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環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生活環境( living environment ),指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總體,它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物質環境所組成。
空氣濕度與人類的生活環境關係密切。太陽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類健康的真正保證,人體的免疫功能只有經過太陽光的適當照射才能完整、健全和得以正常發揮。生活環境的好壞與每個人生活質量息息相關[1]。
目錄
主觀因素
噪聲
由於近代工業的迅猛發展,各種各樣的人為噪聲也侵入自然界,干擾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嚴重地影響着人體的健康。為了改善人類的聲波環境,許多環境保護工作已致力於研究噪聲的產生、傳播、評價、危害和控制技術。
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氣體對太陽光的透射率較高!而對紅外線的吸收力卻較強.隨着工業燃料的大量消耗,大氣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致使通過大氣照射到地面的太陽光增強。同時地球表面升溫後輻射的紅外線也較多地被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就構成了一個保溫層,如同溫室一樣。溫室效應的加劇,會造成乾旱和各種異常氣候,使農業減產。另外也會造成冰川的大量融化,使低洼島國和沿海城市受到被淹沒的嚴重威脅。
人類與生活環境是密不可分的,而物理世界與生活環境亦密切聯繫,人類固然處於健康生活的主宰地位,但人的健康生活又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制約,因此,探索生活中的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尤為必要。
客觀因素
磁場
人類早已習慣生活在強度穩定於22.28A/m~56.5A/m的地磁場中。如果生活環境中的磁場強度發生劇烈變化,人體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異常反應。磁場對人體的作用極其複雜,這一作用不僅與磁場強度有關,而且與磁場的均勻程度、作用時間、作用部位都有關。某些對磁場作用敏感的人,在磁場附作用下,很容易出現頭痛、眩暈、耳鳴、急躁等病症[2]。
物態變化
水蒸氣變成雲霧和雨滴,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物態變化。雲霧猶如一層厚厚的覆蓋物,極大地抑制着受污染的空氣向上擴散,從而導致空氣的污染更為嚴重。但雨水對污染的空氣有「洗塵」作用,空氣中的污染物隨雨落下,空氣便得以淨化。不過無論霧或雨,一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硫化氫、氮氧化物溶於其中,形成酸霧或酸雨,地面的環境污染就會太大加劇。
空氣濕度
空氣濕度與人類的生活環境關係密切。濕度太大,人們會感到沉悶和窒息,也容易使東西霉爛;濕度過小,人們的口腔、鼻孔又會感到乾燥難受.最適宜人類生活的相對濕度是在30%~75%的範圍內。據調查資料表明,許多長壽者,都生活在濕度適宜的生活環境中.
外線照射
紫外線用於殺菌消毒以及治療各種疾病。但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卻會損害人體健康,如紫外線過量照射會誘發皮膚癌。 鈣元素是人類骨、齒必需的元素,若紫外線過量照射會降低人體攝取鈣元素的能力。
電磁輻射
現代科技、工業的發展,電子設備已滲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個角落.但電子設備工作時產生的電磁輻射也無孔不入,它正在日甚一日地威脅着人類自身的健康。如果一個人經常接受電磁輻射,會產生頭痛、心煩、消瘦、脫髮、失眠、心律減慢、食慾減退、血壓不穩等症狀。即使人體置於輕微的電磁場中,也會產生種種不適。電磁輻射不僅影響人體健康,而且還會使動物、植物退化。另外,電磁輻射之間還會相互干擾,從而破壞機電設備的正常工作,使其動作失誤而釀成事故。
電磁污染己成為全球性的公害,人類必須時刻防範這一「看不見的煙霧」
次聲波
人耳所能感知的聲波範圍!其頻率在20到20000Hz之間。對於頻率低於20Hz的次聲波,人耳一般聽不到。然而次聲波的 作用卻不可忽視。因為高強度的次聲波可以置各類動物的生命於死地。次聲波若超過3OodB,還可以迅速分解人體內部 的五臟器官。1Hz~8Hz的次聲波會使人毛骨悚然、恍惚不安,而9Hz~12Hz的次聲波卻有助於人類的定向思維。
次聲波在自然界中存在十分廣泛,火山爆發、地震、海嘯、雷電、颱風等現象都伴有次聲波的產生,而且次聲波在傳播的過程中能量損失(即衰減)比較小,可以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因此,次聲波產生的危害範圍比較廣。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空調設備上發出的次聲波也同樣影響人體的健康,應採取防範措施。
視頻
生活環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一己研發,成就老百姓健康的生活環境,搜狐, 2019-6-11
- ↑ 生活環境與物理,物理學科網, 20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