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
形態
生長習性
紫苜蓿喜歡溫暖和半濕潤到半乾旱的氣候,因而多分布於長江以北地區,適應性廣[1]。在降水量較少的地區,也能忍耐乾旱。抗寒性較強,能耐冬季低於零下30℃的嚴寒,在有雪覆蓋的情況下,氣溫達零下40℃也能安全越冬,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等三北地區都可以種植,以平原黑土地區最為適宜。南方高溫潮濕氣候則生長不良,所以栽培較少。在冬季少雪的高寒地區,因氣候變化劇烈,經常在春季遭受凍害,因此,必須選用抗寒品種,或採取適當保護措施才能越冬。紫苜蓿的根系發達,分布在0—75厘米土層中的根量,約占總根量的60%。
地理分布
紫花苜蓿生長期一般有五至十二年,視乎品種和氣候而異。可適應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吸收土壤中的礦物質和其他營養,在旱季亦可生存;還可以作為牧草、綠肥作物或者觀賞植物,分布於全世界溫帶地區。
苜蓿原產於伊朗,但現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它的蹤影。其中西歐、北美、大洋洲栽培面積最大。
苜蓿是世界上除了大豆之外種植量最大的豆科植物,全球種植面積達到3300萬公頃。種植面積覆蓋各種海拔高度,但溫帶種植較多。在歐洲並種植最多的是西班牙,其次是法國。
用途
具三小葉和藍紫色花,花成蝶形;結莢果。莢果可食,含有豐富蛋白質和脂肪酸(Omegas 3)和維生素K。在阿拉伯語中被稱為食物之父,亞歷山大大帝曾將麥蒂卡的名字賦予它,而羅馬皇帝則將其稱為「Lucerna」,光芒之意,因為它帶來了生存和發展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