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
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1]頒獎時間為1954年3月25日:地點在兩處:美國洛杉磯,雷電華潘太及斯劇院(RKO Pantages Theatre)和美國紐約,NBC世紀劇院(NBC Century Theatre)。主持人:唐納德·奧康納,弗雷德里克·馬奇。
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 | |
---|---|
奧斯卡獎盃 |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目錄
獲獎名單
獎項 | 獲獎人及作品 |
---|---|
最佳影片 | 《亂世忠魂》 |
最佳男主角 | 威廉·霍爾登《17號囚房》 |
最佳女主角 | 奧黛麗·赫本《羅馬假日》 |
最佳男配角 | 弗蘭克·西納特拉《亂世忠魂》 |
最佳女配角 | 唐娜·里德《亂世忠魂》 |
最佳導演 | 弗雷德·齊納曼《亂世忠魂》 |
最佳劇本 | 《亂世忠魂》 |
最佳原創劇本 | 《鐵達尼郵輪沉浸記》 |
最佳原創故事 | 《羅馬假日》 |
最佳攝影(彩色) | 《原野奇俠》 |
最佳攝影(黑白) | 《亂世忠魂》 |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彩色) | 《聖袍千秋》 |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黑白) | 《愷撒大帝》 |
最佳服裝(黑白) | 《羅馬假日》 |
最佳服裝(彩色) | 《聖袍千秋》 |
最佳錄音 | 《亂世忠魂》 |
最佳電影剪輯 | 《亂世忠魂》 |
最佳特技效果 | 《外星人大戰地球 / 地球爭霸戰》 |
最佳原創歌曲 | "Secret Love"《珍妮的遭遇》 |
最佳配樂(音樂片類) | 《風流貴婦》 |
最佳配樂(劇情和喜劇片類) | 《孤鳳奇緣》 |
最佳短片(二本) | 《熊之國》 |
最佳短片(一本) | 《序曲:溫莎地方的快樂妻子》 |
最佳動畫短片 | 《嘟嘟,噓噓,砰砰和咚咚》 |
最佳紀錄短片 | 《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 |
最佳紀錄長片 | 《沙漠奇觀》 |
提名名單
獎項 | 提名名單 |
---|---|
最佳影片 | 《愷撒大帝》、《聖袍千秋》、《羅馬假日》、《原野奇俠》 |
最佳男主角 | 馬龍·白蘭度《愷撒大帝》、理查德·伯頓《聖袍千秋》、蒙哥馬利·克里夫特《亂世忠魂》、伯特·蘭卡斯特《亂世忠魂》 |
最佳女主角 | 李思莉·卡儂《孤鳳奇緣》、艾娃·嘉納 《紅塵》、黛博拉·寇爾《亂世忠魂》、瑪吉·麥克納馬拉 《藍色的月亮》 |
最佳男配角 | 埃迪·艾伯特 《羅馬假日》、布蘭登·王爾德 《原野奇俠》、傑克·帕蘭斯《原野奇俠》、羅伯特·斯特勞斯《17號囚房》 |
最佳女配角 | 格蕾絲·凱利《紅塵》、吉拉汀·佩姬《蠻國戰笳聲》、馬喬里·蘭比奧 《情焰心聲》、塞爾馬·里特 《南街奇遇》 |
最佳導演 | 查爾斯·沃爾特斯《孤鳳奇緣》、威廉·惠勒《羅馬假日》、喬治·史蒂文斯 《原野奇俠》、比利·懷德《17號囚房》 |
最佳劇本 | 《滄海無情》、《孤鳳奇緣》、《羅馬假日》、《原野奇俠》 |
最佳原創故事 | 《原子彈轟炸廣島記》、《上尉天堂》、《蠻國戰笳聲》、《小逃亡者/出走的孩子》 |
最佳原創劇本 | 《龍國香車/歌舞群芳》、《沙漠之鼠》、《血泊飛車》、《陣地爭奪戰》 |
最佳攝影(彩色) | 《四海英雄傳》、《十二英里礁石下》、《孤鳳奇緣》、《聖袍千秋》 |
最佳攝影(黑白) | 《人生曲》、《愷撒大帝》、《馬丁·路德》、《羅馬假日》 |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黑白) | 《馬丁·路德》、《總統夫人》、《羅馬假日》、《鐵達尼郵輪沉浸記》 |
最佳藝術指導/ 道具布景(彩色) | 《圓桌武士》、《孤鳳奇緣》、《愛情三部曲》、《深宮怨/少女貝斯》 |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 | 《紅伶淚》、《夢中之妻》、《亂世忠魂》、《總統夫人》 |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 | 《龍國香車/歌舞群芳》、《風流貴婦》、《願嫁金龜婿/如何嫁給百萬富翁》、《深宮怨/少女貝斯》 |
最佳錄音 | 《珍妮的遭遇》、《圓桌武士》、《密西西比賭徒》、《外星人大戰地球/地球爭霸戰》 |
最佳電影剪輯 | 《輪滑》、《藍色的月亮》、《羅馬假日》、《外星人大戰地球 / 地球爭霸戰》 |
最佳原創歌曲 | "The Moon Is Blue"《藍色的月亮》、"My Flaming Heart"《小鎮姑娘》、"Sadie Thompsons Song (Blue Pacific Blues)"《軍中紅粉》、"Thats Amore"《球童》 |
最佳配樂(音樂類) | 《龍國香車/歌舞群芳》、《珍妮的遭遇》、《T博士的5000個手指》、《刁蠻公主》 |
最佳配樂(劇情類) | 《原子彈轟炸廣島記》、《亂世忠魂》、《愷撒大帝》、《這是環幕電影》 |
最佳真人短片(二本) | 《本和我》、《重返Glennascaul》、《維蘇威火山特快列車》、《冬天裡的天堂》 |
最佳真人短片(一本) | 《基督與原始人》、《鯡魚亨特》、《快樂生活》、《水的奇觀》 |
最佳動畫短片 | 《克里斯托弗·克拉姆皮特》、《從A到Z-Z-Z-Z》、《森林大熊》、《泄密的心》 |
最佳紀錄短片 | 《生活的城市》、《松鴉鳥的生存》、《他們布置好一塊石頭》、《語言文字》 |
最佳紀錄長片 | 《征服珠穆朗瑪峰》、《女皇加冕記》 |
最佳影片
《亂世忠魂》[2]是哥倫比亞影業公司製作的一部愛情戰爭片。由弗雷德·金尼曼執導,伯特·蘭卡斯特、蒙哥馬利·克利夫特和黛博拉·蔻兒聯合主演。
該片講述了一名美國拳擊手在美軍夏威夷軍營服役期間發生在軍隊內部種種醜聞和黑暗現象的故事。
該片於1953年9月30日在美國上映 。
劇情簡介
1941年的夏天,帕維特剛剛被調到美軍夏威夷軍營,連長霍默思(伯特·蘭卡斯特飾)看到帕維特(伯特·蘭卡斯特飾)體格壯碩,便邀請他加入軍中的拳擊隊。沒想到,帕維特拒絕了霍默思的邀請,這令霍默思感到憤怒又難堪。 帕維特也曾是拳擊界的一把好手,但一次意外中他打傷了對手的眼睛致其失明,悔恨交加的他發誓永遠不再站上擂台。霍默思的妻子凱倫(黛博拉·蔻兒飾)美麗又溫柔,在士官長瓦爾登的誘惑之下,兩人產生了背德的感情。一次意外中,士官強森的惡意挑釁導致了士兵馬喬(弗蘭克·辛納特拉飾)的死亡,面對這一悲劇,帕維特決定不再忍耐,憤怒至極的他向強森揮起了拳頭 。
角色介紹
霍默思(伯特·蘭卡斯特主演)
美軍夏威夷軍營的一位連長,為人崇尚暴力,在軍隊中招募一群體格壯碩的人組建拳擊隊供其觀看取樂,1941年夏天一個新入伍的年輕人帕維特拒絕加入拳擊隊讓其非常不滿,便想方設法打擊報復他。
帕維特(蒙哥馬利·克利夫特主演)
一個體格壯碩的年輕人,曾經是一位拳擊手,在一次拳擊比賽中誤將對手眼鏡打瞎,在深感內疚後退出擂台參軍入伍,在1941年夏天被調到美軍夏威夷軍營,對於長官邀請自己加入拳擊隊表現的尤為反感,因而得罪上司,在日後軍營中矛盾逐步加深。
凱倫(黛博拉·蔻兒主演)
一個美麗又溫柔的女人,帕維特的妻子,在帕維特調往夏威夷軍營後去探望過程中被士官長瓦爾登引誘,兩人產生了背德的感情。
列兵安吉洛馬喬(弗蘭克·辛納特拉主演)
一個年輕的軍人,在夏威夷駐軍部隊時時常與人鬥毆,於是被霍默思招入軍營拳擊隊,一次在受人挑唆和帕維特發生爭執中被帕維特不幸打死。
榮譽記錄
時間 | 電影節/頒獎禮 | 獎項 | 獲獎者 | 獲獎/提名 |
---|---|---|---|---|
1954年 | ||||
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 | 巴迪·艾德勒 | 獲獎 | |
最佳男配角 | 弗蘭克·辛納特拉 | 獲獎 | ||
最佳女配角 | 唐娜·里德 | 獲獎 | ||
最佳導演 | 弗雷德·金尼曼 | 獲獎 | ||
最佳劇本 | Daniel Taradash | 獲獎 | ||
最佳攝影(黑白) | Burnett Guffey | 獲獎 | ||
最佳音響效果 | John P. Livadary | 獲獎 | ||
最佳電影剪輯 | William A. Lyon | 獲獎 | ||
最佳男主角 | 蒙哥馬利·克利夫特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伯特·蘭卡斯特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黛博拉·蔻兒 | 提名 | ||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 | Jean Louis | 提名 | ||
最佳配樂(劇情、喜劇類) | Morris Stoloff ,George Duning | 提名 | ||
1954年 | ||||
第7屆戛納電影節 | 終生成就獎 | 弗雷德·金尼曼 | 獲獎 | |
電影節大獎 | 弗雷德·金尼曼 | 提名 | ||
1980年 | 第32屆艾美獎 |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 | Gerald Perry Finnerman | 提名 |
1954年 | ||||
第11屆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最佳導演 | 弗雷德·金尼曼 | 獲獎 | |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 弗蘭克·辛納特拉 | 獲獎 | ||
1954年 | 第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亂世忠魂》 | 提名 |
1954年 | 美國導演工會獎 | 最佳電影導演 | 弗雷德·金尼曼 | 獲獎 |
1954年 | 美國編劇工會獎 | 最佳美國劇情片編劇 | Daniel Taradash | 獲獎 |
影片評價
影片以珍珠港事件為背景,一部以軍隊為主角的影片,但最吸引觀眾的卻是主人公在廣場上吹奏小喇叭的一幕,哀傷的樂聲穿透了軍營的每個角落,仿佛訴說着飽受戰亂迫害的人們的心聲 。(新浪網評)
影片以蒼涼沉痛的筆觸揭露了美軍內部的種種醜聞與黑暗現象,例如派系鬥爭,軍官剛復跋扈,虐待士兵,雖有個別人不願同流合污,但仍被龐大的軍事機器所吞噬 。(人民網評)
影片中令觀眾難忘的一段是沃登上士與卡倫的海灘偷情。雖是黑白畫面,卻不掩火辣激情,成為黑白片時代觀眾心中經典的場面 。(搜狐網評)
最佳男演員
威廉·霍爾登[3](William Holden,1918年4月17日-1981年11月16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斯州O'Fallon,演員、商人。三歲的時候,他的家搬到了加州的帕薩迪納,他的父親是一名工廠藥劑師,母親是一名老師。1973年,還在帕薩迪納專科學校攻讀化學專業的威廉就已經和派拉蒙公司簽下了一份電影合同50年代是威廉·霍爾登演藝事業的鼎盛時期,出演了《野餐》(Picnic)等影片。此後他漸漸淡出影壇,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打理他和別人合開的Mount Kenya Safari俱樂部生意上,經常往返於非洲和瑞士之間。
1981年11月16日,死於美國加州聖莫尼卡。
演藝經歷
他初次出演的第一部電影是《Golden Boy》,他扮演的是一個掙扎在小
提琴和拳擊運動之間的年輕人,從那時起,霍爾登就一直扮演"鄰家男孩"類型的角色。
二戰結束後威廉從軍隊退役重返影壇,1950年他獲得出演兩個重要的角色的機會,一個是《日落大道》(Sunset Blvd)中的小白臉,另一個是《絳帳海堂春》(Born Yesterday) 中的家庭教師。兩年後他在影片《戰地軍魂》(Stalag 17)中塑造的憤世嫉俗中士一角,為他贏得了奧斯卡獎。[1]
荷頓是在芭芭拉史坦威的提拔下,以《黃金小子》一片打響知名度,從此他可稱得上是一帆風順,至他病逝前,演出一直未曾中斷過。而他尤其擅長愛情文藝片,但使他獲得影帝的卻是比利·懷爾德執導的戰爭片《戰地軍魂》。
場外生活
霍爾登與女演員布倫達·馬歇爾(Brenda Marshall) 於1951年結婚,並在1971年經過長期分居後離婚。他們育有兩個兒子Peter Westfield和Scott Porter。
1952年他在他朋友-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的婚禮上擔任男儐相。
在《龍鳳配》拍攝期間,奧黛麗·赫本與威廉·霍爾登相戀,但赫本在得知霍爾登無法生育後立即分手。
1980年末,霍頓在德國漢諾威市之行後,被查出患有肺癌。1981年11月的一個晚上,他獨自醉倒在自己位於加利福尼亞聖莫尼卡的家中,跌倒在一塊小地毯上,他的頭部磕在床頭柜上導致嚴重的割傷,流血過多致死。有關證據表明,威廉霍頓至少在跌倒後的半個小時內仍舊清醒,不過他並沒有意識到傷勢的嚴重,之後也沒有急求救治,有說法是他酩酊大醉時失去了知覺,沒有能力求救。他的遺體在1981年11月16日被發現,不過法醫證據表明,其人可能早在四天之前就已去世。
按照他生前的意願,他的遺體被火化,骨灰投進了太平洋。他曾聲明死後不希望舉行喪葬儀式或是追悼會。
人物評價
因酗酒,心臟病發而亡的霍爾登,是影城不可多得的英俊男星,他瀟酒而不拘小節的風采,使得他深受影迷的喜愛。
最佳女演員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電影、舞台劇女演員。
1948年,赫本在一部時長僅39分鐘的荷蘭風光紀錄片《荷蘭七課》中出鏡,開始電影生涯。1953年,她在影片《羅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年,她因在舞台劇《美人魚》中的表演,獲得托尼獎的最佳女主角。1961年,她主演了電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奧黛麗客串出演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
晚年時,奧黛麗·赫本投身慈善事業,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的代表人物,為第三世界婦女與孩童爭取權益。1992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勳章」,1993年獲奧斯卡人道主義獎 。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因患癌,病逝於瑞士,享年63歲。
赫本一生中共獲得五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3名。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
早年經歷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貴族後裔家庭,母親為荷蘭女男爵,父親是銀行家,也是一個法西斯主義者。
她自幼勤習芭蕾舞,1951年,她在百老匯公演《金粉世家》,為威廉·惠勒賞識,啟用她擔任《羅馬假日》女主角,為赫本帶來了好運及一座奧斯卡金像獎。《羅馬假日》雖然是黑白片,但已是當年電影收入的第一名。自葛麗泰·嘉寶以來,令人等候多時的明星,終於在好萊塢誕生了。
1939年,奧黛麗·赫本進入荷蘭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
在她的雙親離婚後,她跟隨母親去了倫敦,並在一所私立女子學校上學。她的母親隨後回到荷蘭,她在假期也和她的母親一起到了荷蘭的Arnhem。當納粹進入Arnhem後,赫本經常會營養不良,心情鬱悶。解放後,Hepburn進入倫敦的一所芭蕾舞學校學習,並獲得了獎學金。
二戰中後期,赫本通過芭蕾舞的表演為荷蘭游擊隊秘密的募捐。同時由於年齡較小,她利用孩童的身份多次為荷蘭地下黨傳遞情報。
1948年,奧黛麗·赫本進入英國倫敦的瑪莉·藍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學校學習,由於年齡和身高以及早年因營養不良而影響發育的原因,她被告知,她無法成為一流的芭蕾舞者。 之後,她做了一些模特工作,拍攝了一些廣告,也參加了一些舞台劇的演出,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參加了《羅馬假日》劇組的演員試鏡,從這以後奧黛麗·赫本走上了演藝道路。
演藝經歷
1948年,奧黛麗·赫本出演電影《荷蘭七課》,在劇中奧黛麗·赫本扮演一位空姐,用英語和荷蘭語向觀眾講解,這是她的銀幕處女作。
1948年,出演歌舞劇《高跟紐扣鞋》(High button shoes ),這是她第一次以舞者身份出演歌舞劇。1949年,出演歌舞劇《塔塔醬》,在劇中飾演了瑜伽學生、女店員、古典芭蕾舞者等。1950年,出演歌舞劇《開胃醬》(Sauce Piquante),奧黛麗在劇中有了獨舞的戲份。
1951年,出演電影《野燕麥》,在片中扮演一位打扮時髦誇張的電話接線生;出演電影《天堂里的笑聲》,奧黛麗在片中飾演一位甜美性感的賣煙女孩;出演電影《械劫裝甲車》,在片中飾演「奇姬塔」(Chiquita),與男演員亞力克·吉尼斯表演對手戲;出演電影《少婦軼事》(Young Wives' Tale ),在劇中,奧黛麗飾演一位美麗的單身打字員;出演電影《蒙特卡洛寶貝》(Monte Carlo Baby ),由於赫本通曉法語,故在《蒙特卡洛寶貝》的英語和法語版里出演同一角色;出演電影《雙姝艷》,飾演「諾拉·布倫塔諾」(Nora Brentano),候選期間,導演宣布奧黛麗是這個角色的第一候選人;出演戲劇《金粉世界》,在劇中奧黛麗扮演主角「琪琪」—這也是她的第一個戲劇女主角,這部戲劇在美國百老匯連演了219場,直到1952年中旬才暫時閉幕。她也因在劇中的表演獲得了戲劇世界最佳女主角獎。
1952年,出演電影《羅馬假日》,飾演「安娜公主」,這是奧黛麗在電影中首次出演女主角,並與格里高利·派克表演對手戲。憑藉這部電影,赫本收穫了人生第一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並獲獎。
1953年,出演電影《龍鳳配》,奧黛麗在片中飾演女主角「薩布里娜」。
1954年,出演戲劇《美人魚》(Ondine ),在劇中奧黛麗飾演美人魚「翁蒂娜」,這是奧黛麗與丈夫梅爾·費勒第一次合作演出戲劇。這部劇讓奧黛麗獲得了托尼獎最佳女主角。
1955年,出演史詩電影《戰爭與和平》,在劇中奧黛麗扮演眾人皆知的女主角「娜塔莎」。這是奧黛麗與丈夫梅爾·費勒第一次合作出演電影。
1956年,出演歌舞劇《甜姐兒》,奧黛麗飾演女主角喬·斯托克頓,在劇中她與弗雷德·阿斯泰爾共舞,這也是奧黛麗參演此片的重要原因。這部電影也稱得上是奧黛麗·赫本50年代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同時,這部電影被影評人稱為「派拉蒙歌舞片時代最後的輝煌」。同年,出演電影《黃昏之戀》,奧黛麗在劇中扮演懷春少女艾蓮·查維斯,男主角是比她大28歲的加里·庫珀,加里在劇中飾演赫本的情人。
1957年,出演電視劇《魂斷梅耶林》,奧黛麗與丈夫梅爾·費勒共同出演男女主角,這是他們合作的唯一一部電視劇。
1958年,出演電影《修女傳》,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奧黛麗在劇中飾演盧卡修女。同年,出演電影《綠廈》,在劇中飾演了叢林精靈莉瑪,這部電影是其丈夫親自操刀擔任導演為奧黛麗量身打造的第一部電影。
1959年,出演電影《恩怨晴天》(The Unforgiven),在劇中扮演了一位被白人收養的印第安女孩,這是奧黛麗唯一一部西部片。
1960年,出演電影《蒂凡尼的早餐》,在片中她飾演了一位流連於上層社會、渴望釣到金龜婿的應召女郎霍莉·格萊特利,這部電影也確立了奧黛麗在時尚界擁有無法被替代的位置。
1961年,出演電影《雙姝怨》,劇中奧黛麗與女演員雪莉·麥克雷恩出演對手戲。
1962年,出演電影《謎中謎》,本片中與赫本表演對手戲的是加里·格蘭特,並且這也是奧黛麗第一次嘗試出演懸疑片。同年,出演電影《巴黎假期》,奧黛麗在劇中與威廉·霍爾登合演,並且表演雙重角色Gabrielle Simpson。
1963年,出演歌舞劇《窈窕淑女》,飾演女主角底層賣花女伊萊莎·杜爾利特。
1965年,出演電影《偷龍轉鳳》,劇中奧黛麗與彼德·奧圖飾演對手戲。
1966年,出演電影《麗人行》,在本片中奧黛麗與小她6歲的阿爾伯特·芬尼配戲,飾演一對婚姻瀕臨破裂邊緣的夫妻。
1967年,出演電影《盲女驚魂記》,奧黛麗在片中飾演一位盲女,這是她在事業上的又一次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導演泰倫斯·楊,正是二戰時將奧黛麗從納粹魔爪中解放出來的那位炮兵軍官。本片也是赫本最後一次與丈夫梅爾·費勒進行合作。
1975年,出演電影《羅賓漢與瑪麗安》,奧黛麗在片中飾演修女瑪麗安,並且與肖恩·康納利表演對手戲。這部作品是奧黛麗在息影8年後的復出作品。
1978年,出演電影《血統》,奧黛麗在闊別十一年後再次與導演泰倫斯·楊合作。
1980年,出演電影《哄堂大笑》,在劇中飾演角色Angela Niotes
1986年,友情出演電視電影《竊賊之愛》。
1988年,出演電影《直到永遠》,奧黛麗在片中客串了一位雍容高貴、令人懷念的白衣天使。這部電影是奧黛麗的息影之作。
1993年,出演紀錄片《世界花園》,奧黛麗在片中扮演解說員的角色,講解各種各樣的花。這也是奧黛麗生前的最後一部影視作品。
個人生活
家庭
赫本的父親名為約瑟夫·維克特·安瑟尼·赫本·魯斯頓,是英格蘭銀行布魯塞爾分行總經理,母親名為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男爵夫人、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後裔。
赫本母親的第一次婚姻嫁給了荷蘭貴族,生下了兩個兒子。第二次婚姻對象即赫本生父,生下了赫本。母親從小有着演電影唱歌劇的夢想,父親因工作原因往來三地(英國、布魯塞爾、荷蘭),致使一家人鮮有團聚。
赫本之父傾向納粹甚至信仰法西斯主義,似乎是兩人婚姻關係的致命一擊。在女兒六歲時(1935.5),父親拋下了妻子離家出走,母親一夜白頭。隨後歐戰爆發(1939.9),赫本跟隨母親來到荷蘭。由於奧黛麗這名字並不常見,為保護女兒,母親將其臨時改寫為Edda以求平安度世。
戰亂饑荒,家庭的貧困並沒有阻擋母親對女兒的愛與支持,戰爭結束,母親把赫本送到了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加斯開爾處學習。多年來藉口不見女兒的父親在其從藝後曾給她寫過不少信,但都被母親秘密攔截。母親想讓赫本忘記父親,並告訴她,她的父親從未改變「當初的信仰」。成名後的赫本曾專程去看望孤身一人的父親,但不歡而散,父親表示不願再次相見。肖恩(赫本長子)曾表示外祖父患有情感交流障礙,終其一生,赫本都對父親的失蹤感到遺憾,稱之為「生命中最大的創傷」。最後十年母親與赫本同住在和平之邸,受到悉心照料,於1984年8月26日逝世。
後代
赫本的長子名為西恩·赫本·費勒,為赫本與梅爾所生,出生於1960年7月17日,從事電影行業,涉足後期、製片、推廣等。建管奧黛麗赫本兒童基金會,著有赫本傳記《天使在人間》。西恩與第二任妻子喬凡娜及兩個兒子住在美國加州的聖莫尼卡和意大利的托斯卡納。
次子盧卡·多蒂,為赫本與多蒂所生,出生於1970年2月8日,與哥哥共同管理奧黛麗赫本兒童基金會。
寵物
赫本與她的梅花小鹿Pippin ) 1959年,赫本出演梅爾執導的《綠廈》時收養了一隻梅花鹿,取名依比。依比被收養時還沒有斷奶,赫本親自為其餵奶。依比長大後和赫本形影不離,同居一室,還在赫本印製的私家聖誕賀卡上,並常跟隨赫本走街入市。
1956年梅爾送給了赫本一條約克夏犬,赫本為它取名「出名」。「出名」跟隨赫本出入聚會片場,受盡寵愛,曾多次在攝影師為赫本拍攝的照片中,並出境《甜姐兒》中安娜卡列琳娜在火車站的鏡頭。 「出名」於1960年因卡車車禍死於《恩怨情天》好萊塢片場,這讓赫本備受打擊。
第二條約克夏犬「山姆」,外形酷似「出名」,為其「出名」死後梅爾所送。
五隻傑克羅素梗犬Missy、Tuppy、Penny、Piceri、Jackie為赫本晚年所養,送給羅伯特當作是他50歲的生日禮物。它們甚至睡在赫本的床上。
感情經歷
赫本的第一次戀愛發生在21歲,對象是29歲的詹姆斯·漢森。1952年《吉吉》首演四場後,赫本和漢森宣布將在巡演結束後結婚。期間《羅馬假日》上映大獲成功。演藝事業的騰飛致使兩人聚少離多,加之母親的堅持反對,在《吉吉》的芝加哥首演式上,赫本宣布與未婚夫漢森解除婚約。
奧黛麗·赫本的第一任丈夫是演員兼劇作家梅爾·費勒。1953年8月20日,《羅馬假日》首映式結束後的晚會上,格利高里·派克將自己的朋友梅爾·費勒介紹給了赫本,兩人一見鍾情。面對愛情,赫本帶着小孩子般的狂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這段美好的相遇卻並沒有延續多久,丈夫事業上和赫本的差異,讓丈夫喪失了自尊,他不能接受這樣的差距,為了能夠挽回丈夫,赫本毅然決然的息影,那個時候,奧黛麗·赫本的事業正如日中天,然而,破碎的感情卻無論如何無法挽回。
1954年9月24日,赫本與費勒在瑞士盧采恩湖畔的一個小教堂舉行了婚禮。赫本是費勒的第三任妻子。因身體太弱赫本曾兩次流產。婚後第五年誕下一子取名肖恩。1968年秋,兩人相聚於瑞士,赫本又一次經歷了流產。隨後的聖誕節前夕,赫本與梅爾辦理完離婚手續。
在結束和第一人丈夫的婚姻後,在前往希臘散心的遊輪上赫本遇見時年30歲的安德烈·多蒂,並與他相戀。赫本在路途中和第二任丈夫邂逅,安德烈·多蒂是一名心理醫生,第一任的婚姻讓她痛苦,而這個男人的到來,無疑為她帶來新的希望,赫本吸取第一次婚姻失敗的教訓,決定安心相夫教子,1969年1月18日,兩人在瑞士閃婚,一年後誕下次子盧卡。為維繫家庭赫本息影專心扮演妻母角色,但多蒂常年流連花叢熱衷夜場然而,得來的確實丈夫的背叛,他混跡夜總會和脫衣舞廳,成為了報紙頭條。但在婚姻走到第十個年頭,赫本對婚姻失去了信心,結束了第二段婚姻。。1982年,赫本與安德烈的第二段婚姻關係宣告結束。
赫本的第三個男人,羅伯特·沃特斯,可以說是她的靈魂伴侶,兩個人都曾在愛情里收到過傷害,赫本曾對朋友這樣形容沃特斯:「我已經找到精神上的雙胞胎,願意與此人共度一生。」1980年冬,赫本與羅伯特·沃爾德斯相識於朋友的書房。對婚姻感到失望的赫本與剛經歷喪妻之痛的羅伯特互相找到了心靈的慰藉。在與多蒂離婚後赫本和羅伯特走到了一起。赫本拉着羅伯特的手,一起走遍了非洲等貧困地區,但是卻沒有想過用婚姻來約束對方。也正是他陪伴着赫本走過最後的人生旅程。
1980年底,羅伯特搬進和平之邸與赫本同住。此後的十餘年兩人相濡以沫,雖未結婚,赫本稱羅伯特為靈魂伴侶。
奧黛麗·赫本有三任丈夫,卻只有他是終其一生的摯友
赫本的第四個男人,是她的摯友,貝爾·德·紀梵希,兩個人相識很早,但是並沒有產生愛情的火花,但是貝爾·德·紀梵希卻是總寵愛赫本的男人,貝爾·德·紀梵希曾說,赫本是唯一一個能夠將他的作品的靈魂傳遞出來的人,1957年紀梵希為赫本調製的「禁忌」香水,調製出三年來僅為赫本一人使用,足以見證兩個人的關係是多麼的好,兩個人是工作上的最好搭檔,感情中是一生的摯友,他們互相欣賞,互相陪伴42年,這份感情真的是太過珍貴,令人羨慕。
1953年是紀梵希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結識了一生的摯友奧黛麗·赫本。兩人因電影《龍鳳配》的戲服結緣。赫本挑中一套羊毛套裝,也正是由於這一試穿,讓紀梵希眼前一亮。自此,她成為他一輩子的繆斯,他一輩子為她保駕護航。
在這一段超越愛情的友誼之中,有三件不得不提的事情。
1、赫本無償為紀梵希禁忌香水代言
1957年,紀梵希為赫本調製了「禁忌」香水,調製出的前三年僅為赫本一人使用。後來赫本建議將它投放市場並為其免費代言,這才有了紀梵希的第一款香水.在當時,赫本為香水代言這一舉動震驚了整個時尚界,因為從來沒有電影明星無償代言香水。
2、紀梵希為赫本設計服飾
紀梵希為赫本量身定做了多部電影角色中的服飾,其中赫本在經典電影《蒂凡尼的早餐》中所穿的小黑裙是紀梵希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赫本穿着這條裙子站在櫥窗前的畫面已經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瞬間。「赫本」式的晚禮服也成為了紀梵希服飾的象徵。電影《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身穿的紀梵希小黑裙,現今在倫敦拍賣時價值467200英鎊,創下了電影服裝的最高紀錄。
3、兩人之間超越愛情的友誼
他們的才能在彼此的襯托下愈加完美!此後,奧黛麗赫本經常穿着紀梵希設計的衣服出現在各大電影裡面。奧黛麗·赫本也儘自己所能地為紀梵希免費代言,她這個代言人所用的香水,也是自己花錢購買。她身邊的人對此頗有意見,她還反過來勸說:紀梵希也是付錢看我的電影,不想讓私人友誼被金錢所污濁。赫本病危臨終前是紀梵希私人飛機把赫本從美國醫院送回瑞士的家中。赫本逝去,紀梵希和赫本的三任丈夫一起為赫本抬棺送行。
他們的友情從他們彼此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便開始蔓延到各自的心中。熟睡中離世的時尚大師,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着他與赫本之間優雅又深刻的友誼。
社會活動
奧黛麗·赫本晚年慈善
1988年至1993年間,奧黛麗·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孩子們,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1988年奧斯卡人道獎頒授予她。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電影一樣燦爛人間。
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她能夠奇蹟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
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她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奧黛麗赫本的死因
據路透社的消息說,奧黛麗的「死期」是她本人「一手策劃」的。從她1992年11月25日作結腸癌手術到辭世只有57天,而大夫說她可以活13至14個月。她倏忽而逝,難免引起外界猜測。她生前一再要求過「安樂死」,她曾經說過:「萬分痛苦地活着、不如早點結束生命,多活一天,少活一天,對我來說已沒有什麼意義了,何必遭這份罪1奧黛麗面對死神,曾說出無限悲壯的話語:「一個人總是要死的,但我最依依不捨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第三世界那些被戰爭、乾旱和飢餓困擾的兒童。」
奧黛麗在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期間,曾先後到過哀鴻遍野、餓殍滿地的索馬里、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孟加拉國。由於她把全部身心交給了全世界的不幸兒童,她獲得了「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以表彰她為慈善事業作出的貢獻。
人物評價
奧黛麗·赫本影響並改變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的審美與時尚潮流 :有「時裝聖經」之稱的時裝雜誌《VOGUE》曾以29%的得票率,將她評為「世界時尚名人」第一名。其發言人稱,人人都認為奧黛麗·赫本高貴而優雅,她的美麗永恆不變;提及時尚,人人都會立刻想起她。[4]
她被認為是自然與美的化身;她的性情溫和,微笑散發着獨特的魅力。因此,時尚雜誌《ELLE》也將赫本評選為「有史以來最美麗女人」第一名。
除了美貌,赫本為人的低調友善,對待工作的敬業勤懇同樣讓人難忘。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項的比利·懷爾德曾言,赫本身上呈現的是一些消逝已久的品質,如高貴、優雅與禮儀等。「連上帝都願意親吻她的臉頰,她就是這樣一個討人喜歡的人」,這位大導演如是說道。
她帶給世界的愛與感動並不僅限於自身的品行。晚年,赫本受邀出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慈善大使,為第三世界的婦女與兒童爭取權益。因此,她以非美國公民的身份,獲得美國公民的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聯合國也在總部為她樹立起一座塑像,並命名為「奧黛麗精神」,她是獲此殊榮的人。聽聞她死訊之時,伊麗莎白·泰勒傷感地說,天使回到了天國。由是,她被譽為「天使在人間」。
奧黛麗赫本,被世界溫柔以待的女人,紀梵希永遠的繆斯女神
大家都知道紀梵希品牌創始人曾與赫本是最好的朋友,1953年紀梵希與赫本第一次相見,當時24歲的赫本請紀梵希幫自己設計一套晚禮服,紀梵希第一次見到赫本,就被她靈動的雙眼和甜美的笑容所吸引,紀梵希一個朋友的身份默默陪在赫本的身邊,不求任何的回報,甚至一生未娶,赫本是他一生的白月光。
電影精彩片段
奧黛麗·赫本,天使般美麗,鏡頭中優雅有氣質!
外部鏈接
參考資料
- ↑ 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簡介
- ↑ 《亂世忠魂》影片簡介
- ↑ 威廉·霍爾登個人簡歷
- ↑ 帕米拉·克拉克·基爾 .赫本風格: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