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交趾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交趾郡越南語:Giao Chỉ),一作交阯郡,中國西漢唐朝郡名,相當於今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流域。之後交趾從中國獨立,但中國、日本仍以「交趾」、「交阯」稱該地諸政權。宋朝皇帝亦封統治越南紅河三角洲的丁朝皇帝為「交趾郡王」。元朝明朝也曾分別短暫設立交趾行省和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前209年7月爆發秦末民變,南海郡太守任囂下屬的番禺縣縣令趙佗稱王建立南越國之後,分象郡為交趾、九真二郡,屬南越國四郡之一[1]。前112年漢滅南越國,於南越國故地設置了十個郡,其中的交趾郡下轄𨏩𨻻縣、安定縣、苟屚縣、麊泠縣、曲昜縣、北帶縣、稽徐縣、西於縣、龍編縣、朱䳒縣十縣,治所𨏩𨻻。東漢治所龍編縣。東漢漢獻帝建安年間至東吳初期,交州太守士燮形成獨立的割據政權。

南北朝時,行政區劃改變,至隋滅南陳後,重新設置交趾郡,下轄九縣,郡治設於交阯縣。唐朝武德五年(622年),交趾郡曰交州,其故地歸屬於交州,交阯縣則為交州州治。

沿革

公元前112年冬季,西漢滅南越國(越南語:Nam Việt Quốc ,下同),於南越國故地設置了十個郡,其中的交趾郡下轄羸婁縣(Luy Lâu)、安定縣(An Định)、苟屚縣(Cẩu Lậu)、麊泠縣(Mê Linh)、曲昜縣(Khúc Dương)、北帶縣(Bắc Đái)、稽徐縣(Kê Từ)、西於縣(Tây Vu)、龍編縣(Long Biên)、朱覯縣(Chu Diên)等十縣,治羸婁。屬交趾刺史部。東漢治龍編。

東漢末期至東吳初期,交州太守士燮(越南語:Sĩ Nhiếp)形成獨立的割據政權,士燮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所轄郡內秩序安定,人民安居樂業。東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孫權遣步騭為交州刺史。步騭到時,士燮率領眾兄弟奉承節度,歸降孫氏,遷為衛將軍,封龍編侯。

南朝時,行政區劃改變,至隋朝滅南朝陳後,重新設置交趾郡,下轄九縣,郡治設於交阯縣(Giao Chỉ huyện)。

唐代時,廢交趾郡,其故地歸屬於交州(Giao Châu)總管府,交阯縣則為交州州治。

宋俱廢,故治在越南東京(今河內)。

名稱由來

交趾見禮王制,顓頊紀作址,杜佑曰,南方夷人,其足大趾開廣,並足而立,其趾則交,故名。

歷史事件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西元40年)二月,素來臣服於中國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發生叛亂。交趾女子征側(Trung Trac)因其夫為交趾郡太守蘇定所殺,憤而起兵反抗,其妹征貳(Trung Nhi)也號召回應。

姐妹兩人所帶的叛軍得到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夷人的支持,因此擊敗漢朝軍隊,攻陷嶺南65座城池。征側自立為王,號稱「征王」,都於麋泠縣。征側自立為王后,東漢光武帝便下令長沙、合浦、交趾三郡製造舟、車,修築道路,儲備軍糧,準備日後進兵平反叛亂。

建武十八年(西元42年)四月,光武帝拜馬援為「伏波將軍」,當時馬援已五十多歲。他統領漢軍八千,合交趾兵共兩萬軍隊,以及兩千艘車,采水陸並進方式,南攻交趾。

建武十九年(西元43年)正月,馬援大軍沿水路而進,深入交趾腹地,依山開道千餘里,直搗二征巢穴,馬援大軍於浪泊擊敗征側叛軍,「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戰後征側與征貳落荒而逃,劉隆率軍追擊,于禁谿口擊敗征側叛軍,「斬首千餘級,降者二萬餘人」 ,並俘獲征貳,後來馬援軍於金溪究擒獲征側,二征被斬首,叛亂弭平。四月,征側、征貳傳首洛陽

馬援軍戰勝之後,並沒有馬上凱旋迴來,而是率軍往交趾南方前進,直至把二征的黨羽悉數翦除為止。馬援凱旋迴歸之前,還在當地立銅柱表功,以為漢界之極,共有四處:一在欽州之西為東界;一在憑祥州南界;一在林邑北為海界;一在林邑南為山界。於銅柱上刻:「銅柱折,交趾滅」[2]

馬援在建武二十年(西元44年)9月勝利而歸,所到之處,協助百姓疏浚渠道、治理城廓,還把農耕技術教授給當地百姓,促進嶺南農業經濟的發展,成為一時佳話,馬援在當地的聲望達到頂峰,受到很多百姓的熱愛與推崇。馬援返回東漢之後,光武帝為表彰他的戰績,封他為新息侯。

視頻

交趾郡 相關視頻

河內,紅河三角洲上的千年都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