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概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概括

概括,思維過程的一種。人腦在比較和抽象的基礎上,把抽象出來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徵綜合起來,並推廣到同類事物上去的過程。如兒童經常看到鳥,並把它和其他動物進行比較,逐漸分清鳥的本質特徵(有羽毛、卵生等)和非本質特徵(會飛、大小、顏色等);在此基礎上,就能把這些本質特徵綜合起來,並把具有這些本質特徵的動物都稱為鳥。

根據概括水平的不同,分為初級概括和高級概括。前者指在感知覺或表象水平上的概括,表現為根據具體經驗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徵或聯繫,總結出某類事物的共同屬性,是概括的初級形式,有益於個體邏輯思維的發展,但因受具體經驗的局限而難以得到事物的本質屬性,如幼兒把會飛的動物叫做鳥。後者指在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的基礎上進行的概括,是概括的高級形式。所有科學概念和定理都是高級概括的產物。[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概括 [2]

外文名稱 generalize

拼音 gài kuò

注音 ㄍㄞˋ ㄎㄨㄛˋ

釋義 歸納,總括

出處 《什麼是知識》

漢語詞語

詳細解釋

1:歸納,總括。把事物的共同特點歸結在一起加以簡明地敘述,扼要重述,使文章更簡明,讓人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如:

概括西遊記的第一回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頂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為"水簾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

例1:用一句話概括。

例2:哲學則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什麼是知識》

2:加以概述或總結。

例:它確切地用三個詞做了概括。

3:作歸納或一般的推理。

例:概括起來說…

心理學意義:概括是在頭腦中把從各種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特徵聯合起來的過程。可分為初級概括與高級概括。

1.初級概括:在感知覺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

2.高級概括:根據事物的內在聯繫和本質屬性進行的概括。

哲學名詞

概念

概括與抽象有聯繫。沒有抽象就不能進行概括。在進行抽象和概括時,要注意捨棄次要的、非本質的屬性,把主要的、本質的屬性抽取出來,再通過概括代表同類事物的全體。

方法

概括主要分為六要素合併法、段意合併法。

概括是科學發現的重要方法。因為概括是由較小範圍的認識上升到較大範圍的認識;是由某一領域的認識推廣到另一領域的認識。賴欣巴赫曾經說過:發現的藝術就是正確概括的藝術。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概括"一詞的英文為 "generalization","普遍性"一詞在英文為 "generality"。這兩個詞在英文中是同一語根,意味着"概括"與"普遍性"有着密切的聯繫。"概括"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個義項,一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點歸結在一起",一是指"簡明扼要"。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概括是"在思想中從某類事物個別,少數對象具有某種屬性,推廣到某類事物的全體對象都具有這種屬性。"所以概括是形成普遍性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普遍性認識有可能是關於事物的表面特徵的,也可能是關於事物的本質特徵的。比如"不長羽毛的,兩腳動物"這是關於人的表面特徵概括:"能藉助於語言進行抽象思維,會勞動的動物"則是關於人的本質特徵的概括。關於事物的本質特徵的概括,有助於我們形成事物的概念和規律性的認識,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關於事物本質特徵的概括必須藉助於抽象。所謂抽象,就是在分析、綜合、比較的基礎上,把事物的本質特徵和事物本身,以及事物的其他屬性分離開來,並把本質特徵提到首要的地位加以認識。例如,我們對人進行分析、綜合和比較,從顏色上看,有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等等;從個頭上看,有大個、小個、中等個等;從性別上看,有男人、女人等。這些都是關於人的個別屬性。而各種人的共同具有的本質屬性,則是"能夠藉助於語言進行思維,會勞動"。把這一本質特徵抽取出來叫做"抽象",把這一特徵推廣到所有的"人"當中去,這就是關於人的本質特徵的概括。

概括,根據所依據的材料的多少,可以分為整體性概括,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整體性概括是在對某類事物所有個體的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概括,這種概括正如《現代漢語詞典》的義項之一所說的,是指把這類事物的共同點歸結在一起。要形成這種概括,必須藉助於"完全歸納法。"所謂外推性概括,是指由某類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種屬性推廣到某類全體事物都具有這種屬性。典型性概括是依據對某類事物中的典型性事物的認識而上升為普遍性認識的概括。"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需要藉助於"不完全歸納法。"關于歸納法,下面將有專門介紹。

概括,根據思維材料的性質,又可以分為經驗概括和理論概括。經驗概括是對事實或感性認識材料的概括。比如對"中國女排經過奮勇拼搏,終於再次取得世界冠軍"這一事實材料的概括,就是經驗概括。理論概括是對理性認識材料的概括。例如恩格斯在把握當時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概括,批判了形而上學的世界觀,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他所作的是最高層次的理論概括--哲學理論的概括。

概括所形成的認識,可以是關於事物性質的,也可以是關於事物之間關係的。比如"中國女排經過頑強拼搏,終於又一次獲得世界冠軍"這一事實材料,根據前一句話,我們可以把"頑強拼搏"這一特徵推到"中國女排"所屬的更大的"類"中,形成這樣一些概括:中國運動健兒具有頑強拼搏精神;中國人具有頑強拼搏精神。這些都是關於事物性質的概括。"頑強拼搏"和"又一次獲得世界冠軍"這兩個事實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根據這兩個事實之間的因果聯繫可以形成這樣一些概括:"經過頑強拼搏,可以取得成功","頑強的意志是成功之母。"這些就是關於事物之間關係的概括。關於事物性質和事物之間關係的概括,都可以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比如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可以概括出"事物必須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一次高考作文題為"樹木、森林、氣候",其中樹木和森林之間的關係可以概括為局部和整體的關係,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的關係,則可以概括為互為條件的關係。

對同一事實所作的概括,可以有高低不同的層次。概括的層次越高,就越具有理論色彩,但是也就越容易概括不當。

概括和綜合都必須在分析的基礎上形成,而且在議論文寫作中都可以幫助我們形成論點,形成文章的結論。但是從根本上看來,二者是有區別的。概括是通過分析、抽象,從某類個別對象具有某種特性,推廣到某類的全體對象都具有這種特性,在概括過程中需要運用歸納法。概括的基礎是事物之間個別和一般的關係。綜合則是在分析、抽象的基礎上,將所獲得的對某一個事物的各個方面,各個部分的認識,聯繫在一起,形成對該事物的更加深刻、完整的認識。綜合的基礎是事物之中整體與局部的關係。比如,我們對某個農村來的學生進行分析,認為他具有勤奮學習的特點,我們就可以形成這樣的認識:農村來的學生都具有勤奮好學的特點,這便是"概括"。我們對這個農村來的學生的學習、思想品德、體育、勞動等方面都進行了分析,最後形成這樣的評價:這個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得勤奮刻苦、淳樸、踏實,這便是綜合。在實際運用中,概括和綜合可以交互為用。比如在綜合的基礎上,我們認識到這個學生具有勤奮刻苦、淳樸踏實的特點。先經過概括,然後再進行綜合,也可以形成這樣的認識。

注意

概括時須注意如下三點:

第一,儘可能充分占有材料,做到"胸中有數"。概括的目的是形成普遍性的認識,占有的材料越充分,所形成的普遍性認識越可能具有正確性。在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中,我們往往沒有掌握全部材料,但是必須對材料的質量和數量都能夠做到"胸中有數"。例如有學生在大光明影劇院門口看到一個乞丐,那麼有必要搞清楚:這樣的事在我們的社會中到底有多少?是不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否則我們在概括時就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第二,概括必須有正確理論指導,概括過程中必須藉助于歸納法,從個別事物的認識擴展到一般性認識,所形成的結論帶有一定的或然性。要作出正確的概括,必須以理論演繹為指導。例如開普勒所以能在低谷所積累的大量天文觀察材料的基礎上概括出三條經驗定律,是因為有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作為演繹的前提。達爾文所以能從多年研究的材料中概括出物種進化學說,是因為他有地質學家賴爾的地質演化學說作為演繹的前提。比如上文提到的那個例子,那個同學如果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有正確的認識,能夠分清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就不會由於看見一個乞丐而形成錯誤的概括。有了理論指導,還可以使概括具有理論的深度。比如高考作文《讀<畫蛋>有感》一文,可以概括出苦練基本功、循序漸進、名師出高徒等論點。一個考生則概括出"觀察、思考問題要全面",這種概括既有新意,又有一定深度,這和該考生具有較高的理論修養是有關係的。

第三,概括是為了形成普遍性的認識,但是要儘量防止所形成的認識籠統浮泛。首先,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殊性,其次,要注意將結論加以必要的限制,比如1983年高考作文題是一道供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畫。畫面的內容是一個挖井找水的人,挖了好幾口井,都沒有找到水,結果便揚長而去。大多數考生往往只抓往這個人沒有恆心,結果乾不成事情這一特點,而沒有注意到畫面上清清楚楚地畫着,每口沒有挖到底的井下面都有水,而挖井的人所以沒有堅持到底,根本原因是他認為"這裡沒有水",把握住這一特點,論點的概括將會更為明確。否則,不加限制地強調干任何事都要有恆心,而不強調其前提條件--掌握準確情況,認準方向,立論便會有失偏頗。所以在把握特殊性的基礎上,對概括中形成的認識加以準確的限制是非常重要的。對所形成的論點進行限制,可以從多方面進行。比如:1、量的限制。要注意"個別"、"少數"、"一些"、"許多"、"多數"、"絕大多數"和"全體"等用語的區別。2、態度的限制。要注意"肯定"、"基本肯定"、"不完全肯定"、"可能"、"不能肯定"等用語的區別。其他還要注意時間、地點、條件等方面的限制。既追求儘可能廣泛的普遍性,又要儘可能加以嚴密的限制,這就是概括中要遵循的思維的辯證法。

最後附帶說一下,概括這種思維方法,除了在議論文寫作中用於提煉觀點,形成結論而外,在閱讀教學中也常常使用,比如我們經常說"概括文章的主題"、"概括人物形象"等等。這裡所說的"概括",實際上是綜合和概括的綜合運用。比如我們概括《祝福》一文的主題,首先得了解故事的情節,這就是一個由綜合到分析,再到綜合的過程。其次,還得分析人物言語、行動、外貌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最後對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形成綜合性的認識:祥林嫂具有勤勞、善良、淳樸的品質,同時具有反抗精神;但她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終於默默無聲地死去了。於是,我們作出這樣的判斷:祥林嫂是個反映了舊中國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悲劇形象。這個判斷中,已經帶有"由個別推出一般"這種概括的性質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