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英語: Majiayao culture ),為約公元前3300到公元前2100間存在於甘肅西部、青海東部的彩陶新石器時代文化,源出自仰韶文化,與西北的齊家文化一樣出土過早期的青銅器物。馬家窯文化到底屬不屬於青銅文化仍有爭議,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中曾出土過「青銅刀」,年代在公元前2900到公元前2740,為中國最早的青銅物品,同時該遺址還出土過銅渣,可能有製造青銅器的能力。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目錄
發現過程
文化源流及分型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
有馬家窯、石嶺下、半山、馬廠等類型。根據三種類型文化分布的地層關係和碳14測定的數據確定,馬家窯類型產生於距今5300年至4850年之間,石嶺下類型產生於距今4850年至4650年之間,半山類型產生於距今4650年至4350年之間,馬廠類型產生於距今4350年至4050年之間。
生產
馬家窯文化因位於黃河流域,擁有第四紀形成的黃厚土地。當地有大河沖積平原、河水沖刷形成的台地、丘陵崗地,地勢開闊,土質肥沃,氣候溫暖,適合農業耕作。因此,在馬家窯文化時期,農業發展較快。就目前考古發現情況來看,當時的居民種植粟和黍,主要以經營原始的旱作農業為主,同時大量使用石制、骨制、陶製和木製的農業工具。
馬家窯陶器以彩陶為主,而且無論數量還是精緻程度都堪稱新石器時代文化之冠,經典型的馬家窯陶器包括細陶土製成的罐與碗,底色為黃色或紅色,上有亮黑色的裝飾。其裝飾圖形的特色為彎曲漩渦線條,中心點綴圓點,另外也有波浪形線條或平形交叉的線條設計,在罐或瓮上尤其常見。其他裝飾還包括「之字形」粗線條、青蛙、鳥類、舞蹈人物等設計。其中尤以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遺址發現的舞蹈紋彩陶盆[2]最為有名。
已出現骨飾、石器、骨器,以及玩具如陶製波浪鼓等。此時期的青銅製作品規模有限,對當時經濟方面無甚影響。
屬於馬家窯類型的甘肅省臨夏市東鄉林家遺址曾出土一件使用陶范鑄造的青銅小刀,這件青銅刀可能是中國地區最早的青銅器。另外在屬於馬廠類型的蔣家坪遺址亦曾發現一把已經殘缺的銅刀。
視頻
馬家窯文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馬家窯文化是老外發現的 2005年中國彩陶馬家窯文化研討會在蘭召開,蘭州新聞網
- ↑ 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15女舞蹈紋彩陶盆,網易號,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