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
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英语:Yanping High School),或稱延平中學,為一所位於臺灣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的私立完全中學,創校於1946年,前身為延平學院。男女合校,原為男女分班,自2014年9月開始國中部及高中部均改為男女合班。創辦人為朱昭陽、宋進英。
目录
校史
創校
1945年,於日本大藏省(今財務省)任職的旅日台灣人朱昭陽與律師宋進英返台,秉承「生命的意義,不在當大臣,而在培養大臣」的理念欲創辦一所供臺灣人就讀學校。時朱昭陽在大同中學校長任內,經炭礦界巨擘劉明引介,拜訪台灣各地仕紳如李建興、顏欽賢等人獲得支持及承諾資助。但在停辦因此尚未收齊捐款之前,僅獲得永豐餘共同創辦人何義捐款三十萬舊臺幣現金作為創校基金。最初欲先開辦文、法、商三科,並先創辦夜間部以提供日治時期失去就讀大學機會的許多社會人士。其師資多延請朱昭陽、宋進英與謝國城等人籌組的「新生臺灣建設研究會」中的台籍菁英及知識分子,並借用當時由臺北市參議會議長周延壽所負責的開南商工學校的荒廢教室辦學,計畫修繕校舍建築後,日間由開南使用,夜間則歸延平所用。
學校籌備就緒後,籌組董事會並邀請林獻堂擔任董事長,董事成員多為台籍抗日知識份子如蔡培火、吳三連、楊肇嘉、林柏壽、杜聰明等人,並經由蔡培火建議,推薦丘念台做外省代表,同時邀請游彌堅、劉啟光、黃朝琴等擔任地方官員的菁英加入,還有為創校奔走的劉明、謝國城、及朱昭陽等人。由朱昭陽出任創校首任校長。創校之初皆未請託董事捐款或代為募款,董事也未主動干涉學校事務或人事,並全權信任委由朱昭陽負責,如游彌堅謙言:「我們對學校也們什麼貢獻,我們也沒有什麼意見。」。為紀念延平郡王鄭成功,由林獻堂命名為「延平大學」。
延平學院時期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5日正式招收學生,男女兼收,須參加考試,考試費50元。 當時報名人數踴躍多達兩千人,包含青年及成年人,有小學教師、校長、中級公務員、實業界人士等,經由考試後最終錄取約一千人。開辦之初僅招收政治、經濟、法律三個學系的夜間部學生,無法成立大學故取名為「延平學院」,此為台灣人創辦的第一所學院。依當時規定,大學或獨立學院的設立需經過教育部核准。因當時教育部位於南京,聯絡困難,經游彌堅建議及協助,依照當時大陸常有作法,先招生再補辦手續。
同年十月十日雙十節的夜晚,延平學院借用開南商工學校操場舉行開校典禮。因為戰後時局混亂,操場並無電燈照明設備,典禮進行僅依靠蠟燭的微弱燭光。朱昭陽在典禮中以台語致詞:「在這一片漆黑的會場中,所幸有一支燭光帶給我們些微的明亮;我們的學校在此時開辦,正是要給這混亂、昏昧的社會提供一線光明,我們要當荒野暗夜中的螢光……」,螢火蟲也成為該校象徵。學校的專任老師主要是東京帝國大學出身,包含朱昭陽、宋進英、朱華陽、邱永漢等五、六人,兼任教師大半為臺灣大學的教授,朱昭陽也於此時辭去大同中學校長職位。據該校資深教師回憶,陳澄波亦曾在此任教,並留贈畫作留於此校(已軼)。當時師資陣容堅強,「教授也都比較開明進步」(曾就讀延平學院的葉紀東語),校風及師生也十分自治、開明。
學校
学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教学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和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學校教育的目的
常見的分級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和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在英国,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園和小学)和中学。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在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及研究生院。在美國,从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見的分類
在英國及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學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评與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的阶级结构再製機制。
学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学。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校園設施
參見
參考文獻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