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鼠鯊(學名:Lamna nasus)是鼠鯊科的遠洋大型鯊魚。體紡錘形,頭圓錐形,吻尖錐形。有一個中等長的錐形口鼻。腮裂大。牙齒呈中等大小的葉片狀,帶有側面的尖齒,在牙齒的兩側都是小突起或「小牙齒」。真皮小齒扁平而小,有三顆牙,其中正中牙最長。每個小齒突上有三個由山谷隔開的脊。第一上側齒具有近乎筆直的尖端。尾柄具一強而長的側突。第一背鰭很大,後下方近背部處游離。第二背鰭很小,與臀鰭同形相對。胸鰭長大。尾鰭新月形。背面和側面為深藍色至灰色。第一背鰭是深色的,後部突然出現白色或灰色。北半球鼠鯊的頭部和腹部是白色的,顏色背對背延伸到胸底的後部。在南半球的某些成鯊中,頭部的腹面是深色的,而腹部是白色的,帶有深色斑點。皮膚如天鵝絨般柔軟。

分布於大西洋北美洲東北部和歐洲的西北部沿海,非洲的西北部海域和地中海。另在南半球的南緯30°-60°之間海域也有分布。是一種冷溫性中上層大型鯊類,性兇猛貪婪。主要以捕食鯖魚、鯡魚等硬骨魚類為主,也食其他軟骨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甚至哺乳動物

中文學名: 鼠鯊

拉丁學名: Lamna nasus

別 稱: 大西洋鯖鯊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 軟骨魚綱

目: 鼠鯊目

科: 鼠鯊科

屬: 鼠鯊屬

分布區域: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南極洲海域

命名者及年代: Bonnaterre, 1788

目錄

分布範圍

海域範圍:分布於大西洋的北美洲東北部和歐洲的西北部沿海,非洲的西北部海域和地中海。另在南半球的南緯30°-60°之間海域也有分布。

國家地區: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百慕大、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巴西、加拿大、智利、克羅地亞、丹麥、埃及、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法羅群島、法國(科西嘉)、法國南部領土、德國、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根西島、幾內亞、希爾德島和麥當勞群島、冰島、愛爾蘭、馬恩島、意大利、澤西島、利比亞、馬耳他、摩納哥、黑山共和國、摩洛哥、納米比亞、荷蘭、挪威、葡萄牙(塞爾瓦亨斯、馬德拉島、亞速爾群島)、留尼汪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南非、西班牙、瑞典、突尼斯、英國、美國、烏拉圭、西撒哈拉。

繁殖方式

在北半球,鼠鯊在秋冬季節交配,在春夏產仔。關於南半球鼠鯊的少量數據表明,他們可能與北半球的鼠鯊不同步,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於冬天產仔。妊娠期可能為8-9個月。記錄有產仔為1-6胎,但通常為4胎,每個子宮有2胎。鼠鯊是卵胎生的,在子宮中,胚胎與母體沒有胎盤或其他直接聯繫。它也是卵食性的,這意味着胚胎在妊娠後期消耗母親排卵的未受精卵黃(ova)。

在交配過程中,雄性鯊魚會咬住雌性鯊魚,以便在它們交配時抓住它。通過這種方式,科學家可以判斷雌性最近是否交配過。最大年齡可能約為30歲。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2013年)——附錄Ⅱ。

列入《遷徙物種公約》(CMS 2008年)——附錄Ⅱ。

種群現狀

鼠鯊在其整個範圍內被列為「瀕臨威脅」,在大西洋東北部,鼠鯊被認為是過度開發的「脆弱」物種。2000年,未成熟的鼠鯊捕獲率約為1991年的30%,成熟的鼠鯊捕獲率約為1992年的10%。

由於二十世紀後半葉過度捕撈,北大西洋的鼠鯊種群嚴重枯竭。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挪威、丹麥和瑞典都在歐洲水域大量捕撈鼠鯊,捕獲量在1947年達到頂峰,此後穩步下降,導致挪威將漁業擴展到西北大西洋。當那裡的魚類資源同樣枯竭時,挪威的漁業轉向以其他大型遠洋魚類為目標。1997年,向糧農組織報告的世界漁獲量為1736噸,而後來最大可持續產量估計為1000噸。

在南印度洋捕獲的、鼠鯊很少有報道,也鮮為人知。它是日本延繩釣漁業的重要副漁獲物,可能還有其他種類。除新西蘭漁業外,南半球對鼠鯊的捕獲量沒有任何規定。

保護措施

美國水域中的鼠鯊受到保護,捕獲量由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監管,該共同體只允許挪威和新西蘭捕獲少量受監管的鼠鯊。此外,自1995年以來,加拿大對鯊魚的捕魚許可證、漁具、捕魚區域和季節進行了限制,禁止獵取鯊魚的鰭,並僅限於休閒捕魚和放生。

主要價值

鼠鯊是經濟價值很高的食用魚類。在過去,當種群豐富度更高的時候,鼠鯊常常被認為是一種討厭的動物,因為它們經常對輕型漁具造成損害。在北大西洋,挪威和加拿大有管制的捕撈鼠鯊漁業。在南半球,有一個受管制的小型挪威漁場。鼠鯊也是一種重要的副漁獲物,在挪威漁業中是第二大最常見的魚類。日本延繩釣漁船和南印度洋其他漁場也常將其作為副漁獲物捕獲。這些漁場的漁獲物可能利用其於魚鰭。收穫的鼠鯊肉可供人類食用。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魚翅也用來做魚粉(肥料)和魚翅湯。

形態特徵

幼鯊出生時長約68-80厘米。最大體長可達370厘米,重250千克。該物種的成熟度估計值有很大差異。北半球的雌性成熟時全長約232-259厘米,南半球的雌性成熟時全長約185-202厘米。北半球的雄性成熟時長約165-207厘米。體紡錘形,頭圓錐形,吻尖錐形。有一個中等長的錐形口鼻。腮裂大。牙齒呈中等大小的葉片狀,帶有側面的尖齒,在牙齒的兩側都是小突起或「小牙齒」。真皮小齒扁平而小,有三顆牙,其中正中牙最長。每個小齒突上有三個由山谷隔開的脊。第一上側齒具有近乎筆直的尖端。尾柄具一強而長的側突。第一背鰭很大,後下方近背部處游離。第二背鰭很小,與臀鰭同形相對。胸鰭長大。尾鰭新月形。

背面和側面為深藍色至灰色。第一背鰭是深色的,後部突然出現白色或灰色。北半球鼠鯊的頭部和腹部是白色的,顏色背對背延伸到胸底的後部。在南半球的某些成鯊中,頭部的腹面是深色的,而腹部是白色的,帶有深色斑點。皮膚如天鵝絨般柔軟。

棲息環境

鼠鯊一般生活在開放洋區(公海),但常會進入內陸、沿海和海洋水域,甚至會冒險游至水深6米以下的水域中,岸釣者就曾釣起超過45千克的鼠鯊。該物種同時存在於兩個半球,水溫為1-18℃。它偏愛冷水,但曾經被記錄在23℃的水中。它似乎沒有進入淡水,曾在阿根廷的一個鹹水的河口所捕獲。可以在生活水深715米的地方。

生活習性

鼠鯊是貪吃的獵食者,常在海面追逐鯖魚及鯡魚。它還因有時會在未受刺激的情形下,對游泳、潛水、衝浪的人甚至小型船隻發起致命的攻擊而惡名昭著[1]

鼠鯊是一種冷溫性中上層大型鯊類,性兇猛貪婪。主要以捕食鯖魚、鯡魚等硬骨魚類為主,也食其他軟骨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甚至哺乳動物。

鼠鯊像其他大型中上鯊一樣,也進行廣泛的季節性遷徙。遷移似乎主要是縱向的,可能與溫度有關。鼠鯊似乎按大小和性別隔離。在該物種的漁獲中經常發現性別比例偏斜。此外,在布里斯托爾海峽的漁獲量中,明顯沒有大型雌性,這意味着在繁殖周期的某些階段中,成年雌性可能會與成年雄性和幼鯊分開。可能有利於將交配限制在特定的季節,並防止成年雌性吃掉幼鯊。

鼠鯊具有將體溫維持在環境水溫以上的能力。這在魚類中是一個不尋常的特徵,只有其他幾種快速游泳的魚類(如金槍魚)才擁有。鼠鯊有血管逆流熱交換器(retia mirabilia),可以保留它們代謝過程產生的熱量。這些網點位於肌肉和內臟中。也有血管分流器,使鼠鯊可以改變血流路徑,從而進一步調節熱量吸收和熱量損失的速度。鼠鯊的體溫可以比周圍水溫高7-10℃。這是對鼠鯊更喜歡的冷水的重要適應,它使鼠鯊成為游速非常快的捕食者。

視頻

實拍英國男子奮戰一小時 釣上2米長霸氣鼠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