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台人,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學家。
郭守敬 | |
---|---|
北京郭守敬紀念館的郭守敬雕像 | |
出生 |
1231年 邢州邢台 |
逝世 | 1316年 |
職業 |
元朝太史令(1286─1291) 都水監(1291─1294) |
目錄
生平
元太宗三年(1231年),郭守敬生於邢州境內的邢台[lower-alpha 1]。
王恂、郭守敬等同一位尼泊爾建築師阿尼哥合作,在元大都興建了一座新天文台,台上就安置着郭守敬所創製的天文望遠鏡。它是當時世界上設備最完善的天文台之一。
郭守敬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通惠河。1276年修訂新曆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曆》,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
他採用了類似現在球面三角算法的「弧矢割圓術」來處理黃道和赤道的坐標換算,在計算太陽、月亮和行星原形位置時創造運用了「招差法」,也就是三次差內插法。並設計製作了多種天象觀測儀器,包括簡儀和高表。組織了大量的天象觀測工作,包括測定恆星位置,測定冬至點、近地點以及黃道和白道交點位置,編制月亮運動表,測定全國27個觀測點的緯度。確定了一個月為29.530593日,一年為365.2425日。正式廢除以前曆法積累的時差,以實際觀測為准。確定以一年的1/24作為一個節氣,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此原則一直採用至今。
1279年郭守敬提案「四海測驗」,奉旨後進行,聽從郭守敬的建議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家,除大都外到當時國內另外26個地點,進行幾項重要天文觀測。這一天文觀測的規模之大,在世界天文史上也是少見的。在其中的6地點特別測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長度和晝、夜的時間長度。這些觀測的結果,都為編制全國適用曆法提供了科學的數據。
今日為了紀念他,邢台市將一條主要的街道命名為「郭守敬大街」(即現在橋東區與橋西區之間的守敬北路與守敬南路),還設立郭守敬紀念館(在達活泉公園側)。
現存於河南嵩山的郭守敬觀星台是研究天文的儀器,系郭守敬所建。觀星台曾於1944年遭侵華日軍炮擊,沒有被完全破壞,後被中國文物部門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