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安
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年12月10日-1992年4月27日),法国作曲家、风琴家及鸟类学家,普遍公认为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常融入复杂的节奏语言(他私下钟爱古希腊和印度音乐),并以“有限移调调式”(梅西安自他早期作品中提出的概念)铺陈出和声与旋律。梅西安身为一位天主教徒,曲作中常流露出他对信仰的虔诚。
梅西安 | |
---|---|
他时常远行,因而在作品中融入了多样元素,例如日本音乐、犹他州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的风景以及圣方济各的生活等。梅西安曾形容,当他听见和音、尤其是根据他的音乐调式所谱出的和声时,会不由自主产生共鸣、联想到色彩(即所谓的联觉现象),进而将这些色彩结合、转化入旋律之中。有一段时间,他全心投入关于“全序列主义”参数化的实验,因此被后世认定是序列主义领域的革新先锋。他是首位在管弦乐曲中使用电子琴(即梅西安的马特诺电子琴)的作曲家之一。
人物介绍
法国人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身为“二战”前后的作曲家,也许是战后影响最大的作曲家。对宗教题材的巨大热情曾在西方现代文化中带起一股不小的热情。如果纵观梅西安一生的经历,就可以理解梅西安所有的音乐主题——宗教、大自然与爱情——从何而来。
经历
梅西安为诗人塞西尔·索瓦日(Cécile Sauvage)之子,出生在法国阿维尼翁(Avignon), 在笃信天主教家庭出生的梅西安是一位虔诚的教徒。
梅西安是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基础上起步的,他11岁就被父母送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当时德彪西刚刚去世。他崇拜德彪西,从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始,由此有一个较高的境界。《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以吕利的法国音乐传统嫁接梅特林克的神秘主义的结果。毕业前,1928年他20岁时所作的《圣餐》,篇幅仅6分钟,是管风琴所表现的,一种越来越要向幽深的境界飘去的沉思默想。
圣餐的默想,篇幅变成12分钟,分为“十字架”、“罪恶”与“圣餐”三乐章,中间的“罪恶”表现灵魂坠入深渊,有一种不成熟的冲突,但结尾“圣餐”中的感恩却更显博大。同年,他担任巴黎三一教堂的管风琴师,任职达40年之久。
1940年,德国闪电般入侵法国,法军在战场上迅速瓦解,梅西安就在败退的法军中,被德军俘虏,运载到纳粹德国的集中营。那里有一位喜爱音乐的管理员,认出了梅西安。这位叫布鲁尔的德国军官下令给梅西安准备纸笔和橡皮,并给他一间不受打扰的空房,让他可以继续创作。梅西安在被俘前,才刚写了一首曲子的标题“在时间尽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梅西安创作了闻名的《时间尽头四重奏》(《时间结束四重奏》)。1941年1月,德国冰天雪地,在一座战俘营中,300多名战俘与卫兵挤在一起,聆听台上四位演奏者演奏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四位演奏者中,一位弹钢琴、一位拉小提琴、一位拉大提琴,还有一位吹单簧管。他们用的乐器都是在战俘营里找来凑合的。弹钢琴的正是梅西安,而所演奏的作品,就是他在战俘营里写的《时间尽头四重奏》。日后他追忆说:“从未有人如此全神贯注地聆听我的音乐,如此心领神会。”
1942年回国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和声教授。
梅西安是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基础上起步的,他11岁就被父母送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当时德彪西刚刚去世。他崇拜德彪西,从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始,由此有一个较高的境界。《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以吕利的法国音乐传统嫁接梅特林克的神秘主义的结果。 2008年12月10日,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梅西安诞辰100周年。[1]
目录
成就
法国作曲家奥利维尔·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在现代作曲家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巨大贡献是毋庸质疑的。在1992年去世以前,他一直被人们称作是“在世的最伟大的音乐家’。梅西安各种新颖而独特的创作技法为后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一直是展现出的人类广阔的精神世界,也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专业音乐工作者们谈论和关注的焦点。同时,他音乐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虔诚的宗教信仰、深刻的神学思想以及由此。
其它
其作品广泛引证圣约翰对世界末日的预见(于世界历史的此时此刻尤为恰如其分),但梅西安同时也宣告了音乐的末日。他的音乐是静态的——不复朝着终点进发,而仅存在于无始无终的音乐空间。
1942年,梅西安被遣返回国,在巴黎音乐学院任和声学教授,弟子包括布列兹、施托克豪森、泽纳基斯和钢琴家伊冯·罗里奥(Yvonne Loriod)。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作品,包括庞大的《图伦加利拉交响曲》(1946-8年),由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于1949年,伯恩斯坦指挥。作品标题取自一首印度节奏鲜明的恋歌中的诗词用语。全曲极富活力和声色之美,是一曲爱情的赞歌。在为《图伦加利拉》撰写的说明中,梅西安将走向高潮的第五乐章称之为“以持久而狂热的欢乐之舞,将热烈的肉欲推向巅峯”。除了独奏钢琴,作品还独具一格地采用马特诺电琴——一种早期的电子乐器-并吸收印度音乐节奏和鸟鸣等多种素材。
对日后为其弟子带来非凡灵感的十二音体系,梅西安作过短暂的探索。但整个五十年代,他主要从事以鸟鸣为素材的改编和创作。这种改编并非依样画葫芦,因为他力求捕捉的是与鸣禽的斑斓五色相对应的音响。1956年,他为伊冯·罗里奥写了“钢琴协奏曲”《异国鸟》。梅西安的第一个妻子1959年去世,三年后他与罗里奥结婚。
晚期
在晚期作品中,他将精美的鸟鸣置于更宽广的语境中,由此产生了以犹他州的布莱斯(Bryce)峡谷风光为灵感源泉的大型作品《从峡谷到星空》(1975-83年),梅西安对鸟鸣和宗教的双重兴趣,在此找到彼此交融的完美载体。
1978年,梅西安从音乐学院退休,但此后继续其独具面目的创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年。倒数第二部作品是1991年纪念莫扎特逝世二百周年的《微笑》(Un Sourire)。
作品列表
1935 管风琴曲基督降生(La nativite du seigneur)
1943 双钢琴曲阿门之幻想(Visions de l'amen)
1941 为小提琴、单簧管、大提琴、钢琴而作的时间之终结(Quatour pour la fin du temps,又译作:末日四重奏)
1946-48 图伦加利拉交响曲(Turangalila Symphony,又译作:爱之交响曲)
1959-60 时间色彩(Chronochromie)
1932 升天(L'ascension)
1948 康德约蒂亚(Canteyodiaya)
1974 星辰峡谷(Des canyons aux étoiles…)
1952 黑喜鹊(Le merle noir)
1953 鸟儿醒来(Le reveil des oiseaux)
1955-56 异邦鸟(Oiseaux Exotiques)
1956-58 鸟志(Catalogue d’Oiseaux)
1963 天堂的色彩(Couleurs de la Cité Céleste)
1975-1983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Saint-François d'Ass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