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
中文名称;老舍故居 地理位置;北京市东城区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 著名景点;老舍纪念馆 |
老舍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 , 其中解放前九处 , 解放后一处。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 19 号)是解放后居住的地方,直至辞世 , 老舍先生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长达16年,人生成就最辉煌。
==序言 老舍 (1899-1966),中国现代作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正红旗族人。代表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出身于贫苦市民家庭,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这使他从小就深知城市贫民的生活并受到大杂院里传统艺术的熏陶。1906年开始读私塾,后转入新式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爱好古典诗词,并用文言文练习写诗和散文。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先后任北京第17小学校长、京师学务局北郊劝学所劝学员,天津市南开中学国文教员等职。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挣脱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同时开始用白话文写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此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激发了他强烈的文学兴趣,开始文学创作。1926-1929年,先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这些作品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显示出讽刺幽默的艺术才能,因而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注意。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途经新加坡停留了半年。
目录
北京故居
小羊圈胡同(现为小杨家胡同)8号系老舍先生的出生地。反映老舍故居的美术作品众多,以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画中华名人故居第一人"、著名画家拇指先生的《老舍故居》最为有名。 [1]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 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 ,其中解放前九处 , 解放后一处:小羊圈胡同(现为小杨家胡同)8 号是他的出生地,北京师范学校(今育劝胡同)、第十七小学(今方家胡同小学)、翊教寺公寓、西山卧佛寺、西直门儿童图书馆、缸瓦市基督教堂、教育会(今北长街小学)、烟通胡同 6 号(今明 9 号)为解放前居住过的九处。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 19 号)属解放后久居的地方,直至辞世 , 老舍先生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人生成就最辉煌。
现纪念馆所在的 " 老舍故居 " 是北京市人民政府 1987 年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 , 也就是老舍先生 1950 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的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 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老舍故居",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硬山隔檩,纯木结构,整个院落布局紧凑。正门坐西朝东,灰瓦门楼,门扇为黑漆油饰。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砖砌影壁,中心贴个大红福字做装饰。往里走是个不大的小院,只有两间南房,是为门房;往西还有个狭长小院,是老舍之子舒乙的住房;往北是一座三合院,这是故居的主体部分。进入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五彩木影壁,院内正房为北房三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即为老舍的书房。书桌对着东门,一转身就可以拿到嵌在墙上书橱里的书籍,书桌是硬木镶大理石的,上有几件文物:一枚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一只冯玉祥将军赠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的砚台,上刻"笠翁李渔书画砚"。还有老舍生前用过的眼镜、钢笔、墨水瓶、烟灰缸、台灯、收音机和台历等。就在这间小屋子里,老舍写了著名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及《全家福》等,还有为纪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 23 部著作。此外还有大量的曲艺、散文、诗歌、论文、杂文以及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客厅中陈列着沙发、条案、硬木雕花圆桌、凳及多宝阁。南面向阳的窗台、茶几上摆着各种盆景、盆花。西墙上挂着著名国画家赠送的老舍喜爱的字画。据老舍夫人胡絜青说,原来这些字画几天就换一次,每换一次,老舍总要细细地看上半天。在这里,老舍曾接待过许多著名艺术家和中外友人。 东西各有三间厢房,东厢房老舍女儿居住,西厢房是就餐的场所。 1954 年春天,老舍先生在小院中亲自栽下了两棵柿树。每逢深秋时节,柿树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为此胡絜青美其名为:"丹柿小院"。
历史沿革
一、故居的形成
1949年12月9日,老舍应周恩来总理邀请由美国回国抵天津,两天后到北京,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950年4月,老舍购置了东城乃兹府丰盛胡同10号(即今丰富胡同19号)的一所普通的四合院,即今天的老舍纪念馆馆址。老舍先生在这里生活、工作了16年,曾几次接待周恩来总理和末代皇帝溥仪来访,还接待过巴金、曹禺、赵树理等许多文化名人,并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正红旗下》等24部作品。
1984年5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将老舍故居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二、故居的捐献及修缮
1994年老舍夫人携子女向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市长李其炎写信,提出将老舍故居连同老舍收藏的部分字画、古董捐献给国家,同时胡絜青也愿意将她本人创作的美术作品捐献给国家。
1997年7月老舍家属有偿将老舍故居捐献给国家。捐献交接仪式在北京市政府举行,市委书记贾庆林等市领导出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老舍夫人胡絜青携子女出席。
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对故居进行落架修缮。
老舍故居
三、老舍纪念馆的由来 1998年5月18日 "老舍故居筹建处"开始组建,1998年6月4日召开第一次老舍纪念馆筹建会。随后进入紧张的筹建工作。
199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示"同意将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纪念馆"。
1999年2月1日,老舍诞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纪念馆正式对社会开放。
老舍纪念馆对外展示内容:故居原状陈列(北京四合院),老舍的生活与创作展览。
老舍纪念馆
丰富胡同属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灯市口西街路北从西往东数的第二条胡同,自北向南沟通大草厂胡同和灯市口西街,长170余米。清乾隆时称"风筝胡同",宣统时称"丰盛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因与西城区的"丰盛胡同"重名,遂改称"丰富胡同"。[2]
小院的规格和布局透露出它最初的主人应该是户"小康人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小门、小院、"小门楼"和"四角硬"的墙体揭示出其主人决不是高官富贾,既没有值得炫耀的社会地位,也没有更多的富余钱财。小院只能因地制宜,不过,小院的布局却是中规中矩,甚至可以说是颇具匠心。
二门建在里院的东南角,占据里院的"巽"位;街门建在外院东院墙的北部,将外院作为坐西朝东的独立院落观之,亦占据"巽"位,此谓中规中矩。"巽",八卦之一,为木、为风,卦形为 ;位在东南,时寓晚春,意为吉顺。"巽"位开门在北京四合院中实为定例。外院狭长,在东南部位仅有两间南房,然而,里院的两间南房则占据外院的西北部位,使人疑为外院的北房;东南、西北部位的4间房屋与西南、东北部位的两块空地使狭长的外院虚实结合、错落有致,亦可理解为八卦图中间的"阴阳鱼",只不过由圆形变成了长方形,此谓颇具匠心。
诚然,"风水"是一种古老的迷信,古人也曾以"风鉴先生惯说空,指南指北指西东,若是真有龙虎地,何不当年葬乃翁"进行讥讽。然而,对一所小院的营造却如此讲究"风水",就不能不承认当年的营造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1949年,老舍从美国回国后托人买下这个小院。1950年3月入住。老舍对小院是满意的,也精心地进行装点,还在院子里种植了两棵柿子树,每到金秋时节,橘红色的柿子挂满枝头,老舍的夫人胡絜青还给小院起了个雅号--丹柿小院。
老舍在"丹柿小院"里创作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青年突击队》、《女店员》、《全家福》、《茶馆》,小说《西望长安》、《无名高地有了名》、《正红旗下》,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杂文和曲艺作品等。话剧《茶馆》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史诗,《龙须沟》则是新中国的赞歌。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然而,1966年8月24日,老舍走出"丹柿小院"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1984年5月24日,老舍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建成老舍纪念馆。
老舍(1899-1966),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第17国民高等小学(今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3年在北京教育会任文书,同时在京师公立第一中学堂(今北京一中)兼课,在燕京大学读书。1923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陆续创作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1930年回国,历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教授;先后创作小说《月牙》、《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等,其中发表于1936年的《骆驼祥子》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品之一,也奠定了老舍先生"京味文学大师"的地位,抗战期间,老舍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1944年创作小说《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国讲学。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在北京定居,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8月24日,在太平湖蹈水而亡,系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所致,后被平反昭雪。孙郁在《大爱者--老舍先生逝世四十年祭》中说:"当代作家中,没有一个人的死,像他那样让后人痛心,其悲壮之志,让一切苟活者顿失光泽。"[1]
历史记载
老舍回国后,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并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学思潮》、《外国文学史》等课程。课余,陆续创作长篇小说,有以寓言形式写作的《猫城记》,其思想倾向比较复杂,但重在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国民性和奴才心理;有描写一群公务员庸碌生活的《离婚》;有描写市民生活场景的《牛天赐传》。同时创作了优秀的中篇小说《月牙儿》,还有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以及诗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济南到武汉,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从事抗战文学运动。1939年6月,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为适应抗战的形势,还利用旧形式,写有不少鼓词、旧戏、民歌等宣传抗战的通俗文艺作品。这个时期,创作有剧本《残雾》、《面子问题》等,长篇小说《火葬》、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等。1944-1947年间,创作了描写北平沦陷之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讲学并进行创作。1949年应召回到新中国,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新生活焕发了他新的创作热情,他写出了大量的控诉旧社会、歌颂新社会的作品。1950年写了五幕剧《方珍珠》和三幕六场话剧《龙须沟》。《龙须沟》的创作成功使他在1951年获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志愿军,并写成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先后访问过苏联、印度、日本等国。这一时期有大量新作问世。有多幕剧《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女店员》等。后期最为成功的作品是反映清末到抗战胜利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的话剧《茶馆》,还有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这部小说写出了大清帝国即将灭亡之时五光十色的社会风貌,特别是作为清朝统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会的分化和没落。1966年,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害致死。他是现代中国具有独特风格、卓有成就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贡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一个丰满完整的市民世界和独特生动的市民形象体系,同时,为推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人民文学出版社正陆续出版《老舍文集》。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