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桷樹
黃桷樹綠黃葛樹 同義詞 黃桷樹一般指綠黃葛樹
綠黃葛樹(學名:Ficus virens Aiton)是桑科、榕屬落葉喬木,有板根或支柱根,幼時附生。葉薄革質或皮紙質,卵狀披針形至橢圓狀卵形,先端短漸尖,基部鈍圓或楔形至淺心形,全緣,干後表面無光澤,基生葉脈短,榕果單生或成對腋生或簇生於已落葉枝葉腋,球形。
分布在斯里蘭卡、越南、台灣島、菲律賓、泰國、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不丹、巴布亞新幾內亞至羅門群島、澳大利亞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海南、廣西、廣東、雲南、浙江等地,生長於海拔300米至1000米的地區。
其老樹皮、根皮、葉可入藥,根能祛風除濕、清熱解毒,可用於風濕骨痛、感冒、扁桃體炎、眼結膜炎;葉能消腫止痛,外用治跌打腫痛。也可供觀賞、作行道樹等。果實可食用。
中文名:綠黃葛樹
別 稱:大葉榕、黃葛樹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蕁麻目
科:桑科
亞 科:波羅蜜亞科
族:榕族
屬:榕屬
亞 屬:榕亞屬
組:榕組
種:綠黃葛樹
變 種:黃葛樹
命名者及年代:Aiton,1759 [1]
目錄
植物學史
根據《中國植物志》記載,綠黃葛樹有一變種黃葛樹(Ficus virensvar.sublanceolata(Miq.) Corner),但在後來該變種併入綠黃葛樹中,因此綠黃葛樹下沒有變種。
形態特徵
落葉或半落葉喬木,有板根或支柱根,幼時附生。葉薄革質或皮紙質,卵狀披針形至橢圓狀卵形,長10-15厘米,寬4-7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鈍圓或楔形至淺心形,全緣,干後表面無光澤,基生葉脈短,側脈7-10對,背面突起,網脈稍明顯;葉柄長2-5厘米;托葉披針狀卵形,先端急尖,長可達10厘米。
榕果單生或成對腋生或簇生於已落葉枝葉腋,球形,直徑7-12毫米,成熟時紫紅色,基生苞片3,細小;有總梗。雄花、癭花、雌花生於同一榕果內;雄花,無柄,少數,生榕果內壁近口部,花被片4-5,披針形,雄蕊1枚,花葯廣卵形,花絲短;癭花具柄,花被片3-4,花柱側生,短於子房;雌花與癭花相似,花柱長於子房。瘦果表面有皺紋。花期5-8月。
主要變種
綠黃葛樹的變種為黃葛樹(Ficus virens var.sublanceolata (Miq.) Corner)。該變種樹冠廣展,板根延伸至數10米處;支柱根形成的樹幹,胸徑達3-5米;葉近披針形,長可達20厘米,先端漸尖;榕果無總梗。花果期4-7月。
分布區與綠黃葛樹相同。但在中國產陝西南部,湖北(宜昌西南)、貴州、廣西(百色、隆林)、四川(廣布)、雲南(除西北外幾近全省)等地。常生於海拔(400-)800-2200-(2700)米,為中國西南部常見樹種,在四川(沿長江城鎮)多見於江邊的道旁,為良好的遮蔭樹。
生長環境
綠黃葛樹生長於海拔300-1000(-2100)米的山地。 喜溫暖濕潤的熱帶、亞熱帶氣候環境。
分布範圍
綠黃葛樹分布於斯里蘭卡、印度(包括安達曼群島)、不丹、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至所羅門群島、澳大利亞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墨江、巍山、瑞麗、盈江、景東、西雙版納、石屏、河口至富寧)、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台灣、浙江。
生長習性
綠黃葛樹花序果發育株內同步,株間異步,花序果發育過程可劃分為5個時期:雌前期、雌花期、間花期、雄花期和花後期。綠黃葛樹常年掛果,在每年的1-2月和6-7月有2個明顯的花序芽萌發高峰期,單株每年結果1-3次。綠黃葛樹花序果從雌前期到花後期的發育時間長短因季節而異:冬季和春季(12月-翌年5月)發育較慢,最長的持續近130天;夏秋季(6-11月)發育較快,間花期明顯縮短,從雌前期到花後期僅需約80天。綠黃葛樹雌花期單果進蜂數量以1隻占絕對優勢,使個體小,數量多的花序果能夠獲得有效進蜂,既大幅提高了小蜂的傳粉效率,也保證了花序果的高結實率。 [2]
繁殖方法
綠黃葛樹的繁殖採用扦插法。 [3]
整地作床
選擇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通氣好,保水能力強的砂質壤土,pH值6.5-7為宜。耕種熟化的耕地尤佳。深挖30-40厘米進行整地,撒入腐熟農家肥1000千克/667平方米,深翻入土,耙細整平。整好地後,苗床做成長8-10米、寬1.5米、高0.3米。床土細碎,床面平整。床間距離80厘米。設低於床面的步行道兼排水溝。
插條製作
選擇長勢旺盛、枝葉繁茂、無病蟲害的中齡樹為插條母樹,在母樹中部選生長健壯、3-4年生、全木質化枝條作插條,3-5厘米粗為宜。插穗長20-25厘米,上口用利刀切平,下切口馬耳形,以增加其與土壤的接觸面積。儘可能選平口端有兩條以上小枝,切小枝時留1厘米長,利於扦插後在小枝上抽枝發芽。防切口破損,以提高成活率。
扦插方法
春季2-3月,將插穗用2號ABT生根粉溶液速蘸下切口馬耳形基部,即可上床扦插。由於該季節插條母樹正處於停止生長期,樹液流動緩慢,可減少插條傷流。而插條的生長能力即將復甦,外部條件如溫度、濕度、光照等也適應插條生根,苗木生長也快。
選擇在陰雨天氣,或上午10:30前和17:00後扦插。做到隨剪穗隨處理隨扦插。斜插於作床中,深度5-6厘米。株行距20厘米×25厘米,下切口馬耳形應與土壤密接,用手壓實,澆透水。
插後管理
適時澆水:扦插時澆透水後,經常觀察作床的乾濕度,必須保持土壤潮濕,一般床內保持85%左右的空氣濕度。雨天要及時排水,不讓作床積水。
調節溫度:根據氣候狀況控制棚內的溫度,若氣溫高,在棚頂上面覆蓋雙層遮蔭網,以降低溫度。陰雨天揭除遮陽網,利於萌發的幼苗進行光合作用。
及時除草:除草原則是除早、除小、除盡,發現雜草及時拔除。據觀察,扦插45天左右生根發芽,生根前用人工手除。待生根發芽後進行中耕除草,疏鬆土壤。除草宜在早晚進行,避免強烈陽光暴曬幼苗,以提高成活率。
栽培技術
綠黃葛樹粗生,無需過多管理。但為了減少對地面的危害,可以適當修剪。 [4]
蟲害防治
綠黃葛樹抗蟲害能力差。在日常管理中,防治害蟲成為綠黃葛樹園林管理和養護的重點。害蟲主要有灰白蠶蛾、榕母管薊馬、華脊鰓金龜、天牛等。害蟲在每年4-5月出現,且氣溫越高發病越猖獗。害蟲主要以綠黃葛樹的葉子為生,嚴重時幾天內葉片被全部啃光,或造成樹葉捲曲、畸形、變色、脫落等,直接影響綠黃葛樹綠化的整體景觀效果,應注意採取措施進行防治。
害蟲種類
- 灰白蠶蛾
灰白蠶蛾屬鱗翅目家蠶蛾科,分布於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台灣等地。低齡幼蟲主要咬食葉肉,大齡幼蟲蠶食葉片。把葉片咬成一個個小孔洞。2-3齡幼蟲取食葉肉,只留下網狀脈。4-5齡幼蟲從葉邊緣向內蠶食,使葉片呈缺刻狀。由於該幼蟲具有擬態現象,不易發現,極易對綠黃葛樹造成較大的危害,嚴重時幾天內能吃光整樹的葉片。 [5]
- 榕母管薊馬
榕母管薊馬屬纓翅目薊馬科,以若蟲和成蟲銼吸寄主的嫩葉和幼芽的汁液,是榕樹的一種普遍而嚴重的害蟲。每年5月為害嚴重,該蟲對榕樹偏愛,集中為害,使受害榕樹生長發育受抑,光合作用減弱,降低其觀賞價值。
- 榕透翅毒蛾
榕透翅毒蛾屬鱗翅目毒蛾科,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害蟲,其低齡幼蟲主要咬食葉片,可將葉片慢慢吃得殘缺不全。與其他毒蛾的特徵沒有區別,成蟲長毛叢,接觸人體皮膚會引起皮炎,所以又俗稱毒毛蟲。每年5-10月間為害最為嚴重。
- 華脊鰓金龜
華脊鰓金龜為咀嚼式口器害蟲,屬鞘翅目金龜子科。成蟲體長20-22毫米、體寬10-12毫米,觸角有10節,鰓片部短小,卵圓形,主要取食葉片。白天潛隱於土壤或附近的寄主植物,晚上出來取食。幼蟲多在15厘米土壤深度內活動、取食。
- 天牛
天牛是植食性昆蟲,為害木本植物。天牛以幼蟲蛀食,生活時間最長,對樹幹為害最重。當卵孵化出幼蟲後,初齡幼蟲即蛀入樹幹,最初在樹皮下取食,待齡期增大後,鑽入木質部為害,有的種類僅停留在樹皮下生活,不蛀入木質部。幼蟲在樹幹或枝條上蛀食,一定距離內在樹皮上開口作為通氣孔,向外推出排泄物和木屑,幼蟲老熟後,築成較寬的蛹室,兩端以纖維和木屑堵塞,在其中化蛹,蛹期10-20天。天牛是行道樹、防護林、庭院公園、廠礦學校綠化樹木和樹樁盆景的重要害蟲,喬木受害更重,少數種為害草本花卉。幼蟲蛀食主幹和根,使樹木生長不良,樹勢衰弱,枝枯折斷,經數年連續為害後,嚴重的造成全林枯死。天牛排出糞便惡化環境。成蟲咬食嫩枝皮層,造成枝梢枯萎,尤其是松墨天牛,除直接為害外,還傳播松材線蟲,引起松林大片枯死,是重要的檢疫害蟲。
防治方法
綠黃葛樹的害蟲種類在不斷增加,種群數量也隨之增多,對植物的危害程度越來越大。主要採取傳統的化學農藥、無公害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多種防控措施。
主要價值
藥用:綠黃葛樹的根、葉入藥,根能祛風除濕、清熱解毒,可用於風濕骨痛、感冒、扁桃體炎、眼結膜炎;葉能消腫止痛,外用治跌打腫痛。
生態:生性強健,樹姿豐滿,樹冠開展,而且能抵強風,移栽容易,適應力強,適於作行道樹、園景樹和庭蔭樹。
食用:掛果如小小西紅柿般大,由青綠變黃,成熟後變為紅色的漿果,多汁可食。
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