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弗兰纳里·奥康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弗兰纳里
Flannery O'Connor
出生 Mary Flannery O'Connor
(1925-03-25)1925年3月25日
美国佐治亚州萨凡纳
逝世 1964年8月3日(1964-08-03)(39岁)
美国佐治亚州米利奇维尔Milledgeville, Georgia
职业 小说家、散文家
创作时期 1946–1964
体裁 南方文学
主题 道德天主教慈悲超越
文学运动 罗马天主教主义
代表作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慧血》(Wise Blood)
受影响于 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1] 托马斯·阿奎那,[2]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3] 威廉·福克纳
施影响于 约翰·甘迺迪·涂尔, 大卫·塞德里

玛丽·弗兰纳里·奥康纳英语:Mary Flannery O'Connor,1925年3月25日-1964年8月3日),美国女性作家。奥康纳共创作有两本长篇小说和32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评论和评述。作为美国南方文学作家群中的一员,她经常以南方哥特式风格写作,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设置和怪诞的人物塑造。奥康纳的作品也反映了她自己的罗马天主教信仰,并经常探讨道德和伦理问题。其代表作有《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智血》(Wise Blood)等。她的《短篇小说合集》于1972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类奖项,并收到广泛赞誉。

早期生活

1925年3月25日,奥康纳生于乔治亚州萨凡纳。其父,爱德华·弗朗西斯·奥康纳,是萨凡纳当地的一名房地产商,其母为雷吉纳·克莱因。奥康纳是家中的独女。她称幼年时的自己为“一个拥有鸽趾、坚毅下巴和强烈自我保护情结的小孩”。

作品特点

奥康纳在作品中描绘了美国南方的风物。《好人难寻》中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南部的乡下,其中至少有四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一对生活在农场上的母女(丧偶、守旧的老妇人和她性格孤僻的女儿),这些人物身上大概有奥康纳和她母亲的影子。奥康纳笔下人物的言谈举止都带有南方特色,尤其是人物的对话,如果有机会阅读英文版,读者可能会从很多对话中读出美国南方口音,比如《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圣经推销员说:“You ain't said you loved me none.”(“你还没说你爱我呢。”)、“I just want to know if you love me or don'tcher?”(“我只想知道你是不是爱我。”)

奥康纳的小说常被归类于“南方哥特式小说”(Southern Gothic)。这一流派是哥特小说在美国的分支,开山鼻祖包括十九世纪的爱伦·坡、霍桑和安布鲁斯·毕尔斯等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威廉·福克纳对此风格加以创新,使之重新流行,之后更有田纳西·威廉姆斯、杜鲁门·卡波特、考麦克·麦卡锡、卡森·麦卡勒斯和奥康纳等人被评论家一并归入这一流派之列。和传统的哥特小说相似,“南方哥特式小说”常常弥漫着恐怖、荒凉、神秘、腐朽的气息,情节中也不乏暴力、邪恶、阴暗、离奇的成分。然而,从福克纳开始,这些作家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他们借用这种小说形式来反映美国南部的种族歧视、贫困、愚昧、暴力等社会问题。

“南方哥特式小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怪诞”:出场的人物往往外形古怪、性格反常、行为乖张;故事的发生地往往破落、封闭、充满不祥之兆;故事情节往往荒诞、离奇,甚至充满暴力。这些特点在小说集《好人难寻》中都有所表现。这本书中经常出现躯体或身心有残缺的“畸人”:《救人就是救自己》的主人公是只有半截胳膊的流浪汉,他的妻子是天生智障;《圣灵所宿之处》中出现了一个阴阳人;《善良的乡下人》的女主人公安着一条木制假腿。暴力和不幸事件在书中反复出现:残杀、溺水、大火、猝死、抢劫、车祸,等等。《好人难寻》一书收有十篇小说,全书共有十人死亡,平均每篇小说死掉一个。

对于这些夸张的写法,奥康纳解释说:“对于耳背的人,你得大声喊叫他才能听见;对于接近失明的人,你得把人物画得大而惊人他才能看清。” [4]

作品与宗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注意到,奥康纳本人是一位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她的小说似乎与宗教有关。奥康纳去世后,她的一本随笔集和一本书信集相继出版,在这两本书收录的文字中,奥康纳不但清楚无误地表明了她本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宗教在她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她自己的一些小说做了详细的解读。于是,读者和评论家们发现:几乎奥康纳的每部作品都有宗教含义,而自己长久以来对她的那些小说的理解几乎可以说是“误读”。

奥康纳生于天主教家庭,她一生都坚定地信仰天主教,似乎没有经历过任何信仰危机。她说:“我是站在基督教正统教派的立场上看世界的。这意味着,对我来说,人生的意义集中于基督对我们的救赎,世间万物在我的眼里无不与此有关。”

宗教小说家写的小说肯定充满宗教色彩,要么是为了证明作者的信仰,要么是为了呼唤读者对这种信仰的热情;即使不那么直露,至少也会通过小说让读者对其信仰产生一些好感。可是,读奥康纳的小说,我们不但很少发现这方面的尝试,而且读后的效果往往恰恰相反。小说集《好人难寻》中多次出现牧师、圣经、修道院、洗礼等和宗教有关的事物,可是它们常常以负面形象出现,甚至往往导致厄运。例如:面对歹徒,小说《好人难寻》中的老妇人最后试图借助宗教的力量来感化对方,结果却遭了三枪一命呜呼;《》中那位牧师充满隐喻的布道恰恰是导致小主人公最后溺死的原因……难道奥康纳指望人们读了这些故事之后受到感化进而皈依天主教吗?

奥康纳的小说在早期甚至遭到过来自宗教媒体的批评,一篇刊登在天主教杂志上的评论指责她的小说是“对《圣经》的粗暴否定”。然而,在奥康纳看来,小说绝不应该是宗教的宣传品。受法国天主教哲学家雅克·马里坦(Jacques Maritain)的影响,她坚持认为:严肃的天主教小说家并不需要承担在作品中宣扬宗教的义务。她说,小说家“不应该为了迎合抽象的真理而去改变或扭曲现实”,“如果作品在完成后让人感觉作者采用欺诈的手段篡改、忽略或扼杀了相关的情节,那么不论作者的初衷如何,结果只会事与愿违”。

在美国南部,大部分基督徒信奉的是新教,而非奥康纳信仰的天主教。在她眼中,南方的宗教是一种缺乏正统教义指导、时常盲目地自作主张、让人感觉“既痛苦又感动,还有些狰狞滑稽”的宗教。所以,从奥康纳的小说里可以读出作者对南方新教徒的某些讥讽。

小说主题

她告诉我们:“我的小说的主题就是:上帝的恩惠出现在魔鬼操纵的领地。”又说:“每一篇出色的小说里都有这样一个瞬间:你可以感觉到,天惠就在眼前,它在等待被人接受或者遭到拒绝。”

在这里,奥康纳向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她的小说的钥匙,这把钥匙上刻着“天惠时刻”(Moment of Grace)这几个字。在她的小说里,尽管大部分时间故事里的人物都被堕落、自私、愚昧、自负、欺骗或冷漠所掌控,但是,总有那么一个时刻(往往在接近小说结尾处),奥康纳会安排上帝的恩惠(或曰天惠)降临到他们身上。在这圣灵显现的一瞬间,这些人物突然受到某种精神上的启迪,进而达到某种“顿悟”,他们也许会接受这一天惠,也许会拒绝它,但不管怎样,这一灵光闪现的“天惠时刻”会使他们的内心发生改变。

这一时刻又是如何到来的呢?面对这个问题,奥康纳又将另一把钥匙递到我们手中,这一把钥匙上刻着的字是“暴力”。她说:“我发现,暴力具有一种奇异的功效,它能使我笔下的人物重新面对现实,并为他们接受天惠时刻的到来做好准备。”

人物评价

弗兰纳里·奥康纳,生于1925年,一个非常典型的美国南方人,也是公认的福克纳后最杰出的南方作家,1964年非常不幸地死于红斑狼疮,享年39岁。

奥康纳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短篇小说创作上,也有两部长篇,为《智血》和《暴力夺取》,此外还有少量书信、散文。

她的小说里充满哥特式的幽暗,恰恰相反,奥康纳的邪性是因为她的三观太正了,以至于这个中产价值观号称主流的资本主义世界已经跟不上她。

哈罗德·布鲁姆曾不乏恶意地调侃那些言不及义的学界旅鼠,称他们为“憎恨学派”,意思是贫乏的批评家自己写不出好作品,便拿着各种批评的名头拆解经典,出于因深感无能而引发的憎恨去诅咒天才。[5]

经典视频

耶鲁开放式课程.1945年后的美国小说第三讲.–弗兰纳里·奥康纳

参考资料

  1. Kinney, Arthur. "Flannery O'Connor and the Art of the Holy".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Spring 1988
  2. edited, Flannery O'Connor ;; Fitzgerald, with an introd. by Sally. The habit of being : letters Pbk. ed.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88: 94. ISBN 0374521042. for the life of me I cannot help loving St. Thomas 
  3. edited, Flannery O'Connor ;; Fitzgerald, with an introd. by Sally. The habit of being : letters Pbk. ed.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88: 99. ISBN 0374521042. Not Tolstoy so much, but Dostoyevsky 
  4. 暴力夺取, 豆瓣,
  5. 弗兰纳里·奥康纳:平庸去死!,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