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程天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程天放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中华民国政府官员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 1899年 中国浙江杭州
逝世 1967年11月29日(1967岁-11-29)(68岁) 美国纽约
籍贯 江西省新建县
国籍 中华民国
政党 中国国民党

学 历

经 历

  • 江西省政府委员(1927年-1928年)
  • 江西省政府教育厅厅长(1927年-1928年)
  • 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1927年)
  • 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宣传部部长(1927年)
  • (国民政府)参事(1928年)
  • 考试院参事
  • 安徽省政府委员(1929年-)
  • 安徽省政府教育厅厅长(1929年-)
  • 安徽省政府民政厅(兼代)厅长(1930年)
  • 安徽省政府(代理)主席(1930年-)
  • (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
  • 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副部长(1931年-)
  • 江苏省政府委员(1933年-1934年)
  • 江苏省政府秘书长(1933年-1934年)
  • 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33年3月-1934年)
  • 湖北省政府教育厅厅长(1934年)
  • (国民政府)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1934年-1935年)
  • (国民政府)驻德国大使馆全权大使(1935年-1938年)
  • 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6年-)
  • 国立四川大学校长(1939年-1942年)
  • 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1943年-)
  • (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3年-)
  • 立法院(第一届)立法委员(1947年-1967年11月29日)
  • 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1949年-)
  • 行政院政务委员(1950年3月12日-1954年5月26日)
  • 教育部(第四任)部长(1950年3月16日-1954年6月1日)
  • 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57年-1967年11月29日)
  • 考试院副院长(1958年9月12日-1967年11月29日)

著 作

  • 《中苏关系史》

程天放(生1899年-1967年11月29日殁),原名学愉,字佳士,号少芝,江西省新建县人,生于浙江杭州程矞采曾孙,中华民国官员、教育家、外交官。

1919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就读的程天放为五四运动上海学生领导人之一。毕业后,赴多伦多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返回中国后,1929年担任安徽省政府教育厅长及代理省主席,1931年升至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33年返回教职,1946年间历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驻德国大使、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江西地区立法委员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1949年赴台湾,任教育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1967年因病逝世。

生平

从五四运动到AB团

教育行政部门的活动

  • 1927年12月,程天放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兼国民政府参事。1928年(民国17年),任中央军校军官团政治总教官兼政治部主任。同年末,任安徽省政府教育厅厅长。1929年(民国18年)1月,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3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三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 1931年(民国20年)6月,程天放出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副部长。同年12月,兼任江西省政府教育厅厅长。1932年秋,兼任陆海军总司令部党政委员会委员。1932年12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四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33年(民国22年)2月,任湖北省政府教育厅厅长。同年,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34年(民国23年)9月,调任国立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11月,任江苏省政府教育厅厅长。1935年(民国24年)6月,被任命为中国驻德国大使。同年1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
  •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民国28年)3月,程天放国立四川大学校长。同年9月,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监察会监察。1943年(民国32年),任国立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兼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1945年(民国34年)5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9月,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宪章制定会议中国代表。其后,历任中国国民党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立法院外交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

台湾的活动

  • 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程天放随国民政府撤往台湾
  • 1950年(民国39年)3月,升任教育部部长,任职至1954年(民国43年)5月,为整顿台湾的教育环境作出贡献。
  • 1958年(民国47年),被任命为考试院副院长。此外,还兼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并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八、第九届中央评议委员。
  • 1967年11月29日,程天放在纽约逝世。享年69岁(满68歳)。

著作

  • 《中苏关系史》
  • 《改革中国学校教育刍议》
  • 《程天放早年回忆录-传记文学-1968》
  • 《使德回忆录-正中书局》
  • 《欧亚归途-正中书局》

驻德历程

首任

  • 1935年春夏之交,中日关系已经相当紧张,国民政府正在广泛筹建国际反日战线,德国是中国国民政府向欧美国家寻求外援的重要国家之一。中德关系此时适由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经由推荐,程天放被任命为首任中国驻德国大使。

程天放还与驻德国的美、英、法、俄等国大使来往密切,获取了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十分重要的外交资讯和情报,并与国民政府驻欧洲各国使节建立定期会晤机制,这对于政府的外交决策起了一定的作用。

程天放于次年1月抵达柏林。当时,中德经济关系非常密切,德国政治军事力量的崛起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国民党政府效法的榜样,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和中德军火贸易成为双边关系友好的象征。程天放在柏林是最受欢迎和尊敬的驻德大使之一。他到任后,曾两次参加德国国家社会党的年度大会,实地领略了希特勒推行法西斯主义的概貌,对于该党的“高度组织能力和整齐严肃的精神”称赞不已,认为此种精神对于一盘散沙的中国是“非常有价值的”。

程天放有丰富的国际政治修养、敏锐的外交触觉和娴熟的外语能力,在柏林的外交界长袖善舞,频频出入于德国总统府、国防部、外交部、经济部、宣传部等重要部门,解决了不少中德间的悬案和现实外交问题,如交涉解决长期困扰中德关系的浙江籍非法入境侨胞在德居留、营业权问题,热情接待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代表团赴德参加比赛,争取德国在与日本签署防共协定后不改变援华政策,抗议德国政府与伪满洲国签署贸易协定,阻止德国乌发电影公司拍摄放映有关义和团的反华影片等,取得一定的外交成就。

程天放还与驻节德国的美、英、法、俄等国大使交往密切,获取了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十分重要的外交资讯和情报,并与国民政府驻欧洲各国使节建立定期会晤机制,这对于政府的外交决策起了一定的作用。

争取德国中立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争取德国保持中立,成为中国国民政府的基本外交政策。而争取德国军事顾问留驻中国和中德军火贸易继续进行是当时的两大要务。
  • 1937年8月,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引起德国强烈不满。程天放四处奔走解释,强调“中国已与日本冲突,对苏不能不取妥协态度,否则两面受敌,更感困难”,“中国反共政策决不因条约的签订而受影响”,“如果日本放弃侵略政策,中国也愿与日本订互不侵犯条约”,希望德国了解真相,该条约“丝毫不影响中德友谊”等,缓解了德国要员的情绪,并未影响德国军火继续输华。后来,程天放又在说服德国参加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和推动德国调停中日战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虽未奏效,但对维系战时中德关系起了一定的作用。

根据德方的资料,1937年德国运送中国的作战物资总值8278.86万马克,其中包括卡宾枪、大炮、坦克、飞机、高射炮、战车防御炮等,比1936年增长了248.6%,成为苏联军援到达前中国军队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军火补充来源,德国军事顾问也继续活动在中国抗日战场的各个岗位上,为此德国政府遭遇了其盟友日本政府的强烈抗议和交涉,甚至威胁说,假如德国继续这种支援中国的方式,日本不惜退出德日防共协定。

辞职归国

1938年2月,希特勒德国政府实行大换班、大清洗。 2月20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长篇演说,不仅宣布承认“满洲国”,而且将中日战争看成是共党与反共力量的战争,明白表示希望日本胜利,对中国表达了极端不友好的态度。程天放为此立即报告国内高层,称“过去国社党袒日,德政府尚能保持中立”,“现在希特勒公然袒日,不顾中国友谊,将来势必召回军事顾问,停止军火供应,中国对德已无所希冀”,“建议政府召回大使,并正式通知各国,以表示我对德承认伪满的不满意,”并提出辞职,表示“在此已无事可做,对不起国家,不愿再留德国”。

当日,程氏应召与新任德国外交部长谈话,发生严重争执,他抗议德国政府的行径,严正表示“抗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我们已下了大决心”,“他人支持中国固然很好,但如果袖手旁观,我们也一样做到底”。后程天放又奉政府之命提出强烈抗议,但未作其他表示,政府对德要求仍“重在顾问不召回,供给不停止二项”。但德方并不理睬中国的抗议和努力,1938年3月3日,德国外交部宣布停止战时招收中国军事留学生,本应随德舰赴美实习的中国学生被中止,并要求已在德国军校者悉行停止……4月27日,德方又不顾“中德易货协定”的规定,禁止将武器运往中国。5月13日,更下令召回全体在华德籍军事顾问等。程天放奉命对德进行严重交涉,此做法无济于事,不能改变德国倒向日本的既定政策。

从3月开始,程天放的辞职请求虽未得到批准,但他无法认同德国政府亲日政策的反感,尽量辞谢德方的各种应酬活动,并一再催促政府批准辞职。直至5月30日,终获政府批准,并决定由中国国民政府外交次长陈介继任驻德大使,表明中国依然重视对德关系,但中德关系已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1941年7月1日,因德国承认汪伪政府,国民政府正式与之断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