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合浦郡,漢至唐的行政區劃名。轄境大致包括今廣西北部灣沿海和廣東湛江,陽江地區,最東端是今天廣東江門市恩平縣[1]。
漢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國,劃出原南海、象郡交界處設置合浦郡,郡治徐聞(今廣東省海康縣地域),隸屬交州。有15,398戶,人口78,980人。下轄五縣:徐聞縣、高涼縣、合浦縣、臨允縣、朱盧縣。
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第八下》載:
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桓合。屬交州。戶萬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萬八千九百八十。縣五:徐聞,高涼,合浦,有關,莽曰桓亭。臨允,牢水北入高要入郁,過郡三,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盧,都尉治。
東漢時,合浦郡轄五縣:合浦縣、徐聞縣、高涼縣、臨允縣、朱崖縣。23,121戶,人口86,617人。
晉司馬彪著《後漢書·第二十三·郡國五》載
合浦郡武帝置。雒陽南九千一百九十一里。五城,戶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口八萬六千六百一十七。
總之,兩漢時期,合浦郡的最東地域包括今天廣東江門市的恩平市,及開平市的部分地區,
三國-晉
合浦郡隸屬交州,郡址在合浦縣城(今浦北縣舊州)。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分合浦以北歸廣州管轄。
黃武七年(228年),合浦郡改稱珠官郡,同年劃出合浦縣南境設官縣,與合浦同屬珠官郡。
太元二年至太平(252年-258年)復稱合浦郡。
永安三年(260年),劃出合浦縣西北部設置昌平縣(今橫縣),隸屬合浦郡[2]。
太康元年(280年),撤珠崖郡,併入合浦郡,同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設盪昌縣(今容縣)。
建武元年(317年),析合浦縣地置新安縣。
唐房玄齡等所著《晉書·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載:
吳黃武五年,割南海、蒼梧、鬱林三郡立廣州,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為交州……平吳後,省珠崖入合浦。交州統郡七,縣五十三,戶二萬五千六百。合浦郡漢置。統縣六,戶二千。合浦南平盪昌徐聞毒質珠官……永安六年,復分交州置廣州,分合浦立合浦北部,以都尉領之。
隋
開皇九年(589年),合浦郡併入越州。
大業元年(605年),越州改稱祿州。
大業三年(607年),祿州與合州(今雷州半島)合併,稱合州。同年合州改稱合浦郡,隸屬揚州,轄11縣,郡治在合浦縣。
唐朝魏徵著《隋書·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載:
合浦郡舊置越州。大業初改為祿州,尋改為合州。統縣十一,戶二萬八千六百九十。
合浦舊置合浦郡。平陳,郡廢。大業初置郡。南昌北流大業初廢陸川縣入。封山大業初廢廉昌縣入。定川舊立定川郡。平陳,郡廢。龍蘇舊置龍蘇郡。平陳,郡廢。大業初又並大廉縣入。海康梁大通中,割番州合浦立高州,尋又分立合州。大同末,以合肥為合州,此置南合州。平陳,以此為合州,置海康縣。大業初州廢,又廢摸落、羅阿、雷川三縣入。抱成舊曰抱,並置郡。平陳,郡廢。十八年改曰抱成。隋康舊曰齊康,置齊康郡。平陳,郡廢,縣改名焉。扇沙舊有椹縣,開皇十八年改為椹川,大業初廢入。鐵杷開皇十年置。
唐
合浦郡屬嶺南道。
武德五年(622年),合浦郡改稱越州。同年析合浦縣部分轄地設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4縣,同屬越州。
貞觀六年(632年),在今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營盤鎮境內設珠池縣。劃出大都縣隸屬白州(今博白縣)。
貞觀八年(634年),越州改稱廉州。
貞觀十二年(638年),撤安昌、珠當二縣,並歸合浦縣。
天寶元年(724年),廉州改稱合浦郡。
乾元元年(758年),復稱廉州,轄合浦、封山、蔡龍、大廉4縣。駐地在合浦縣城。
至此「合浦郡」之稱在中國行政區域劃分中消失。現保留有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
宋歐陽修等著《新唐書·卷四十三上·志第三十三上·地理七》載:
嶺南道,蓋古揚州之南境,漢南海、鬱林、蒼梧、珠崖、儋耳、交趾、合浦、九真、日南等郡。
視頻
合浦郡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廣東省一縣級市,人口超50萬,因為一條河而得名! ,搜狐,2019-09-05
- ↑ 西漢政區-郡國 合浦郡,360個人圖書館,20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