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華爾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或譯佔據華爾街)是一連串主要發生在紐約市的集會活動,由加拿大反消費主義組織廣告克星發起。行動靈感來自2011年發生的阿拉伯之春,尤其是發生在2011年埃及革命期間的開羅塔利爾廣場周圍的集會與示威運動。行動於2011年9月17日開始,當日近一千名示威者進入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示威,警方更一度圍起華爾街地標華爾街銅牛阻止示威者進入。
活動的目標是要持續占領紐約市金融中心區的華爾街,以反抗大公司的貪婪不公和社會的不平等,反對大公司影響美國政治,以及金錢和公司對民主、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對法律和政治的負面影響。組織者試圖通過占領該地以實現「儘可能達到我們的要求」之目的,具體要求在運動中逐漸產生。
10月1日,類似的集會運動出現在了華盛頓特區[1] 、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波特蘭、阿布奎基、坦帕、夏洛特、西雅圖、丹佛和緬因州波特蘭。
後來,該運動已發展成「一起佔領」(Occupy Together),蔓延至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各地,並在10月15日開始全球各大城市串連,亞洲包括鄭州、台北、東京、首爾、香港、吉隆坡都有人加入響應。以及延續至今(2014)的土耳其、烏克蘭和泰國等反對政商合一統治的、占領政府機構的行動。
形式
最早發起這個運動的雜誌廣告克星說,「在運動成氣候之前,提出具體目標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開始的目標就是佔領本身——佔領意味著直接民主,而直接民主有可能產生特定目標,也可能不。那些主流媒體不停地問什麼是目標,他們錯了。」意思是,抗議青年們意欲透過「佔領」本身形成一場對體制反思的運動,並且在佔領過程中,以直接民主的方式去討論問題、目標與策略。而這個過程就是一種民主實踐。抗議者們表示,沒有人可以代表他們,由每個受害者自己來發言是最合適的,這是為了不重演錯誤:讓少數人主宰一切,多數人被迫沉默。
目標與要求
根據活動的最初組織方廣告克星的表示,最核心的訴求是要求總統奧巴馬「組建一個總統委員會,以結束金錢對國會議員的影響」。導演麥可·摩爾說雖然這次抗議活動並不像其他國家發生的一樣,不過這個抗議活動代表了美國人的各種要求,其基本普遍訴求就是對於政治腐敗、以及大商業公司和最富有的1%的富人在政策制定上享有的特權的反感。
不過這個活動也被一些人批評,Ginia Bellafante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這個活動缺乏團結,過程像童話劇一樣,各種參與人實際上面臨着如找工作,償還學校貸款等不同的生活難題。
建議抗議者都應該購買50美分的華爾街的股票,該黨的創建者Da Vid Raphael告訴合眾國際社說:這一舉措將一年至少為美國經濟增長3500億美元。共和黨人說我們不願意花更多的錢,因為這樣會增加個人的債務,那麼錢都在哪裡?在華爾街。
美國女演員Roseanne Barr在今日俄羅斯上表示,她建議個人財富超過1億美元的富人都應該送入「再教育集中營」(Education camps),如果不配合就應該被斬首。
10月1日,前奧巴馬顧問Van Jones宣布,他和其他進步主義者將發動一個「十月攻勢」(October Offensive)運動,以對抗右翼的茶黨運動。
發生背景
運動的起源
在2000年代後期環球金融危機爆發後,許多大公司瀕臨破產,導致美國等許多國家經濟萎靡不振和失業率居高不下。一個位於加拿大的組織——廣告克星媒體基金會(以宣傳反消費主義而聞名,簡稱廣告克星),提議舉行和平的集會活動以占領華爾街,以此來反抗目前的美國政治領袖在解決經濟危機中的不夠有作為的表現。
儘管該項活動由《廣告克星》雜誌提出來的,不過實際活動並無具體領導者。來自匿名者的積極行動份子鼓勵該組織的成員參與這個活動,從而使得該運動得以壯大。隨後,包括紐約市大型集會(NYC General Assembly)和美國憤怒日(U.S. Day of Rage)在內的其他組織也都給予積極響應。
在該活動於9月17日舉行之前,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發表了一份書面聲明表示「民眾有抗議的權利,如果他們想要抗議,我們將樂於確保他們有舉行活動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