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絲
蠶絲(動物纖維) 蠶絲是熟蠶結繭時所分泌絲液凝固而成的連續長纖維,也稱天然絲,是一種天然纖維。人類利用最早的動物纖維之一。蠶絲是古代中國文明產物之一,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生產為極早之事,相傳黃帝之妃嫘祖始教民育蠶;甲骨文中有絲字及絲旁之字甚多。
據考古發現,約在4700年前中國已利用蠶絲製做絲線、編織絲帶和簡單的絲織品。商周時期用蠶絲織制羅、綾、紈、紗、縐、綺、錦、繡等絲織品。蠶有桑蠶、柞蠶、蓖麻蠶、木薯蠶、柳蠶和天蠶等。由單個蠶繭抽得的絲條稱繭絲。
- 中文名 :蠶絲
- 外文名 :Silk
- 產 地 :中國
- 別 稱 :天然絲
目錄
起源
蠶絲是古代中國文明產物之一,其之發明當為極早之事,相傳黃帝之妃嫘祖始教民育蠶;甲骨文中有絲字及絲旁之字甚多。《穆天子傳》中就有周穆王「休於獲澤(今山西陽城縣),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的記載;《尚書》禹貢謂:「兗州厥貢漆絲,厥篚織文;青州噘篚檿絲;徐州厥篚元纖縞;揚州厥篚織貝……」可見古代產絲地之廣。
中國絲早在漢以前已經輸出,且聞名於國外,《史記》貨殖列傳謂:
烏氏倮,畜牧。及眾斥責,求奇繒物,問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今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烏氏倮販賣絲貨,運銷外國,竟成巨富,位同封君,列朝議事。中國絲絹在當時國際市場之身價,由是可見。無怪後來武帝欲通西南,皆為昆明夷所阻,不能通21,其目的或在壟斷商務。甘英欲出使大秦,安息人為專擅繒彩之利,亦從中加以阻止。
然中國絲之出口,及於漢際已然大量而充裕的外銷國外各地,《史記》大宛傳記載了張騫出使西域返國,向武產報告此行所見:
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國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雲;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張騫出使當在西元前二世紀,其在大夏所見之蜀布、邛杖乃係由印度轉售而來,印度能有餘貨外銷,可見其境內供需已十分充裕。印度古代著名的《摩奴法典》(Manusmrti)將中國(Cina)與希臘人並列。
發展歷程
它由兩根單纖維借絲膠粘合包覆而成。繅絲時,把幾個蠶繭的繭絲抽出,借絲膠粘合成絲條,統稱蠶絲。除去絲膠的蠶絲,稱精練絲。蠶絲中用量最大的是桑蠶絲,其次是柞蠶絲,其他蠶絲因數量有限未形成資源。蠶絲質輕而細長,織物光澤好,穿着舒適,手感滑爽豐滿,導熱差,吸濕透氣,用於織制各種綢緞和針織品,並用於工業、國防和醫藥等領域。中國、日本、印度、前蘇聯和朝鮮是主要產絲國,總產量占世界產量的90%以上。[1]
中國絲在漢代已經外銷國外,《史記》大宛傳就記載了張騫出使西域返國,向武帝報告此行所見: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國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雲;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張騫出使當在公元前二世紀,其在大夏所見之蜀布、邛杖乃係由印度轉售而來,印度能有餘貨外銷,可見其境內供需已十分充裕。根據印度學專家雅各比(HermanJacobi)考證:公元前四世紀,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在位時,大臣高底里雅(Kautilya)所撰書中不僅有支那之名,且謂該時絲已販運至印度;絲在印度除了做衣服外,還用作帝王的旌旗,臨風招展,颯然有聲。在其它運銷印度的商品如樟腦、鐵、鉛、茶、銀硃、荔枝、豆、馬、花生中,絲是首屈一指的暢銷物。印度古代着名的《摩奴法典》(Manusmrti)將中國(Cina)與希臘人並列。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也有對中國絲(Cinamsuka)的記載;梵文中許多與絲有關的字如Cinapatta(成捆的絲)以及前所提Cinamsuka(絲衣服)等,皆以Cina這個字做成組成的部分,可見中國絲對古代印度之影響。
由來
—嫘祖創造養蠶繅(sao)絲方法的傳說 「春蠶到死絲方盡,留贈他人御風寒。」春蠶,這個可愛的小生命,吃的是桑葉,吐出的卻是一縷縷細絲;它無私地將潔白的蠶絲奉獻給人類織造絲綢,自己卻度盡了一生的辛勤,化成蛹,默默地幽閉在自造的蠶繭之中了。
蠶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蠶吐絲又是誰發現的?
遠古時代,天地悠悠,氣象萬千。那時人們穿着十分簡陋。有人把一片片樹葉串連起來披在身上,有人把剝下來的獸皮晾乾後和身上一裹,就算是衣服了。
可是,串連起來的樹葉,穿在身上悉悉索索的,稍動一下便紛紛散落了。獸皮呢?它的禦寒性能好,也很耐用,可是,又重又硬,穿在身上非常不自在,一到夏天,渾身淌汗,又熱又悶,使人難以忍受。
後來,人們發現麻類植物,外面的皮層可以剝下來撕成一條條的,經過手工加工成麻線,再編織成一塊塊麻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比穿樹葉或披獸皮要舒適得多。於是,人們開始種麻,織造麻布,製作麻布衣服。
穿着麻布製作的衣服,雖然輕便、透氣,也耐穿,可是畢竟很粗糙,穿在身上不柔軟。於是,人們在尋找新的衣着原料中,發現了蠶絲,並用來織制絲綢衣物。
說起蠶絲的發現,還有一個美麗而動人的傳說呢!在4500多年前,居住在黃河流域的黃帝戰敗蚩尤後,建立了部落聯盟,黃帝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部落聯盟建立以後,便按照部門分工管理經營,有管理種植五穀的,有管理製造生產工具的,有管理製作衣服的等等,各司其職。製作衣服部門由黃帝的妻子嫘(lei)祖親自負責管理。
嫘祖在管理製作衣服飾物過程中,還找來黃帝部下三位大臣協助,他們是:管理製作帽子的胡曹,管理製作服裝的伯余,管理製作鞋子的於則。有三位大臣直接負責管理,嫘祖本來可坐享其成了,可是,嫘祖是一位勤勞的婦女,不願閒着,常常是白天帶領部落的婦女上山剝樹皮,下田剝麻皮,晚上再與其他婦女一起,把男人們狩獵回來的獸類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製作。不多久,部落的大小首領都穿上衣服。可是,嫘祖由於過度勞累,終於病倒了,整天不思飲食。看護的婦女想盡辦法,做了很多嫘祖平時愛吃的食物,嫘祖一看,儘是搖頭。三天過去,嫘祖沒有進食任何東西,看護的婦女個個着急萬分。就在這時,有一位婦女提議上山采一些可口的鮮果給嫘祖吃。眾人覺得是個好主意,便急忙上山去了。她們跑遍了近山遠峰,採摘了不少果實,可一上口,不是酸的,就是澀的,很難進口。直到太陽快下山,突然一婦女在一片桑樹林發現滿樹結着的一隻只白色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好鮮果,趕忙採摘了幾隻,便急匆匆趕下山來。到家後,用嘴一咬,誰也無法咬動,也沒有什麼味道。幾個婦女站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難過得直發愣。
正在這時,一位幫廚的婦女從她們身邊走過,聽了她們所碰到的問題,隨便說了一句:「現在有火了,咬不動,何不用水來煮爛它?」「在理!在理!」眾婦女異口同聲表示贊同。她們連忙把白果倒進鍋里,加上水後,便架起火燒煮。可是,燒了好一陣,撈起一隻用嘴一咬,還是咬不動,這時,旁邊的一婦女,以為浮在上面的咬不動,那些覺在鍋底下的一定煮爛了。於是,她拿了一根小樹枝在鍋里攪拌起來。攪了幾下,往外一拉,發現樹枝上纏着不少頭髮絲般的白絲。她們抽呀、纏呀,沒有多長時間,在鍋里煮的白果全都變成細白絲線。
婦女們吱吱喳喳的聲音,驚動了隔壁臥床休息的嫘祖。吵鬧聲愈來愈大,嫘祖堅持要起床過去看個究竟,便在看護婦女的攙扶下,步履維艱地一步一步地移動着。當她來到婦女們當中時,婦女們便繪聲繪色地把這個新鮮事說給嫘祖聽。嫘祖聽後,心情十分興奮,病情也減輕了大半,立即想親自動手試試。身邊的婦女不肯讓她動手,把纏在樹枝上的細絲線拿來給她看。嫘祖是一位非常聰明的女人,她細看纏在樹枝上的細絲線後,便對周圍的婦女說:「這不是果樹的果子,不能進食,不過,它可派上用場了。」隨後嫘祖還詳細詢問了果子是從哪裡摘來的,在哪山,哪樹上。
說來也怪,這事的第二天,嫘祖的病就全好了,開始進食東西,體力也有所恢復,她不顧旁人的勸阻,在婦女們的帶路下,親自上山去看個究竟。她們來到那一片桑樹林前,在一塊大石頭上坐了下來,邊休息邊觀察。當她們靜下來後,只聽見樹上傳來陣陣「撒、撒、撒」的聲響,像秋天細雨打在樹葉上似的。再走近抬頭一看,原來樹上爬滿軟綿綿的大蟲子,正蠕動着身子,貪婪齧食着桑葉。不大一會兒,周圍的桑葉都吃光了。後來,嫘祖又上山觀察了幾次,弄明白了掛在樹上一隻只白果子,是那些大蟲子在樹上吐出的細絲結成的一隻只橢圓形的小皮袋兒,而並非是樹上結出的果實。
從此以後,人們便把這種能吐絲的大蟲子叫做「蠶」,蠶結的小皮袋兒叫做「繭」,蠶吃的樹葉叫做「桑葉」。從這時候開始,嫘祖親自栽桑、養蠶、繅(sao)絲,並把這方面的技術傳授給其他人。這樣,年復一年,人們學會了栽桑、養蠶,發明了用蠶絲來織制絲綢。當時黃帝看到這一神奇的寶貝,喜形於色,讚不絕口,立刻命令伯余織成絲綢、製成禮服。絲綢溫柔飄逸,如行雲流水,精美絕倫,與當時粗硬的獸皮、麻布相比,真有天壤之別。就這樣,嫘祖被後人供奉為「先蠶」(蠶種),看作是養蠶、繅(sao)絲的創造者。
「嫘祖養蠶」,只是一個傳說,不過,這個傳說卻告訴我們: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蠶絲。當時,是人們發現樹上野蠶結成繭,再從繭中抽出長長的絲,並且將它織成衣料。以後逐漸地學會把野蠶捉到家裡餵養起來,為了給蠶兒提供桑葉,也就種植起桑樹。嫘祖的傳說,只是把中國勞動人民的創造歸功於嫘祖一人,而編成的故事罷了。
研究結論
據專家研究,最初發現蠶繭可以抽絲,有多種可能。蠶蛹大概是先民的食品之一,剝食時先要撕去繭衣,再咬破繭殼。由於偶然的原因,有人將蠶繭放入口中,繭殼在唾液中長時間浸潤後,絲膠溶解,密纏的繭絲分離,因而無意中發現了纏在蠶繭上的的繭絲。此外在撕咬繭殼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會牽出絲來。經過反覆實踐,悟出在合適的水溫下就可以抽絲剝繭的道理,於是將蠶繭在熱水中浸煮,脫去絲膠,在絲緒浮起後,再繅取絲緒。這就是最早的繅絲技術。
繅絲之前,首先要剝繭,因為蠶開始吐絲時是一層亂絲,因裹在繭殼外面,所以稱為「繭衣」。只有剝去繭衣,絲緒才會暴露出來。剝下的繭衣稱為「絲絮」,強力很低,無法用於織作,但可以填充在袷衣中間起保暖作用。剝繭之後,為防止蛹化為蛾,咬破繭殼,要及時繅絲。
蠶繭的絲纖很細,只有20到30微米,難以單根使用,所以繅絲時要集緒、繞絲,就是把若干個繭的絲絞合在一起,形成一根生絲。
優點
蠶絲是自然界中最輕最柔最細的天然纖維,撤消外力後可輕鬆恢復原狀,內胎不結餅,不發悶,不縮攏,均勻柔和,可永久免翻使用。蠶絲被,採用上等的蠶絲,以新穎的纖陌結構,使水汽自由流通。加上蠶絲本身特有的透氣、透濕性能,使蠶絲被感覺更加滑,爽不溫,溫而不燥。桑蠶絲主要由動物蛋白組成,富含十八種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能促進皮膚細胞活力,防血管硬化,長期使用可防皮膚衰老,對某些皮膚病有特殊的止癢效果,對關節炎,肩周炎,哮喘病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素有「人體第二肌膚」、「纖維皇后」之美譽。
新用途
以蛋白質為主要成分的絹絲,除了在衣料領域發揮其優質的纖維功能外,還通過各種化學或物理上的處理方法,開發出各種新的功能性材料,拓寬了蠶絲的新用途
醫療領域
作為構成絹絲成分的絲素和絲膠,通過濃硫酸處理,能獲得與肝磷脂相同的物質,具有抗凝血活性、延緩血液凝固時間的作用,可開發血液檢查用器材或抗血栓性材料。用同樣方法改變若干加工條件,可將富於吸水與保水性能的絹絲,加工成高級水性材料或其他生理保健用品。此外,將絹絲通過高分子化學合成處理,使鈣或磷與絹絲凝聚,可開發出骨科治療上的"接骨材料"。同樣通過化學處理之後,也可開發人工肌健或人工韌帶。以絹絲為原料的絲素膜,還可製成治療燒傷或其他皮傷的創面保護膜。
工業領域
加工成微粒的絲粉,除用於化妝品或保健食品的添加劑外,還可製成含絲粉的絹紙或食品保鮮用的包裝材料和具有抗菌性的絲質材料。絲素膜除用於加工隱形眼鏡片外,還可將細至0.3μm的絲粉與樹脂混合,開發出被稱為¨絲皮革"的新產品。將絲粉調入某些塗料中製成的高級塗料,用來噴塗家具用品,能增加器物的外觀高雅與觸感良好的效果,廣泛用於各種室內裝璜。
天然蠶絲織物面膜.引領美容新趨勢
天然蠶絲的結構與人體肌膚極相似,故又有人體"第二皮膚"的美稱。蠶絲美容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我國明代,蠶絲因其重要的藥用價值,被宮廷貴妃們用於日常美容養生。據《本草綱目》記載:蠶絲蛋白粉可以消除皮膚黑斑,治療化膿性皮炎。現代醫學實驗進一步證明,蠶絲的蛋白質含量大大高於珍珠,其中含氮量比珍珠高37倍,主要氨基酸含量高達10倍以上。這些氨基酸能直接為人體毛髮,皮膚吸收與吸附。即在人體表皮的外層更容易滲透,加速皮膚的新陳代謝。絲縮氨基酸還能有效地抑制皮膚中黑色素的生成。從2000年以來,在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綠色革命的倡導,蠶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追捧。從昂貴的蠶絲被到蠶絲枕,蠶絲內衣,再到醫學界上的蠶絲醫用縫合線、絲蛋白人工皮膚等,蠶絲的作用越來越大。如今,美容界更是掀起了一股蠶絲美容風潮,以蠶絲為原料研製而成的絲素化妝品,成為了無數愛美女性的護膚首選。[2]
化學成分
用魯桑葉飼育的蠶,其繭的化學組成如次:水分1.40%,灰分1.14%,蛋白質97.34%,醚溶性浸出物0.26%,纖維0.39%。蠶繭主要是由纖維狀蛋白質絲纖蛋白(Fibroin),外包以另一種蛋白質絲膠蛋白(Sericin)粘結而成,此外尚含少量油脂類、色素、無機物等等。在生絲中,絲纖蛋白約占70%,絲膠蛋白約占22%。絲纖蛋白是一種角蛋白,其組成氨基酸,以甘氨酸、丙氨酸為最多,此二氨基酸的氮,約占總氮的80%。105g絲纖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質後數字,是克分子數):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纈氨酸29,亮氨酸7,異亮氨酸9,絲氨酸157,蘇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賴氨酸4,組氨酸2,精氨酸6,天門冬氨酸17,穀氨酸13,共計1297個克分子。 絲膠蛋白亦是角蛋白,其組成氨基酸大體上與絲纖蛋白相似,微異處在於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較少;絲氨酸、穀氨酸、天門冬氨酸較多。繭又含游離氫基酸50mg%(以甘氨酸計)。蠶繭含油蠟狀物質,由伯醇類(C28-C32)、固體脂肪酸(C26-C32)、石蠟(C25-C31)及液體脂肪酸所構成。又含谷甾酵(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Lupeol)。黃繭所含色素有各種胡蘿蔔素衍生物,而它們也是黃橙、粉紅、棕灰等色的繭的色素。[3]
挑選方法
首先,通常所說的蠶絲被指的是桑蠶絲被,用的是桑蠶絲,桑蠶是以桑葉為主食的家養蠶種,桑蠶吐出來的蠶絲色澤白裡帶黃,手感細膩、光滑,用這種蠶絲製作出來的被子柔軟、貼身。桑蠶絲被的蓬鬆度、保暖度、透氣度,都比柞蠶絲被好,使用壽命比柞蠶絲被長,一床桑蠶絲被的使用壽命大約在10到15年,而柞蠶絲被只能用兩到三年。 挑選時,一般遵循7個步驟。一看:市場上有很多廠家的蠶絲被標註100%蠶絲,這是有問題的,因為桑蠶絲被和柞蠶絲被都可以叫做蠶絲被。二查:優質蠶絲應為乳白色略黃,蠶絲表面有柔和的光澤,不發黑,不發澀,內部無成團的絮狀碎蠶絲。三拉:從封樣口拉出少量蠶絲,如果很好拉,則多半是假的。四燒:用打火機灼燒是否有燒焦的羽毛味。五揉:用手先揉看樣口的蠶絲,然後揉其他地方,如果手感不一,證明裡面添加了其他成分。六壓:把蠶絲被折好後用力壓一下,回彈是否比較慢。七聞:桑蠶絲被有淡淡的清香味。
分類
蠶絲,是熟蠶結繭時分泌絲液凝固而成的連續長纖維,也稱「天然絲」。它與羊毛一樣,是人類最早利用的動物纖維之一,根據食物的不同,又分桑蠶、柞蠶、木薯蠶、樟蠶、柳蠶和天蠶等。從單個蠶繭抽得的絲條稱為繭絲,它由兩根單纖維借絲膠粘合包覆而成。將幾個蠶繭的繭絲抽出,借絲膠粘合包裹而成的絲條,有桑蠶絲(也稱生絲)與柞蠶絲之分,統稱為蠶絲。除去絲膠的蠶絲,叫做精煉絲。以它們為原料,就可用織機加工成各類品種的織物了。通常所說的桑蠶絲,就是栽桑養家蠶結的繭里抽出的蠶絲,這種蠶絲色澤白里略帶黃色,手感細膩、光滑,有一股淡淡的動物纖維特有的氣味。用桑蠶絲製作出來的被子特別柔軟、貼身,手工層疊製成的蠶絲被更加耐用。另一種蠶絲就是柞蠶絲,它是用柞蠶繭抽絲出來的。柞蠶俗稱野蠶,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區,它由人工放養在野外柞林之中,以柞葉為食。和桑蠶絲相比,柞蠶絲的顏色比較深,纖維較粗,其本色為黑灰色,需要漂白之後才能製作成為消費者所接受的蠶絲被,雖然成品外觀與桑蠶絲相似,二者的質量、價格卻有很大差距。
地域區別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簡稱蘇蠶)自古被稱之謂「吳頭越尾」的,自古以來該鎮蠶桑業常盛不衰,為江南5大桑鎮之一(古絲綢之路發源地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起,震澤鎮針對蠶絲為天然動物蛋白纖維,具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有防寒、除濕、滋養人體肌膚等功效而大力開發蠶絲產業,並在太湖流域(蘇蠶)設立了當地唯一的「江蘇太湖繭絲市場」(簡稱蘇蠶市場),一大批從事繭絲綢產業的商戶應運而生。
浙江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絹片,表面光滑均勻,蠶絲的橫斷面呈三角形,表明絲膠已經脫落,應該是在熱水中繅取的絲。錢山漾還出土了用草莖製成的小帚,柄部用麻繩綑紮,與繅絲工具索緒帚非常相似,此物與絹片一起出土,絕非偶然。
湖州出產的蠶絲享有盛名,其「輯里湖絲」(產自南潯鎮輯里村)更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在1851年,上海商人徐榮村用湖州南潯輯里村產的生絲參加在英國倫敦舉辦的首屆世博會,並一舉奪得金、銀大獎。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輯里湖絲將出現在展館中。
在熱水中繅取的絲是生絲。生絲中含有各種雜質,只有通過精練,將雜質除去,才能漂白、染色,絲的光澤、手感以及絲鳴之聲才能顯現,這就成了熟絲。古人將精練稱為「練」或「湅」。練絲、練帛用的是灰、蜃等含鹼的物質。 家蠶是由野蠶馴化而成的。最初的絲源,完全來自野生蠶。隨着絲綢製作的發展,需求量不斷擴大,於是開始野生蠶馴養,從而出現了家蠶。
鑑別方法
檢查外觀
優質蠶絲為乳白色略黃,蠶絲表面有柔和光澤,不發黑、不發澀、絲質綿長,拉開表面蠶絲後,內部無成團的絮狀碎蠶絲。
燃燒鑑別
點燃後,有燒焦羽毛的臭味因為它含有蛋白質,燃後成為野火色粉末,燃燒時發出毛髮燒焦的氣味,無火光。
顏色反應
加濃硝酸變黃
觸感
優質的蠶絲觸感柔順,滑膩、富有彈性、無團塊,劣質蠶絲觸感粗糙,無柔韌,無潤澤感。
纖維強度
蠶絲強伸力越好,品質越佳同樣長的蠶線,拉伸後,越長質量越好。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