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山口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山口遗址位于中国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小山口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宿县文管所调查发现,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对这该遗址和附近的古台寺遗址进行了试掘。小山口遗址地处安徽省最北部,北部紧邻江苏徐州铜山区,其东为京沪铁路,西为萧县界,遗址面积约2~3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及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是安徽省已确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研究学者将其命名为“小山口文化”。

历史沿革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山口村村民雨后经常能在小山口遗址西北部的倒流河边捡到小件玉器,多为玉管玉璜等小件器物。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原宿县文物部门发现小山口遗址,并将其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9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再次对小山口遗址展开调查。

1991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对小山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300平方米。发掘3米×10米探沟一条,发现新石器早期灰坑1个、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1座和龙山时期灰坑两个等遗迹现象。  

遗址特点

小山口遗址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中心高出四周1米左右,面积约3万平方米,属于倒流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多,是宿州市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较为集一的区域之一,其附近有大山口遗址、杨堡遗址和金寨遗址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

小山口遗址的文化层厚约3米,地层堆积共分六层,除耕土层外,包括龙山文化(2层、3层)、大汶口文化(第4层)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第5、6层),大汶口文化层较薄,出土器物较少,但器物己较规整并有彩绘陶器

主要有陶器、石器骨角器。陶器多为夹砂红陶、火候低,较松软,陶胎粗厚,均为手制,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占陶片总数的89%,泥质红陶占11%,其中加蚌片和草木灰的陶片占有较高比例。陶色不纯,有的呈橘黄色或灰褐色,但多以外红内黑为特点。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较为简单,主要有附加堆纹、指甲纹和戳印纹。完整器型较少,直口器和口沿外普遍有一周凸棱,能够辨认的器型有、罐、盆、杯、支座等。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锛石斧、石凿及磨盘、磨棒。骨角器则有骨笄、骨管、骨锥等,数量不多小山口遗址的文化层厚约3米,地层堆积共分六层,除耕土层外,包括龙山文化(2层、3层)[2]

龙山时期:遗物出土较多,以陶器、骨器为主,石器较少。龙山时期的陶器多为泥质灰陶或黑陶,红陶和白陶较少。以磨光黑陶为特征,陶胎薄,陶质硬。常见纹饰有弦纹、绳纹、蓝纹、按压纹和附加堆纹等。器型以、盘、罐、器盖、杯为主,其中磨光黑陶和各式鼎足与典型龙山文化很接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