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醫的崇高 許衛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定向至:
《古今中醫的崇高》是中國當代作家許衛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古今中醫的崇高
這裡說到醫者,是因為這個群體是個特殊群體,他們人數不多卻涉及千家萬戶全人類,雖然都是文化人手無寸鐵,卻能保護生命;雖然不能呼風喚雨,卻能救死扶傷。說神醫、說妙手。說天使都有,總之說出有因。從神農嘗百草始,歷代醫生(郎中)的崇高形象一直就在人們心中矗立。
中華醫學的偉大,除了它博大精深,行之有效的醫術,更使我們敬重的是那些高尚的醫德。雖然我早已改行,但對中醫我一直關注,並與當地中醫朋友始終保持有良好的聯繫,有時還互相交流,我還曾給當地中醫院開過「辨證施治與醫患關係」的講座。既是班門弄斧,也是重溫「大醫精誠」要義。
中醫之美美在人性
我的宗親大叔許樹人老先生,是一個老中醫,八十歲時,身板正直,紅光滿面,白須飄然,慈眉善目,他不僅醫術高超,還熟練吟詩作對,琴棋書畫。文武雙全。他完全可以是老中醫形象代言人。我們看到生活中,以及銀幕上的名副其實的老中醫大致如此。這些還不足以說明中醫之美。這只是表面印象。我在《外行人談中醫》一文中這樣論述: 中醫之美來自浩瀚之美,中醫歷史文獻好似汪洋大海,任何想汲取她養分的人,都可以滿足供應;中醫之美也來自神秘之美,她關注蒼生,卻連接天地,她身系生老病死,卻聯繫日月星辰,奇妙無窮;他有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他有救死扶傷的道德之美,她給人類帶來的美感不僅是康復的愉悅,還給人們帶來生活得希望和信心。神農嘗百草,痛不欲生之後的愉悅,那種為黎民百姓獻身之美,還有戰勝惡瘡,膿瘍,腥臭之丑而轉化的心靈之美……
中醫之美真是美不勝收。中醫之美,美在崇高!
中醫以仁愛之心協調醫患關係,對感情世界始終持有肯定、欣賞、讚美的態度,超越一般道德,超越宗教。中醫理論體系中的「三因制宜」、「因勢利導」、「升降開合」、「調暢氣血「等原則,充分反映人體和自然的生生不息的動態,中醫對稱的結構美,是建築物所望塵莫及的,是文藝和科學的啟蒙。他虛虛實實,美輪美奐。有陰陽,有寒熱,有表里,有五臟六腑,還有君臣佐使,有陰陽五行,還有太極八卦,世上萬物她無不涉及,是哲學的例證,也是藝術美學的範本;論草藥,顏色有赤橙黃綠青藍紫,還有人名地名,有故事,有大小,有季節……;論穴位,形狀有日月谷溪泉關池,還有指名功效如迎香穴,按按鼻子就透氣,則香味撲鼻。指明部位有足三里,三陰交,內外關……,有的像詩,有的如畫,更有那醫古文在中華文明史上飽含文學美,哲學美的顯赫地位。所以,有時一個穴位,一個草藥名都使我浮想聯翩,躍躍欲試於筆端,侃侃而談與他人。
中醫之美還美在那個古色古香的診療環境,以前我會經常取道中醫藥鋪,去聞那裡的藥味,我會在一旁觀看那個傳統的問診方法。老中醫平易近人,老少咸宜。望聞問切看似審丑問惡,實際是在追求病人康復的終極之美。醫患交流,如嘮家常,如促膝談心,那溫馨安詳神情,本身就能治病。中醫之美還美在那老中醫一手好字和語言優美的病案,據說南京甘祖望老先生每一個醫案就是一篇精美散文,文采動人。我看過一些古醫文,都當做文學作品來讀。
中醫之神,妙手回春
過去有一句老話:有理想,還要有本領。思想的崇高,必須用行動的崇高來證明。中醫的崇高,其中主要一方面就是以療效神奇、確切來樹立的崇高。醫德雖高,但治不了病,也算不了真正的崇高。
中醫在歷史上傳奇的故事很多,死而復生也不算稀奇,當然這都是正面宣傳,朝好處去說,但中醫的某些積極因素確實不可小瞧。當今很多疑難雜症,西醫能做到的,中醫同樣做得到,西醫無法下手的,中醫倒能轉危為安。聽說某國國王病入膏肓,請去我國醫大師使其死裡逃生。這裡絲毫沒有貶低西醫的意思,也許這只是個案。我們有一個領導馬先生的老婆,咳嗽數日,用遍能買到的所有有關咳嗽的西藥,求遍能求到的所有西醫,還是不見療效,最終去看中醫。中醫問明情況,既沒要求去化驗,也沒有要求去胸透,開了三劑方子說,吃完再來調單子,三劑中藥喝完,已經好了大半,續吃三劑,一覺睡到大天亮,咳嗽全無。再說那西藥是真的,那西醫也是教授、主任醫師,只是中醫有獨到之處,他和他們做不到。
要說此例還不足以證明中醫之神,我認識一個文化人士,名高延,親身經歷了一件事情還可以再證。他正值壯年,他的臉上起了很多小疙瘩,疙瘩還不算,還化膿,在眾人面前自覺不便,在女人面前更難免心虛,很是苦惱,從縣裡一直看到省里,都是大醫院,最後找到國家皮膚病研究所,找到皮膚病研究專家,博士生導師,全國有名教授,看完他臉上小疙瘩,都只會搖頭說,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什麼好辦法能治。專家就是專家,連全世界行情都了解。高延很是情緒低落回到泗洪。結果,發現自己一個鄉下親戚竟有此本領能使小疙瘩夷為平地。他鄉下的親戚懂點中國民間獸醫,兼職鄉村紅白喜事廚師,當即說,一個星期包你臉上光光堂堂。鄉下親戚取幾味中藥,調成糊狀,每日兩次塗抹,果然不出一周,臉上平整光滑。此時,要是帶給那博導去看,博導不僅不會相信,還會說是歪門邪道。
我父親當年下鄉幫助工作,牙痛難忍,一個孤寡老人見父親待人和藹,菩薩心腸,就傳授治牙痛秘方給他,後來父親用此法為他人治療牙痛,屢試不爽,來時那些人痛不欲生,一經治療,頓時見效,而且永不復發。藥物就是桑樹枝,蔥種和少量麻油。這要是給那些西醫說,他們會說,沒有科學道理。問題是它有確切療效。
我們莊上原來有個婦女,患上打嗝的毛病,久治不愈,到一些縣級醫院,有的醫生居然說沒見過這種病,無藥可治。打嗝自身也許感覺痛苦不大,可在一旁的人聽她打嗝就不舒服,被其影響呼吸不順,胸口也跟着發悶。後來一個老中醫看過,取一粒綠豆壓在耳朵中間一個穴位上,片刻取下,打嗝即停。根據母親回憶,我小些時候得過羊角風,即癲癇。發作時突然倒地,口吐白沫,翻着白眼,其狀怪異嚇人。母親找了很多醫生都是一籌莫展,後來找到泗洪人民醫院一個叫邱瑾(音)的老中醫,他給我配了藥,研成粉末,帶回家中每天伴着開水喝,我那時不過五六歲,只記得他說黃連和蓮子心兩味,其他不知。約有斤把藥粉吃完,從此就不見復發。至今癲癇還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這位老醫師,後來聽說是有什麼問題,被帶走了。不知他神奇的秘方傳下來沒有。有的老中醫把秘方傳下來,貢獻國家,不僅傳承,不僅發揚光大,也彰顯崇高。
中醫之神,神在辨證醫治。神在它的療效,神在它的變化無窮。這就是偉大,偉大即是崇高。它的崇高在於科學和科學精神,它的崇高不僅在於歷代中醫不懈的探索,也在於這門學科同樣令人肅然起敬,深信不疑。
有些江湖庸醫劣醫,常把包治百病當做幌子騙財,其實他們根本沒有入門。比如腎虛。中醫就得對症下藥。陽虛就要用金匱腎氣丸,陰虛就得用六味地黃丸,或景岳左歸丸,如果不分陰陽,只看腎虛,吃錯了藥,那南轅北轍,問題就大了。比如便秘,西醫也許一通了之,痛快淋漓,中醫就要各不同證候,辨其虛實,分其寒熱,對症下藥。面紅身熱,口乾尿赤、舌紅苔黃者為熱秘,宜用三黃丸,黃連上清丸則對肺胃熱者有效;若肝火偏旺,目赤易怒者則要用更衣丸;體胖痰多者則用清氣化痰丸……僅此便秘竟有這麼多門道。 這就是科學,科學也是崇高!
中醫之德,當今珍寶
以前,我看了一本《醫學倫理學》和《生物倫理學》,洋洋灑灑,鴻篇巨製,但擠干水分,去掉那些故弄玄虛的名詞術語,比起明代醫家陳實功德《五戒十要》,那些書不僅囉嗦,而且不易記憶和踐行。真是把簡單的問題搞複雜了,而簡單問題並不是乾巴枯燥,只不過是高度凝練、提純而已。能做到《五要十戒》對於任何醫生都足以做一個像白求恩那樣的人。
陳實功的五戒,我稍作翻譯如下:一是,無論什麼人請看病,都不可拖延,退卻,無論藥費多少,藥物都要足量供應;二是,對於婦女,尼姑看病,要有侍者陪同,女人房間要避嫌,瓜田李下須自重。三是,對於病家的名貴藥物要如數入藥,要病家親自投入,不讓人家疑心截留。四是,作為醫生不可擅自離崗去遊山玩水,留戀娛樂場所,必須堅守崗位,以便突發事件。來人必須親見,開處方必須有理有據,不可杜撰想當然,糊弄病人。五是,對於娼妓等不良之人,去看病時要提高覺悟,堅定立場,但對於這些人也要視如良家子女,不要歧視,看完病就走,不要看人家貧窮,是弱勢群體,就以望淫邪之報。
從這裡我們看到五百年前對一個醫生的要求,已經近似完美了,近乎崇高。然而,這還不夠,還有十要。那就是:一要尊崇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教規,才能窮盡醫理,即又紅又專,德才兼備。需要手不釋卷,心明眼亮,絕不誤診;二要選買藥品,須得貨真價實,還要精心炮製,酌情增減。品種齊全。三要對於同行要謙遜,要取長補短,互相幫助,不可恃才自傲;四要懂得治家與治病的類同關係與道理,不能因病致貧,也不能因貧致病,勤儉持家,節約有度,身體亦然;五要將心比心,輕利遠害,人緣相慶,為後世着想,即可持續發展。六要除紅白喜事開銷外,正常來往需要平淡、簡樸,對於往來之禮不要求奇好勝,這簡直就是反「四風」。七要對那些貧困戶、乞丐、僧道以及衙門差役之類下等公務員免費醫療,對於更貧困者還可酌情贈食物衣衫,這是關注弱勢群體。八要在有錢的時候擴大事業的投入,不可買玩器以及無關緊要的物品,不可出入酒肆銀樓逍遙浪蕩,這就是擴大再生產,良性循環。九要保證設備齊全,藥物充分。同時,既要熟讀古書,又要關注最新醫療技術,這顯然就是與時俱進,兩個文明一起抓。十要做到凡是到高官家看病必須召之即來,來之能看,,還不能要好處,還不能說百姓疾苦,免得挨累不討好,再派藥監、工商查封你。這不是裝孫子示弱,這是苟全性命,好為廣大群眾療傷治病。在那時專制社會必須這樣。
以上,我以自己的語言翻譯了陳實功的五戒十要,不算太準確。五百年過去,今天他對一個醫生的思想修養,職業道德,行為規範,業務訓練,同行關係以及對金錢的態度,依然是我們的座右銘,行動的指南。對於非醫務人員也是道德修養的活教材。其內容平實通俗,指向明確,很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而不是現在的一些理論思想那麼空洞抽象,千篇一律,無人問津。
我們最為敬仰的「大醫精誠」的代表人物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是唐代著名醫學家。他一生鑽研諸子百家,善談老莊,兼通佛典,精於醫藥,可謂博採眾長,學富五車。隋文帝徵其為國子博士,唐太宗召其至京師,欲授以官職,皆固辭不受。他長期行醫於民間,奔走於窮鄉僻壤,街頭小巷。業餘時間,根據自己豐富的臨證經驗和前人的醫學成就,撰著了《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成為中華醫學的經典。在這裡我重點把《大醫精誠》出自唐代孫思邈著作《備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原文附上,以表對他的崇高敬意:「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晝夜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捐彼益已,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其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積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織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羈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疊焉,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壹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 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③,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衛功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中醫的高尚品德,他的言論既是對廣大醫者的提醒,更是孫思邈自己的座右銘。說的中肯而謙遜,情真意摯。文章說到,醫生首先在接觸病人時,就要一心一意,別無二念,更不要考慮個人得失,以治好病為第一要務,不管人家貧富貴賤,不管老弱病殘,哪怕就是往日的仇人,就算是來自異族,也要一律平等看待,人家找到你,你就得將心比心,視病人為親人,把別人的病痛當做自己的病痛,這是既不要擺架子,也不要推脫,就是勞累、睏倦,饑渴或天氣惡劣,路途遙遠,那也不是藉口,該去就一定要送醫上門。他對醫生的行為舉止要莊重,要專心,不要略有成就則自吹自擂,也不要貶損同行,診斷下藥必須謹慎再謹慎,設身處地為病人着想,查看病人不能怕髒,爛瘡流膿淌血,大小便失禁而腥臭難聞,嘔吐物怪味襲人,這些都不能有絲毫的皺眉或迴避,到了人家不要東張西望,不要語言輕浮,更不要誇誇其談,而要始終保持救死扶傷的人心。這些,別說做到全部,做到部分也就夠崇高的了。如此大愛,才是普世價值。超越了一切,直達崇高。
我曾經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傅青主寫過七場大戲,名為《大醫》主要就是歌頌他不懼權勢,一心為黎民百姓救死扶傷的高貴精神。他和孫思邈一脈相承,或者說繼承和發展了孫思邈的崇高醫學思想。哪怕是曾經的世仇家人得病,他也在所不辭,跋山涉水,欣然前往。像他這樣的大醫在我中華歷史上豎起了崇高的豐碑。我覺得這些崇高人物應該是文藝工作者大力弘揚的。而那些宮廷戲,才子佳人,帝王將相貌似高大上,真是無法與這些大醫之人相比,其社會效益也是。
我曾經看過一本小冊子,其中講到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醫生,名叫董奉,他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他這不是逃避現實,歸隱山林,自命清高,而是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而是根據病情的輕重,只要求山民栽上一至五棵不等的杏樹,杏樹是當地隨處可見的果樹,這對山民來說並不難,所以四鄉八鄰得到這樣消息自然都紛紛前來求治,而董奉不食前言,果然都以栽杏作為醫藥費。幾年一過,廬山南麓一帶的杏樹多達十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救濟當地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逃荒的饑民,一年之中施捨的糧食就達數十萬斗。此事感天動地,據說就後來連兇猛的老虎都來鎮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當然這顯然是傳說,人們只是進一步強調其善心產生的巨大力量,連野獸都被感化。那些想吃杏子的人只能以米谷換取,而董奉則把換來的穀米來救濟需要的人,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的慈善事業。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從而孕育了杏林文化,後人為了弘揚董奉的美德,紀念他的崇高行為,把他與南陽的張仲景、譙郡的華佗相提並論,並稱為東漢末年「建安三神醫」。 若論醫術,董奉似乎沒有張仲景、華佗名氣大,他倒是以醫德高尚進入「建安三神醫」行列。是的,在醫者行業中,真正有高尚品德的醫生,醫術也不會很差。董奉的事跡在民間被廣泛傳頌,董奉的杏林精神被業界奉為楷模,廬山杏林被世界視為一方聖地。也是中醫藥傳統文化精神又一個繼往開來的高峰,其杏林之名為世代傳頌,「杏林文化」體現的是當今流行的「三觀」,即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正能量,其包含的「親、善、誠、信、中、和」豐富的內涵,在當今仍有着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作為其靈魂和核心的「道」與「德」,就是崇高。中華民族歷來習醫藥者都會推崇「杏林精神」,以成為「杏林中人」為榮,並與「大醫精誠」互相輝映。這正是杏林文化延續至今的生命力所在。「杏林春暖」一詞與「橘井泉香」、與「懸壺濟世」等讚美醫者的詞語,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在人們言談和文藝作品中,說到此,崇敬之心都會油然而生。
中華醫學有史以來形成高尚醫德,在「大醫精誠」裡面得到最高度概括。從最早「醫乃仁術」的成為行醫宗旨起,這就奠定了行醫的基本原則和方向。「仁」乃儒家思想的濫觴,理論基礎,有仁心,就會給病人減少不少痛苦了,而以人為本,哪還有醫患矛盾?;其中尊重和珍視生命的「貴人」思想,這個「貴」是生命之貴,是醫生就必須珍視生命;還有「普同一等」的行醫原則,這就是前面說過的,在病人面前,無論貧富貴賤,無論老弱病殘都要一律平等看待,任何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行為都是低劣低下的,為醫者所不齒。中醫醫德還有重義輕利的道德觀,清廉正派的行醫作風,這些在當今商品經濟大潮中尤為可貴,除此之外,還有尊重同道的謙虛品德,忠於醫業的獻身精神,都是我們今天團結奮鬥,敬業愛崗的必修課。現在不少單位整天在談創新,談改革,談提升,想一想,你沒有光榮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創新的依據在那裡,初心在哪裡,動力在哪裡呢。又怎能走向崇高的境界,實現美好的理想呢。樹有根,水有源,崇高也是從先人那裡不斷產生,不斷完善,不斷提升傳到今天的。
古人不限於醫學倫理的理論的敘述,生活中一大批優秀的醫生事跡充滿整個中國醫學史,中國人類歷史。燦爛輝煌!大醫精誠!精誠即崇高。
中醫之真,呼喚新生
小時候,我外奶奶有病,很重,母親很着急,就從幾十里外的地方請來一個醫生,他和我母親同姓,還晚母親一輩,我們就叫他表哥。他給外奶奶看完病,閒來無事,用鋼筆畫了幾幅人像,真是惟妙惟肖,流暢的線條,連衣服的質感都變現出來,生動的形態,活了一樣,他說,這一個是李時珍,這一個是華佗,我們那時並不知道李、華,只覺得很像很久遠的人。現在我想他為什麼要畫這些人給我們看,看來一定是他的偶像。不僅他崇拜,也要我們知道他們是誰,也要我們知道崇拜他們。最起碼是表達他的崇拜。 應該說,每一個行業都有崇拜的偶像,就像鐵匠要拜老君,木匠要拜魯班,中醫依然。過去中醫者,視中醫為事業,很崇高的事業;是信仰,不亞於對宗教的信仰。是終身追求的目標,類似共產黨員追求共產主義還執着。現在一些中醫者把這一理解為一門技術,把自己當成了手藝人,當成養家糊口或發財的手段。我們無論看文獻,還是影視作品,你看那些老中醫總是儒雅動人,手不釋卷,或揮毫書畫,或太極八卦,文武雙全,樂此不疲弘揚中醫懸壺濟世,淡泊名利。救死扶傷的光榮傳統。不說神農嘗百草,數度險傷命,也不說李時珍翻山越嶺,蛇蟲襲人,瘴氣侵害,只說不遠的當年那些赤腳醫生,那些解放軍醫務人員,深山識藥,懸崖找藥,絕壁採藥,回來還要自己先嘗感受效果,他們為了減輕病人痛苦,切身了解針感,就反覆在自己身上扎針,並突破文獻規定,向針刺的禁區探索,以獲得更好更確切的療效。曾經的衛生部長陳竺,就是當年的赤腳醫生,我想就是那種環境下使他把醫療當事業,把百姓當親人,才有他後來矢志不移的崇高追求,並獲得可喜的成就。
過去的中醫對於自己的事業津津樂道,興趣始終盎然,都有點「唯我獨尊」的感覺了,現在不少中醫者早已覺得興味索然,要麼是維持現狀等退休,要麼暫時還沒有找到好的行當或出路,就混日子。他們不僅矮化了中醫,也矮化了自己,把自己變成庸醫。哪有崇高之言?但有人明明是庸醫,他不會承認,他也知道「大醫精誠」的榮耀,不願背着庸醫的臭名聲。
中醫之真,是幾千年的艱辛探索和實踐,億萬次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有的甚至拿自己做試驗,感受藥效療效。使之成為可信可靠的一門科學。今天,越來越被世界很多國家認可。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無端地攻擊中醫的時候,真正起來反擊的不是中醫,相反很多中醫很麻木,好像那些否定、詆毀、侮辱中醫的言論與自己無關,這是很令人心寒和悲哀的。個別年輕中醫只關心工資,只關心職稱的評定,只是熱衷於抄襲,改編,嫁接一些論文為一時之用,卻無心長久去潛心做學問。鑑於此,崇高就是要在這樣的形勢下,理直氣壯的對卑微、低俗、平庸說不!過去的中醫以德為先,大醫必先有大德,大醫精誠是高度概括。現在大學本科畢業的中醫還有點中醫的氣息,到了中醫博士,基本就是一個不合格的中醫了。這當然不怪他們,這是大學中醫教學西化,違背了中醫傳承的規律,簡化了中醫的精髓,都是速成中醫。過去中醫對於傳統文化有深入骨髓的熱愛,其信念不可動搖,他們的國文功底可做大學文科教授,最起碼比文科的本科生深厚,藝術修養,琴棋書畫不遜專業。現在學生講的是漢語,外語和網絡語的混合,喝的是可樂,吃的是漢堡,聽的是搖滾,跳的是街舞,看的是美國大片,泡的的酒吧、ktv、桑拿,你叫他熱愛中醫,熱愛傳統文化真難。你叫他當個名中醫就難於上青天啊。中醫的環境和氛圍小了,淡了;中醫在急功近利的時代地位降了,威望低了。加之一些洋奴惡意的詆毀,中醫更是雪上加霜。而傳統醫生的崇高,就是要繼承先輩「大醫精誠」的美德,在喧囂的商業社會里,依然保持這些美德,不斷總結、研究、發現中醫藥寶庫還沒開發的寶藏,如屠呦呦發明青蒿素那樣,使國醫大放異彩,同時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這何嘗不就是崇高?中醫何嘗不可以枯木逢春,梅開二度,東山再起?[1]
作者簡介
許衛國,江蘇泗洪人,編輯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