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約翰·溫斯頓·小野·列儂MBE英語:John Winston Ono Lennon,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原名John Winston Lennon;是一位英國歌手和詞曲作者,作為披頭士樂隊的創始成員聞名全球,該樂隊是流行音樂史上在商業上最成功的團體。他與樂隊成員保羅·麥卡特尼組成了著名的藍儂–麥卡尼創作組合。

列儂在利物浦出生長大,在青少年時期參與了噪音爵士樂熱潮;他的第一支樂隊採石工人the Quarrymen)在1960年轉變為披頭士樂團。披頭士於1970年解散後,他開始了自己的個人職業生涯,發行了受好評的專輯《John Lennon/Plastic Ono Band》和《Imagine》,以及標誌性的歌曲如《Give Peace a Chance》、《Working Class Hero》和《Imagine》。在1969年與小野洋子結婚後,他把名字改為約翰·小野·列儂。1975年,列儂從樂壇隱退,在家照顧年幼的兒子西恩。1980年,他和小野攜新專輯《Double Fantasy》復出,在專輯發行三周後遇害

列儂在他的音樂、寫作、繪畫、影片和採訪中展現了他反叛的天性和尖酸的幽默。他因參與政治及和平運動而受到爭議。1971年,他搬家到紐約市曼哈頓。在那裡,列儂對越戰的批評使理查德·尼克松政府長期試圖把他驅逐出境。而他的一些歌曲被反戰運動60年代反文化運動視為聖歌。

截至2012年,列儂的個人專輯在美國的銷量超過了1400萬。作為創作者或演唱者,他參與了25首公告牌百強單曲榜冠軍單曲。2002年,他在BBC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榜單中被民眾票選為第8位。2008年,《滾石》雜誌把他選為「史上最偉大的歌手」第5位。他在去世後於1987年進入詞曲作者名人堂Songwriters Hall of Fame),還兩次進入搖滾名人堂,分別是在1988年以披頭士一員身份和在1994年以個人身份入選。

目錄

生平

1940–57年:早年

列儂出生在二戰時期的英國,於1940年10月9日在利物浦婦產科醫院(Liverpool Maternity Hospital)誕生。母親為茱莉亞·列儂(娘家姓「Stanley」),父親為阿爾弗雷德·列儂Alfred Lennon),是一位愛爾蘭裔商業海軍Merchant Navy)船員,兒子出生時不在場[1]。名字約翰·溫斯頓·列儂取自他祖父約翰·「傑克」·列儂和當時的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的名字[2]。父親阿爾弗雷德常離家出海,但定期寄支票到母子的住處——紐卡斯爾路9號[3]。1944年2月,他從軍隊擅離職守AWOL)),停止了寄支票[4][5]。他終於在六個月後回到家,表示願意繼續供養家庭,但那時茱莉亞已懷着另一男人的孩子,拒絕了這一提議[6]。在茱莉亞的姐姐咪咪·史密斯兩次向利物浦的社會服務機構投訴後,茱莉亞把兒子交給她撫養。1946年7月,阿爾弗雷德拜訪了史密斯,把列儂帶到布萊克浦(Blackpool),試圖帶兒子一起偷偷移民新西蘭[7]。茱莉亞和她當時的戀人「鮑比」·迪金斯('Bobby' Dykins)跟蹤了他們,挫敗了阿爾弗雷德的計劃。在一場激烈的爭吵後,阿爾弗雷德迫使列儂在父母中選擇一個。列儂兩次選擇了父親,但當母親走開時,他開始大哭着追了上去[8]。這一別使他直到二十年後才再次和父親取得聯繫[9]

Imagine by John lennon


列儂在他剩餘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住在姨媽家裡——伍爾頓郊區的曼洛夫街251號。咪咪姨媽和喬治·史密斯(George Toogood Smith)姨夫沒有自己的孩子[10]。姨媽為他買了許多短篇小說集,姨夫在家庭牧場做奶工,給他買了一個口琴,教他做縱橫填字遊戲[11]。茱莉亞定期來看望他,列儂自11歲起常常拜訪母親在布魯姆菲爾德路1號的住處(1 Blomfield Road)。在那裡,茱莉亞播放貓王的唱片,教他彈班卓琴,彈奏胖子多米諾的歌曲《Ain't That a Shame》給他聽[12]

1956年,茱莉亞給列儂買了他的第一把吉他,是一把便宜的加羅頓冠軍牌Gallotone Champion)。她知道自己的姐姐不支持她兒子的音樂興趣,便「借」了5鎊10先令給列儂,讓吉他被派送到她的住處而不是咪咪的房子[13]。列儂宣稱自己將來有一天會成名,咪咪對此很懷疑,希望他會漸漸對音樂感到厭倦,經常告訴他:「那吉他好倒是好,約翰,但你永遠沒法靠它謀生。

列儂沒有通過任何一門普通教育證書O-level考試,在他姨媽和校長的干涉下才被利物浦藝術學院(Liverpool College of Art)錄取[14]。入學後,他開始穿泰迪男孩式Teddy Boy)服裝,取得了擾亂課堂和嘲弄老師的名聲。他因此被繪畫課拒之門外,接着是平面藝術課。因舉止不端,他受到了要被開除的威脅,他的不良行為包括在寫生課上坐到一位裸模的大腿上[15]。儘管他的同學兼未來的妻子辛西婭幫助了他,列儂還是沒有通過年度考試,在進入最後一個年級前被踢出了學校[16]

1957-66年:組建、商業突破和巡演時期

1956年9月,十五歲的列儂創建了一支噪音爵士樂隊,叫採石工人(the Quarrymen),得名於採石坡高中(Quarry Bank High School[17]。到1957年夏天,採石工人樂隊已演奏了「一系列生氣勃勃的歌曲」,歌單上一半是噪音爵士樂,一半是搖滾rock and roll[18]。同年7月6日,樂隊的第二次演出在聖彼得教堂的花園慶典上舉行,列儂在那裡與保羅·麥卡特尼相遇,他隨後邀請麥卡特尼加入樂隊[19]

麥卡特尼建議讓他的朋友喬治·哈里森成為主音吉他手[20]。列儂認為十四歲的哈里森年紀太小。麥卡特尼在一輛公交巴士的上層安排了試音,哈里森彈奏了器樂曲《Raunchy》之後受邀加入樂隊[21]。列儂在藝術學院的朋友斯圖爾特·薩克利夫在之後加入成為貝斯手[22]。列儂、麥卡特尼、哈里森和薩克利夫四人在1960年初組成了披頭士樂隊。同年8月,樂隊獲得了一份到德國漢堡駐唱48天的合同,急需一位鼓手,便邀請了皮特·貝斯特加入[23]。當時列儂十九歲,咪咪阿姨被他要去旅行的消息嚇壞了,懇求他留下繼續學業[24]。在第一次漢堡之行後,樂隊在1961年4月再次前往漢堡,在1962年4月去了第三次。列儂和其他樂隊成員在漢堡接觸了苯甲嗎啉,常規地服用該藥物[25],還有安非他明,作為支撐他們通宵演出的興奮劑 [26]

布萊恩·愛普斯坦自1962年起成為披頭士的經理人,他之前沒有任何藝人管理經驗,但對樂隊早期的造型和在台上的態度產生了重要影響[27]。列儂一開始對愛普斯坦建議樂隊展現職業面貌感到抗拒,但最終順從了,說:「如果有人付我錢的話,我他媽穿個氣球都行。[28]」在薩克利夫決定留在漢堡退出樂隊後,麥卡特尼接替他成為貝斯手,而鼓手林戈·斯塔爾取代了貝斯特,這一四人陣容一直維持到樂隊在1970年的解散。披頭士的第一張單曲《Love Me Do》於1962年10月發行,在英國的榜單上最高達到第十七位。1963年2月11日,他們在十小時內完成了首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的錄音[29]。那天,列儂受感冒困擾[30],可從最後一首錄音的歌《Twist and Shout》中聽出來[31]。列儂-麥卡特尼創作組合寫了專輯裡十四首歌中的八首。在大多數歌曲中(專輯同名曲是一個例外),列儂還沒有在歌詞中加入他最愛的文字遊戲,說道:「我們只是寫寫歌……流行歌曲。只想弄出點聲響,沒別的想法了。歌詞幾乎是無關緊要的。

1963年初,披頭士在英國取得了主流商業成功。列儂的長子朱利安在同年4月出生,他當時在外巡演。他們登台了皇家大匯演Royal Variety Show),觀眾有王母太后和其他英國王室成員。在演出期間,列儂拿觀眾開玩笑:「為下一首歌,我想請求你們的幫助。坐在便宜位子的人,請拍手……其他人,請搖動你的珠寶首飾。[32]」在英國的披頭士狂熱進行了一年後,他們在1964年2月在埃德·沙利文秀上歷史性的首次在美國亮相,標誌着樂隊開始取得國際性的明星地位。接下來的兩年裡,樂隊不間斷地巡演、拍電影和寫歌。在此期間,列儂寫了兩本書:《In His Own Write》和《A Spaniard in the Works[33]。在1965年女王生日授勳1965 Birthday Honours)中,披頭士樂隊被授予了大英帝國勳章的員佐勳章(MBE[34]

列儂漸漸擔心演唱會觀眾因歌迷尖叫聲太響而無法聽見音樂,樂隊的音樂性因此開始受到負面影響[35]。列儂1965年的歌曲《Help!》表達了他的感受:「歌詞是真心的……那是我在呼救。在潛意識中試圖尋求改變[36]。同年3月,列儂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首次接觸了LSD。他和哈里森夫婦出席了一位牙醫的晚宴,牙醫偷偷地在他們的咖啡中加入了這種毒品[37]。當他們想要離開時,主人透露了他們攝入的東西是什麼,強烈建議他們因可能產生的效果不要離開房子。 其後在一家夜店的電梯裡,他們都相信那裡着火了「我們在尖叫……又熱又癲狂」[38]。在1966年3月與《標準晚報》記者Maureen Cleave的採訪中,列儂說道,「基督教會走的。它會消失和萎縮……我們現在比耶穌要受歡迎——我不知道誰會先走,是搖滾樂還是基督教。」[39]這當時在英格蘭實際上沒人注意。但是五個月後在被一家雜誌引用後,這一評論卻在美國被視為巨大的冒犯。怒火使人們焚毀甲殼蟲樂隊的專輯,且三K黨對列儂發出威脅,最終導致樂隊決定停止巡演[40]

Stand By Me - John Lennon


1967-70年:錄音室時期、解散和個人作品

1966年8月29日,披頭士舉行了最後一場商業演唱會。停止了日常的現場演出後,列儂感到迷茫,考慮退出樂隊[41]。自從被動地接觸到LSD後,他增加了對這種毒品的使用,幾乎在1967年的大部分時候都處於藥物影響下[42]。據傳記作者伊恩·麥克唐納(Ian MacDonald)所寫,列儂在那年對LSD的持續使用讓他「幾乎喪失了自我意識(Ego death)」[43]。那一年裡,歌曲《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發行,《時代》雜誌稱讚了它「驚人的創造性」。樂隊裡程碑式的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也在同年發行,其中列儂的歌詞已和列儂-麥卡特尼早期創作的簡單情歌截然不同。

8月,在被介紹認識了瑪哈瑞詩·瑪哈士Maharishi Yogi)後,樂隊前往威爾士班戈參加他為期一個周末的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研討會[44]。樂隊在研討會期間得知了愛普斯坦死亡的消息。「我那時就知道我們有麻煩了」,列儂在日後說道,「我很清楚我們除了玩音樂外做其他事的能力是什麼水平,我感到害怕。主要緣於哈里森和列儂對東方宗教的興趣,披頭士之後到瑪哈瑞詩在印度的靜修處ashram)繼續尋求指引[45]。他們在印度創作了「白色專輯」和《Abbey Road》中的大部分內容[46]

列儂於1969年9月退出了披頭士[47],同意在樂隊重新協商他們的錄音合同時不告知媒體。但麥卡特尼在1970年4月發行他的首張個人專輯時公開了自己退出的消息,這一行為讓列儂非常憤怒。列儂的反應為:「老天!他占據了全部功勞!在後來與《滾石》雜誌的一次採訪中,他表達了自己對麥卡特尼的怨恨,說道:「保羅利用這事(披頭士解散)來賣他的新專輯,我是個傻子才沒那麼做。他也談及自己察覺到其他成員對小野的敵意,還有他、哈里森和斯塔爾「對成為保羅的伴奏者忍無可忍……布萊恩·愛普斯坦死後,我們分崩離析了。保羅接管了一切,據說是成為了我們的領袖。但讓我們原地轉圈算什麼領導?{{#tag:ref|原文:

1970-80年:個人時期

1970-72年:最初的成功和社會行動

1970年,列儂和洋子在洛杉磯和亞瑟·亞諾夫博士體驗了原始療法primal therapy(Primal therapy)。為了消除對童年生活的痛苦的恐懼,治療進行了4個月,每周2天半。亞諾夫曾試圖讓列儂夫婦多做停留,但他們認為沒有必要,便回到了倫敦。[48]列儂充滿個人情感的首張個人專輯《約翰·列儂/塑膠小野樂團》,獲得了高度讚揚。評論家格雷爾·馬庫斯Greil Marcus評論道:「列儂在歌曲《上帝》(God)中最後一句的演唱,可能是搖滾歌曲中最好的。」[49]專輯收錄了《母親Mother (John Lennon song)》(Mother)這首歌,在歌曲中列儂直面了兒時被拋棄的悲慘經歷,[50]而迪倫風格的歌曲《工人階級英雄》(Working Class Hero),對資本主義官僚社會體製做出了諷刺性的批判,其中的歌詞「你們還是他媽的貧農」目的就是可以激怒聽眾。[51][52]同年,塔里克·阿里Tariq Ali在他採訪列儂時的政治革命言論啟發了列儂寫出歌曲《權力交給人們》(Power to the People)。隨後,列儂參與到了阿里的抗議停辦《Oz》雜誌Oz (magazine)的活動中去,列儂認為停辦雜誌的言論是「噁心的法西斯主義」,他和洋子發布了單曲《God Save Us/Do the Oz》並參與遊行聲援雜誌。[53] 列儂的下一張專輯《想象》,收到的評價相對保守。《滾石雜誌》評論認為「專輯充滿了優秀的音樂」,但也警告「列儂的自我展現很可能會在不久讓人覺得無聊而且令人摸不着頭腦」。[54]專輯的同名曲成為了反戰聖歌,[55]而另一首歌曲《你如何入睡?How Do You Sleep? (John Lennon song)》(How Do You Sleep?)則是對麥卡特尼專輯RAM中的諷刺歌詞的回應,麥卡特尼後來也承認,他專輯中的歌詞的確是指列儂和洋子。[56]然而,列儂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與麥卡特尼重歸於好,辯稱《你如何入睡?》其實是在說自己。[57]在1980年,他回憶稱披頭士後期的不愉快經歷和對保羅·麥卡特尼的怨恨的確成為了歌曲的靈感,但是這種充滿怨念的想法並非一直縈繞在他腦海中。[58]

列儂與小野於1971年8月移居紐約,同年11月發行單曲《聖誕快樂,戰爭結束了》。[59]在新的一年中,尼克松當局針對列儂的反戰和反政府行為採取了所謂的「戰略反擊方案」,試圖將列儂驅逐出境。在1972年,麥戈文競選總統失敗後,列儂和小野在活動家傑里·魯賓Jerry Rubin紐約的家中參加了一次守夜活動。[60][61]列儂捲入了和當局的法律糾紛中之後,美國政府拒絕發給列儂永久居留權[62]列儂當時心灰意冷,和一位女性客人發生了性關係,這讓洋子感到難堪。她的歌曲《Death of Samantha》就是受這件事的啟發。[63]

在洋子和紐約樂隊大象的回憶Elephant's Memory的合作下,《紐約城時光Some Time in New York City》(Some Time in New York City)於1972年發行。專輯中包括了關於女性權益、種族關係、北愛爾蘭問題以及列儂與美國政府的問題的歌曲。[64]專輯所獲評價極差——評論家認為專輯「無法入耳」。[65]其中的歌曲《女人是世界上的黑鬼Woman Is the Nigger of the World》(Woman Is the Nigger of the World)作為單曲於同年發行,並在電視上播出。許多電台因歌曲中的單詞Nigger因為拒絕播放此曲。[66]在1972年8月30日,列儂、小野大象的回憶樂隊等為援助威羅布克州立學校殘障學院舉行了在麥迪遜廣場花園兩場公益演唱會,演出大受歡迎,這也是列儂生前最後一次舉行完整長度的演唱會。[67][68]

1973-75年: 「迷失的周末」

當列儂錄製專輯《思想遊戲Mind Games》(Mind Games)時,列儂和小野分居。列儂後來將這段長達18個月的分手稱為他自己的「迷失的周末」,在這段時間內列儂在洛杉磯和紐約由龐鳳儀陪伴。《思想遊戲》在1973年發行,記為塑膠洋子樂隊的作品。列儂在這期間也為斯塔爾的專輯《林格》提供了歌曲《I'm the Greatest》,這首歌曲的另一個由列儂伴唱的版本收錄在專輯《約翰·列儂選集John Lennon Anthology》中。

在1974年初,列儂大量飲酒並經常與歌手哈利·尼爾森在酒後做出滑稽舉動,這也成為了新聞頭條。3月,列儂先是頭戴衛生巾與一位酒吧女服務員扭打在一起,後來又在同一家酒吧里因與窒息兄弟樂隊爭吵而被驅逐出去。[69]列儂決定幫助製作尼爾森的專輯《Pussy Cats》,同時,龐鳳儀在洛杉磯租用了一家房屋邀請所有音樂人來做客。[70]但是在度過一個花天酒地的3月後,列儂決定搬到了紐約在龐的幫助下完成新專輯。在4月,列儂成為了米克·賈格爾歌曲《太多廚師(毀了湯)》(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Soup))的製作人,出於種種原因,這首歌曲在30年後才廣為人知。2007年,麥克·賈格爾的精選集中收錄了這首歌。[71]

在紐約定居後,列儂錄製了專輯《牆與橋》(Walls and Bridges)。在1974年10月專輯發行後,列儂收穫了他生前唯一一支單飛時期的冠軍單曲——《無論什麼讓你度過黑夜》(Whatever Gets You Thru the Night),歌曲是列儂與埃爾頓·約翰合作的傑作,埃爾頓·約翰負責和聲伴奏和彈鋼琴。[72]列儂還在年末發行了專輯中的另外一首歌曲《9號夢想Number 9 Dream》(#9 Dream)。同期,列儂又一次斯塔爾的新專輯提供幫助。[73]在11月28日,列儂在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行的埃爾頓·約翰感恩節演出上登場,這次意外登場是列儂之前許下的承諾(如果《無論什麼讓你度過黑夜》能成為冠軍單曲,列儂就會與埃爾頓·約翰同台演出,而事實上列儂之前並不看好這首歌)的兌現。列儂演唱了兩首披頭士時期的歌曲——《露西在綴滿鑽石的天空》和《我看見她站在那裡》。在演唱最後一首歌曲之前,列儂介紹到:「這首歌獻給我闊別已久的老未婚妻保羅。」這也是約翰·列儂的最後一次現場表演。[74] 1975年1月,列儂合作創作了大衛·鮑威的第一支美國冠軍單曲《Fame》並為鮑威提供了吉他伴奏。[75]同月,埃爾頓·約翰翻唱了《露西在綴滿鑽石的天空》,列儂幫助伴唱和吉他伴奏(在單曲的內頁上出現了列儂的化名「Dr. Winston O'Boogie」),這一翻唱版本成為了一支冠軍單曲。不久,小野洋子與列儂重歸於好。列儂在1975年2月發行新專輯《搖滾Rock 'n' Roll (John Lennon album)》,在專輯中,列儂翻唱了在自己青年時代影響過自己的經典搖滾樂。這是列儂退出樂壇之前的最後一張專輯,專輯中也收錄了列儂引退前的最後一支單曲《Stand By Me》。隨後,列儂在4月18日參加了向傳媒大亨盧·格雷德Lew Grade致敬的一檔電視節目,這也是列儂生前最後一次在電視上表演,演唱了《Stand By Me》和《Imagine》。[76][77]隨着與小野和好以及新專輯的暢銷與收到的好評,列儂的「迷失的周末」就此結束,列儂的生活也將出現新的轉變。

1975–80:退出樂壇和短暫回歸

他的第二個兒子西恩於1975年10月9日出生後,列儂承擔了家庭主夫的角色, 他把他的音樂產業中斷了五年,期間他把他所有精力用來關注他的家庭。[78]在一個月內,他履行了他的合同義務,在此期間,百代公司的一張名為Shaved Fish的專輯被發布(一個曾經錄製過的曲目的精選集)。[78] 他致力於肖恩,他每天早上六點計劃並準備他的飯菜,並與他共度時光。[79] 他曾經寫到「充滿愛的廚房」給斯塔爾Ringo's Rotogravure(1976), 六月賽道上的表演將成為他直到1980年的最後一次錄音。 在1977年東京,他正式宣布了他在音樂上的重大突破,他說:「我們已經基本決定了:我們沒有任何偉大的決策,我們決定盡我們所能與我們的孩子一起,直到我們覺得我們可以花時間來放縱自己去創造家庭以外的東西。 在他離職期間他創造了幾個系列的圖紙並起草了一本包含自傳材料和被他稱作「瘋狂的東西」的書。[80] 但所有的這一切都將在他死後出版。

列儂在1980年10月獨自休假。他下個月的專輯中Double Fantasy就包含了列儂在六月前在一個43英尺的帆船在百慕大群島時所寫的歌。[81] 這反映了他在找到穩定的家庭生活方面上的新成就。[82] 額外的材料被記錄在一個後續專輯的計劃中。它叫做 Milk and Honey(於1984年死後被公布)。[83] 由列儂和小野洋子共同發布。

1980年12月8日:遇刺身亡

1980年12月8日22時50分,列儂在紐約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美國狂熱男性歌迷馬克·大衛·查普曼槍殺,死時年僅40歲,舉世震驚。搖滾樂壇也失去了一位傳奇色彩的人物。

參考文獻

  1. Harry 2000b, p. 504.
  2. Spitz 2005, p. 24: "Julia offered the name in honour of ... Winston Churchill".
  3. Spitz 2005, p. 24: "The entire Stanley clan gathered nightly at Newcastle Road".
  4. Lennon 2005, p. 54: "Until then he had sent her money each month from his wages, but now it stopped".
  5. Spitz 2005, p. 26: "In February 1944 ... he was arrested and imprisoned. Freddie subsequently disappeared for six months".
  6. Spitz 2005, p. 27.
  7. Lennon 2005, p. 56: "Alf admitted to her that he had planned to take John to live in New Zealand".
  8. Spitz 2005, p. 30: "Julia went out of the door ... John ran after her".
  9. Spitz 2005, p. 497.
  10. Lennon 2005, p. 56: "Hard to see why Mimi wanted John, as she had always said she didn't want children".
  11. Spitz 2005, p. 32: "When he was old enough, taught John how to solve crossword puzzles".
  12. Spitz 2005, p. 48: "To get them started, she applied the triad to 'Ain't That a Shame'".
  13. Spitz 2005, p. 45.
  14. Spitz 2005, p. 100.
  15. Harry 2000b, pp. 553–555.
  16. Lennon 2005, p. 50.
  17. Harry 2000b, p. 738.
  18. Spitz 2005, p. 95.
  19. Spitz 2005, pp. 93–99.
  20. Miles 1997, pp. 47, 50.
  21. Miles 1997, pp. 47.
  22. Lennon 2005, p. 64.
  23. Miles 1997, p. 57.
  24. Lennon 2005, p. 53.
  25. Miles 1997, pp. 66–67.
  26. Lennon 2005, p. 57.
  27. The Beatles 2000, p. 67.
  28. Frankel 2007.
  29. Harry 2000b, p. 721.
  30. Lewisohn 1988, pp. 24–26: "Twist and Shout, which had to be recorded last because John Lennon had a particularly bad cold".
  31. Spitz 2005, p. 376: "He had been struggling all day to reach notes, but this was different, this hurt".
  32. Shennan 2007.
  33. Coleman 1984a, pp. 239–240.
  34. London Gazette 1965, pp. 5487–5489.
  35. Coleman 1984a, p. 288.
  36. The Beatles 2000, p. 171.
  37. Rodriguez 2012, pp. 51–52.
  38. Harry 2000b, p. 570.
  39. Cleave 2007.
  40. Gould 2008, pp. 5–6, 249, 281, 347.
  41. Brown 1983, p. 222.
  42. Gould 2008, p. 319.
  43. MacDonald 2005, p. 281.
  44. BBC News 2007b.
  45. Doggett 2010, pp. 33, 34.
  46. Miles 1997, p. 397.
  47. Edmondson 2010, pp. 129–130.
  48. Harry 2000b, pp. 408–410.
  49. Blaney 2005, p. 56.
  50. Harry 2000b, pp. 640–641.
  51. Riley 2002, p. 375.
  52. Schechter 1997, p. 106.
  53. Wiener 1990, p. 157.
  54. Gerson 1971.
  55. Vigilla 2005.
  56. Goodman 1984.
  57. Harry 2000b, pp. 354–356.
  58. Peebles 1981, p. 44.
  59. Allmusic 2010f.
  60. Bill DeMain. John Lennon and the FBI. Dangerous Liaisons: The FBI Files of Musicians. Performing Songwriter. [2013-01-19]. 
  61. Alan Glenn. The Day a Beatle Came to Town. The Ann Arbor Chronicle. 2009-12-27 [2013-01-19]. 
  62. Wiener 1990, p. 204.
  63. LennoNYC, PBS Television 2010
  64. BBC News 2006a.
  65. Landau 1974.
  66. Harry 2000b, pp. 979–980.
  67. Deming 2008.
  68.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 1994.
  69. Harry 2000b, pp. 927–929.
  70. Harry 2000b, p. 735.
  71. The Very Best of Mick Jagger liner notes
  72. Badman 2001,1974.
  73. Harry 2000b, p. 284.
  74. Harry 2000b, p. 970.
  75.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 1996.
  76. Harry 2000b, p. 758.
  77. Madinger, Eight Arms to Hold You, 44.1 Publishing, 2000, ISBN 978-0-615-11724-9
  78. 78.0 78.1 Sheff 1981.
  79. Harry 2000b, p. 553.
  80. Harry 2000b, p. 814.
  81. BBC News 2006b.
  82. Schinder & Schwartz 2007, p. 178.
  83. Ginell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