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錦 |
錦,讀作jǐn,漢字一級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說文》:「錦,襄邑織文。從帛,金聲。」本義指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引申為獎賞。
簡介
形聲字。《說文》:「錦,襄邑織文。從帛,金聲。」徐鍇系傳「邑」作「色」。本義指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詩·秦風·終南》:「錦衣狐裘。」引申指色彩鮮艷華麗。如:錦霞。南朝宋鮑照《芙蓉賦》:「戲錦鱗而夕映,曜繡羽以晨通。」古指錦袍,引申為獎賞。宋黃公紹《競渡棹歌》:「最是玉蓮堂上好,躍來奪錦看吳兒。」新中國成立後,偏旁「金」簡化作「釒」,依簡化偏旁類推,「錦」簡化作「錦」。
評價
襄邑織文也。《漢·地理志》、《郡國志》陳畱郡屬縣有襄邑,今河南歸德府睢州治卽故縣地。《地理志》云:縣有服官。李善引《陳畱記》云:襄邑渙水出其南,睢水經其北。傳雲睢渙之閒出文章,故其黼黻絺繡、日月華蟲,以奉宗廟御服焉。司馬彪《輿服志》云:襄邑歲獻織成虎文。按,許以漢法釋古,謂若今之襄邑織文卽經典之錦文也。毛傳:貝(逗),錦文也。《禹貢》:厥匪織貝。鄭注云:貝,錦名也。凡為織者,先染其絲,乃織之,則成文矣。《禮記》云:士不衣織。從帛,金聲。居飮切,七部。《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居飲切,音𥖜。《說文》:襄色織文也。從帛,金聲。徐曰:襄,雜色也。漢魏郡有縣能織錦綺,因名襄邑。《釋名》: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字從金、帛。《詩·衞風》:衣錦褧衣。傳:錦,文衣也。《左傳·襄三十一年》: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拾遺記》:員嶠山有冰蠶,霜覆之,然後成繭。其色五采,後代效之,染五色絲,織以為錦。又《五代史·吳越世家》:臨安有大樹,錢鏐幼時戲於此。及貴歸,衣以錦,號其樹曰衣錦將軍。又《南窗紀談》:中散大夫,舊說謂之十樣錦。受命之初,不俟恩赦,便許封贈父母,一也。妻封郡君,二也。不隔郊奏薦,三也。奏子為職官,四也。乗馬許行馳道,五也。馬鞍上施紫絲座,六也。馬前執破木板,七也。宴殿用金器具朶殿上,八也。許上遺表,九也。國史立傳,十也。又姓。漢郞中令錦被。又貝錦,蟲名。《詩·小雅》:萋兮菲兮,成是貝錦。註:水中介蟲,文似錦。又水名。《前漢·司馬相如傳》:漢宮有木,錦水有鴛。又《廣輿記》:成都府城南有錦江,一名汶江,織錦濯此則鮮麗,其地曰錦里,其城曰錦官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