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
粤曲源自粤剧清唱的表演方式,经过了清朝时期,结合了岭南一带的大调、小调、粤讴、龙舟歌、木鱼歌、南音,以音乐伴奏,唱说戏文的表演艺术。清道光年间,大八音班在岭南一带把粤剧以唱说方式表演给听众。同治年间,被称为“瞽目师娘”或者“瞽姬”的失明女艺人主导了粤曲。现代粤曲始于民国初期,“女伶”开始登上曲坛,诞生了一大批名伶,造就了粤曲的盛世[1]。粤曲与粤剧互相吸收音乐的养分,在1930至1940年代非常流行。
目录
沿革
大八音班时期
大八音班在清中叶开始流行于岭南地区。他们所演唱及弹奏的广府戏班唱本被称为班本。由於戏班供不应求或者表演场地所限,大八音班便应邀唱戏。八音班,当初被称为“西秦班”,唱腔以皮黄系为主,以8位乐师组成,每位负责一种乐器,有钹、磬、笛、埙、敔、笙、鼓、琴,而大八音班则有24名成员。八音班擅长锣鼓吹打、专为婚嫁迎娶、传统节日提供礼仪性的音乐。除了八音班,还有些艺人一边演奏一边演唱整出粤剧,被称为“唱八音”。正由于这种表演方式导致了师娘的出现。
女伶时期
民初粤剧开始改革,粤曲也紧随其后。同时期唱片业的崛起促使听众对新腔口新曲的需求。粤曲也从个人表演变成组合表演。分工清晰,每人负责自己的岗位。这个时期著名的唱家有熊飞影、小明星、张月儿、徐柳仙、张琼仙等等。其实同时期,来自江门的男艺人如邝新华、丘鹤俦、蛇仔利、陈非侬仍然很受欢迎。1920年代,广州、佛山、新会、香港等地涌现很多茶楼、茶馆、茶室、凉茶店,譬如佛山的芳园茶室、富如楼。这些地方成了她们的表演场地。
1930至1940年代,香港茶楼竞争进入白热化,茶楼开始在晚上开设歌坛,长期邀请伶人演唱粤曲[2]。后来附设歌坛的茶楼多达30几家,譬如如意、富隆、平春、添男、大观、莲香楼、高升等等。当年高升大茶楼曾聘请女伶梁瑛演唱粤曲,并且另聘乐师伴奏。
视频
粤曲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荔湾丨西关城事:活跃在粤曲成熟期的“师娘”和“女伶”,西关处处有她们的身影 ,搜狐,2019-05-08
- ↑ 名伶篇·熊飞影人生悲苦,才情总被雨打风吹去,广州图书馆 ,200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