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可可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可可学名Theobroma cacao)是梧桐科(Sterculiaceae)可可樹屬(Theobroma)热带常绿植物锦葵科,原产于南美,现在广泛在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种植。用种子、枝条或树苗栽培。可可树最高可达15米,叶片宽阔,花直接簇生于枝干上,白色,花萼为粉色,直径约1厘米。果实成熟期,每年成熟两次,都是在4到6个月,主要收获期为10月到12月。果实为荚状,长15至30厘米,外为绿色,内有20至100粒种子。收获后需发酵数日,使其内部变为红棕色,并产生浓郁的香味,然后剔开果肉,取出可可豆。每棵树一年只可以收获1-2公斤干可可豆。

台灣最適合種植地區為高屏地區,在外國種植可可需要5至7年才會生產可可豆,但是在台灣3年就可以採收。一般來說可可樹齡可達25年,但以台灣目前的農業技術管理好的話可超過30年。目前自己的種植紀錄,7年樹齡可可一次可收成75個果莢。果實最大超過1公斤。

歷史

约在3000年前,玛雅人就开始培植可可树,称其为cacau。将可可豆烘干碾碎,加水和辣椒,混合成一种苦味的饮料。这种饮料中的可可碱和微量咖啡因可产生兴奋作用。该饮料后来流传到南美洲和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人称之为xocoatl,意思为“苦水”,他们为皇室专门制作热的饮料,叫Chocolatl,意思是“热饮”,是“巧克力”这个词的来源。

16世纪时,哥伦布和西班牙人都发现并描述了这种植物和饮料,但他们对其不感兴趣。1544年一个来自多米尼加的玛雅贵族代表团拜访了西班牙的腓力王子,玛雅贵族随身携带自己喝的可可饮料,是加了香草等香料的起泡沫的饮料,引起西班牙人的兴趣,西班牙也开始喝这种饮料,并加入糖和其他配料。

1585年第一艘从墨西哥运载可可豆的船到达西班牙,意味着在欧洲已经出现了对可可的消费需要。飲用可可的习惯后来逐渐从西班牙向欧洲其他国家流行。1657年,一位法国人在伦敦开了第一家出卖巧克力的商店,但店的名称叫“咖啡烟草商店”,到1674年才发明了制造固体巧克力的方法。

18世纪后,巧克力的价格始降,巧克力漸漸普及。1753年,生物学家林奈正式为可可树命名,因不喜欢“可可”这个词,把它命名为Theobroma cacao,theobroma是希腊语,意即“神的食物”[1]

特徵

可可树原只能生长在南纬20度到北纬20度之间,赤道附近。栽培可可树需要年平均温度18-28℃之间,需要高湿度,年降水量不少于1000毫米,海拔在30-300米之间。可可树喜富钾盐的厚层重壤土或轻粘土,特别是火山土以及花岗岩、闪长岩、页岩和片麻岩的破坏产物上形成的土壤。近年全球暖化及人工馴種技術發達,北緯20度以北如廣東、福建均有種植。臺灣於1901~1910年間開始試驗性植栽,1922年自印尼爪哇輸入種子於屏東長治及南州試種,目前三年就能結果。

可可树发育缓慢,十分娇嫩,种植5至7年后方可生产可可豆,25年后可达最高产量,之后逐渐退化。对可可树的最严重危害来自粉蚧所引起的枝条瘤肿病和真菌导致的角果黑腐病。

成份

可可豆中50%至60%的成分是可可脂可可碱咖啡因。经发酵、晒干、研磨可提炼可可浆,用以制造可可粉,是制造巧克力的主要原料。

從可可到巧克力的五步驟:1.取出肉和果實、2.發酵、3.曝曬、4.烘烤、脫皮、5.磨成可可膏[2]

用途

  • 食用:種子焙炒後碾成粉,就是可可粉,或稱為可可亞,可做巧克力及飲料的原料。
  • 藥用:性味:種子:甘、溫。效用:種子:溫陽,利尿,提神。是溫和的利尿劑和興奮劑,能治療心絞痛。

危機

氣候暖化、地球越來越乾燥,可可豆可能最快在2050年就會絕跡,人們從此吃不到巧克力。

根據《商業內幕》報導,可可樹只在全球少數地點生長,也就是距離赤道南北緯約20度的狹幅雨林土地,全年氣溫、雨量與濕度保持穩定一致的地方。這些地區在未來數十年內可能不再適合可可樹生長。瑪氏公司與科學家試著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讓可可樹能在面臨新挑戰的環境下生存[3]

參考文獻

  1. 【原來作物有故事】可可 既苦又甜的故事,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2018-01-16
  2. 從可可到巧克力 五步驟小知識,上下游 ,2016-02-22
  3. 巧克力2050年後恐消失!全球暖化害可可豆長不出來,ETtoday新聞雲,2018-01-02

相關視頻

台灣農民種可可樹 打造百分百MIT巧克力

你知道巧克力是怎么做成的吗? 可可树是阿兹特克古代的一个品种


可可树的种类

外部链接

延伸閱讀

揭發跨國巧克力工廠的血汗真相

《血汗童工》影片鑑賞─美味的背後,我們正一口口吃掉兒童的夢想與未來

她們的聲音─可可園的女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