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圖片名稱
圖片來自deviantart

蜥鱷屬學名Saurosuchus)是種已滅絕主龍類,是副鱷形類迅猛鱷科的一屬。蜥鱷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阿根廷

蜥鱷的身長約5到7公尺,是除了法索拉鱷以外的最大型副鱷形類;法索拉鱷的化石、相關研究較少,較不知名。如同其他勞氏鱷目動物,蜥鱷以完全直立的四肢行走。牠可能以埋伏方式攻擊獵物。

某些研究人員認為牠們可能以艾雷拉龍或較小的始盜龍等恐龍為食。

目录

體徵

蜥鱷的化石是至少七個部分身體骨骼,都是由古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羅默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所挖掘出土,被發現於阿根廷的伊斯基瓜拉斯托組(Ischigualasto Formation)地層,相當於三疊紀晚期。正模標本包含:一個完整但擠壓變形的頭顱骨、樹節背錐、背部的鱗甲(皮內成骨)、部分骨盆。除此之外,還發現頸椎肩胛骨、後肢骨頭、尾椎[1][2]

模式種伽利略蜥鱷S. galilei),是在1959年由奧斯瓦爾多·雷格敘述、命名,是此屬的唯一種;屬名在古希臘文意思為“蜥蜴鱷魚”。在2002年,美國亞利桑那州欽爾組(Chinle Formation)出土的一些化石,包含頭顱骨碎片、個別的牙齒,當時被認為是屬於蜥鱷的化石。數年後的研究,重新鑑定這些化石,質疑這些北美洲化石是否屬於蜥鱷,而認為應該是副鱷形類的未確定物種[3]

蜥鱷是體型最大的副鱷形類動物之一,根據目前的不完整化石,研究人員估計蜥鱷的完整身長約5到7公尺[2][4]

蜥鱷的頭顱骨上下高、左右較扁平。嘴部具有大型的彎曲牙齒,帶有鋸齒狀邊緣。頭顱骨後段較寬,眼睛之前的段落狹窄。上頜、顱頂有多個凹痕、凹處,其他副鱷形類的頭顱骨沒有這個特徵。半水生的植龍目、現代鱷魚的頭顱骨上側也有凹痕、凹處,但凹處較深、稜脊較突出、不規則部位面積較大。

頭顱骨上側的額骨,形成較厚的稜脊,位於眼眶上方。如同其他副鱷形類,淚骨延伸出一個小型骨突,位置在眼眶前方;但淚骨小型骨突並沒有接觸到下方的顴骨。頭顱骨後段的上枕骨上側形成一道稜脊,生前應該是強壯頸部韌帶的附著處。蜥鱷的頸椎短而粗壯,形成強健的頸部。蜥鱷的背部中線,排列者多排鱗甲(皮內成骨)。背部中線的兩側各有兩排鱗甲,背部鱗甲呈葉狀,排列緊密。

參考文獻

  1. Trotteyn, M.J.; Desojo, J.; and Alcober, O. Nuevo material postcraneano de Saurosuchus galilei (Archosauria: Crurotarsi) del Triásico Superior del centro-oeste de Argentina. Ameghiniana. 2011, 48 (1): 13–27. 
  2. 2.0 2.1 Alcober, O. Redescription of the skull of Saurosuchus galilei (Archosauria: Rauisuchidae).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0, 20 (2): 302–316. doi:10.1671/0272-4634(2000)020[0302:ROTSOS]2.0.CO;2. 
  3. Irmis, R.B. The vertebrate fauna of the Upper Triassic Chinle Formation in Northern Arizona (PDF). (编) Nesbitt, S.J.; Parker, W.G.; and Irmis, R.B. (eds.). Guidebook to the Triassic Formations of the Colorado Plateau in northern Arizona: Geology, Paleontology, and History 9. Mesa Southwestern Museum. 2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0-04). 
  4. Sill, W.D. The anatomy of Saurosuchus galilei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rauisuchid thecodonts (PDF).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1974, 146: 317–36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