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蕾莎修女
德蕾莎修女 |
中文名稱 : 特蕾莎修女 外文名稱: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 別名:德蘭修女,泰瑞莎修女 國籍:科索沃 信仰:天主教 民族:阿爾巴尼亞 出生地:斯科普里 主要成就:197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 |
特蕾莎修女(英文名: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稱作德蘭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
因其一生致力於解除貧困,於197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1]
2003年10月被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單Beatification,特蕾莎修女的名稱也因此變為真福特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目錄
[隱藏]人物生平
德蕾莎修女 | |
---|---|
特蕾莎修女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是阿爾巴尼亞裔人, 父親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一個地方的雜貨承包商,母親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小女兒,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鎮上多為穆斯林和新教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並預感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人士。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
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開始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
三學期後,特蕾莎修女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
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決定成為終身職業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特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特蕾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風患者、乞丐、流浪孩童。
1946年9月10日,特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了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風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這一些折磨着特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蒂岡請求下,1948年,教皇庇護十二世終於給特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於是特蕾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特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莎麗,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1952年8月收容院、垂死者收容院正式成立,當時在入口處掛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尼爾瑪·刮德」, 按孟加拉語的意思,就是「靜心之家」。[2]
1959年,特蕾莎的「仁愛傳教會」分別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蘭奇設立了兩座這樣的垂死者收容院。
1983年,特蕾莎修女到羅馬拜訪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時,心臟病第一次發作。1989年心臟病第二次發作時,她接受了人工心臟的安裝,1991年從墨西哥拜訪回來之後,得了肺炎,健康狀況日趨惡化。於是她向博濟會提出辭職,理由是她已無法像其他修女一樣全天照顧病患,在修會的秘密投票下,其他修女和修士都投票希望特蕾莎修女要留在博濟會領導她們。
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濟會。4月,特蕾莎修女跌倒並傷到鎖骨。8月時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但健康並沒有日漸好轉,同年9月,逝世,終年87歲。特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萬個慈善工作者。同年印度政府為她舉行了只有總統和總理才有資格享有的國葬,來自20多個國家的400多位政府要人參加了她的葬禮,其中包括三位女王與三位總統。
2009年10月4日,諾貝爾基金會評選「1979年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為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一。(其他兩位是1964年和平獎得主馬丁·路德金、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
世界上最偉大的女人:諾貝爾和平獎和人道主義獎獲得者德蕾莎修女的傳奇人生
德蕾莎修女生於1910 年8月26日,12歲時,她立志當修女。19歲時她進入修道院,被命名為德蕾莎修女。後來她被派往印度。
德蕾莎修女18歲就來到印度,之後就再沒有離開那裡。1952年夏,為窮人找到愛與尊嚴,她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
一個18歲的姑娘,自己都居無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着小車在垃圾堆里、水溝里、教堂門口、公共建築的台階上,去揀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遺棄的嬰孩、垂死的老人,然後到處去找吃的餵他們,找藥給他們治病,求醫生來幫助他們……
許多人親眼看見德蕾莎修女從水溝里抱起被蛆吃掉一條腿的乞丐,看見她把額頭貼在瀕死的病人的臉上,看見她從一條狗的嘴裡搶下還在哭叫的嬰兒,看見她把愛滋病患者緊緊地摟在懷裡,告訴他:耶穌愛你,他在天上等你……
1979年,德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了領獎台。不論是和總統會面還是服侍窮人,她都穿着這件衣服,她沒有別的衣服。台下坐着珠光寶氣、身份顯赫的貴人,她視而不見,她的眼中只有窮人。台下立刻鴉雀無聲。
「這個榮譽,我個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領獎的,因為我相信,你們願意借着頒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德蕾莎修女這樣說。
以窮人的名義領獎,是因為她一生都以窮人的名義活着。世界上最偉大的女人——記錄諾貝爾和平獎和人道主義獎獲得者德蕾莎修女的傳奇人生(轉載,傳播愛與善)
當她知道諾貝爾獎頒獎大會的宴席要花7000美金時,她懇求大會主席取消宴席,她說:「你們用這些錢只宴請135人,而這筆錢夠15000人吃一天。」宴會被取消了,修女拿到這筆錢,同時還拿到了40萬瑞幣的捐款。那個被所有人仰慕的諾貝爾獎牌也被她賣掉了,所得售款連同獎金全部獻給了窮人。對她來說,那些獎牌如果不變成錢為窮人服務就一錢不值。
從1928年德蕾莎修女隻身到印度到1980年,她的同工超過了13.9萬,分布於全世界。她的同工沒有任何待遇,連證件都沒有,他們不需要這些東西,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犧牲和奉獻。
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但是,她一生卻堅守貧困,她住的地方只有兩樣電器:電燈和電話。她的全部財產是一尊耶穌像、3套衣服、一雙涼鞋。她努力要使自己成為窮人,為了服務最窮的人,她的修士、修女們都要把自己變成窮人,只有如此,被他們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尊嚴。在她看來,給予愛和尊嚴比給予食物和衣服更為重要。
她在全世界的127個國家有600多個分支機構,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發展慈善機構,僅在1960年一年內,她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兒童之家。
但是她的總部只有兩個修女和一台老式打字機。她的辦公室里只有一個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來訪者總是在她的工作崗位上:平民窟、棄嬰院、臨終醫院、麻風病院、收容院、愛滋病收容所……在她那裡服務的有銀行家、大企業家、政治家、大學生、演員、模特、富家小姐、美國加州州長……世界上最偉大的女人——記錄諾貝爾和平獎和人道主義獎獲得者德蕾莎修女的傳奇人生。
台灣大學校長李家同也千里迢迢去那裡,做了他一輩子沒有做過的事情:洗碗、給病人穿衣服、餵水餵飯、洗衣服、送藥、搬運屍體……之後,他寫道:「現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着人類的真正窮困和不幸,其實我從來沒有真正愛過。
後來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內戰,德蕾莎去問負責戰爭的指揮官,說戰區裡的婦女兒童都逃不出來,指揮官跟她這樣講:「修女啊,我想停火,對方不停啊,沒有辦法。」德蕾莎說:「那麼,只好我去了!」德蕾莎走進戰區,雙方一聽說德蕾莎修女在戰區,雙方立刻停火,當她把戰區裡的婦女兒童帶出後,兩邊又打起來了。
這個消息後來傳到了聯合國。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聽到這則消息讚嘆道:這件事連我也做不到。之前,聯合國曾調停了好幾次,南斯拉夫的內戰始終沒有停火,德蕾莎走進去之後雙方卻能立刻自動停火,可見德蕾莎的人格魅力。德蕾莎在印度逝世後,她的祖國塞爾維亞希望她能回國歸葬,印度總理特意為此打電話給塞爾維亞領導人,讓她安葬在印度,後來塞爾維亞同意把她安葬在印度。她的去世,被印度人視作「失去了母親」。印度總理說:她是少有的慈悲天使,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徵,她抹去了千千萬萬人苦難的眼淚,她給印度帶來了巨大的榮譽。[3]
德蕾莎修女 | |
---|---|
印度為德蕾莎舉行了國葬。出殯那天,她身上覆蓋的是印度國旗,就在她的遺體被12個印度人抬起來時,在場的印度人全部下跪,包括當時的印度總理。遺體抬過大街時,大街兩旁大樓上的印度人全下樓來,跪在地上,向這位愛的天使表達最高的敬意。
資料來自:今日頭條
主要成就
獲獎記錄
德蕾莎修女 | |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
1971年 | 「Pope John XXIII」和平獎和肯尼迪獎 |
1975年 | 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 |
1985年 | 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
1994年 | 美國國會金牌 |
1996年 | 美國名譽公民,和許多大學的名譽學位 |
1979年 | 諾貝爾和平獎 |
2003年 | 天主教宣福名單Beatification |
被譽為貧民聖人
特蕾莎修女一生中曾18次被提名為年度最受尊敬人物(Gallup's most admired man and woman poll)中的十大最受尊敬女性之一,並在20世紀80-90年代間數次當選。
1999年,特蕾莎修女被美國人民投票選為二十世紀最受尊敬人物榜單之首(Gallup's List of Most Widely Admired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排在她後面的是馬丁路德金與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在此次廣泛囊括各年齡層(除嬰孩外)的調查投票中,她以壓倒性的優勢成為全美人民心目中的偉人。[4]
人物評價
德蕾莎修女 | |
---|---|
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着。
特蕾莎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地關注着貧窮的人,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特蕾莎修女,沒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誠懇、服務而有行動的愛,來醫治人類最嚴重的病源:自私、貪婪、享受、冷漠、殘暴、剝削等惡行;也為通往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然而,並非所有印度人對於特蕾莎修女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在加爾各答出生長大、現居於倫敦的批評家查特基Aroup Chatterjee宣稱「在加爾各答她從來就不是一個重要的存在」。查特基指責特蕾莎造成了外界對他的家鄉的負面印象,並認為特蕾莎修女時常反對印度民族主義的做法在印度政界造成了不必要的隔閡與摩擦。[5]
人物軼事
德蕾莎修女 | |
---|---|
興辦學校
1948年,38歲的特蕾莎修女離開愛爾蘭的羅瑞托修道院,來到印度加爾各答。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了羅瑞托修女穿着的藍色的道袍,改穿印度平民婦女常穿的白色棉紗麗。
特蕾莎修女是在車站後面的貧民窟展開工作的。這裡到處是破爛不堪的小木屋和衣衫襤褸的髒孩子。有一天,一個說孟加拉語的小孩,向特蕾莎修女要東西,這個孩子只有一條腿,而且斷肢處還在流血。特蕾莎修女準備取藥給他包紮時,小孩卻說他想要吃的東西,邊說邊做出吃東西的樣子。此時她身上只有五個盧比,於是很抱歉地對小孩說:「我是個窮修女,我只能替你包紮傷口。」正準備幫他塗藥的時候,小孩突然抓過藥品,叫着「這個給我」,便拄着拐棍向貧民窟跑去。想了解究竟的特蕾莎修女緊跟着小孩跑進一個小窩棚,窩棚裡面漆黑一片,隱隱約約地可以看見木板上躺着一個婦女,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嬰孩和一個約五歲的女孩,三個人骨瘦如柴,目光呆滯,非常虛弱。她用孟加拉語與他們交談,知道了小孩叫巴布,八歲了,那個婦女是他的母親,患有結核病,窩棚里的另外兩個小孩是他的弟弟妹妹。特蕾莎修女只能把她所帶的維生素丸給了他們,那婦人十分感激,向她行合掌禮,並說:「這裡邊還有生着病的老婦人,也請你看看她。」特蕾莎修女聽到這句話,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為什麼窮人會有那麼善良的心?自己患着病,還關心着別人呢!
那一天,特蕾莎修女連續看望了許多家庭,獨腿的巴布和一些小孩一直好奇地跟隨着她。巴布還請求特蕾莎修女第二天再來。
白天的經歷讓特蕾莎修女難以入睡,這些可憐的孩子們不但沒有飯吃,沒有衣穿,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不會數最簡單的數字,將來長大了怎麼辦?要從根本上解救這些孩子,莫過於讓他們掌握知識!於是,在貧民區里辦一所露天學校的想法,在特蕾莎修女的頭腦中成熟了。
第二天,在一塊大樹下面的空地上,特蕾莎修女宣布那裡就是教室,地面就是黑板,願意念書的就坐下來。經過她的耐心說服,巴布首先坐了下來,接着又坐下了四個孩子。特蕾莎修女饒有趣味的講課,漸漸地吸引了他們,其他的孩子也慢慢地走近了大樹。等到第二天特蕾莎修女再次來到大樹下的時候,發現這裡已經用破布、木板等物搭起了一座帳篷,坐在裡面的小孩也比昨天多得多了。巴布告訴她,「這個棚子是大家幫着蓋的,我把朋友都找來上課了。」
就在這簡陋的「教室」里,特蕾莎修女除了教孩子們一些簡單的讀讀寫寫之外,還教他們衛生常識,比如刷牙、洗臉、洗澡等。她還親自帶孩子們到井邊,一個個教他們如何洗澡。貧民窟的婦女們將這些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很快地,她們也仿效特蕾莎的做法,替自己的孩子洗澡了。
特蕾莎修女在貧民窟辦露天學校的事兒很快就傳開了,一個星期後,來聽課的孩子達到了一百多人,後來又增加到了五百多人。[6]
救助垂死者
德蕾莎修女 | |
---|---|
有一天,她發現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破布裹着的腳上爬滿了螞蟻,頭上像是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着血跡的傷口周圍爬滿了蒼蠅和蛆蟲。特蕾莎替老婦人測量呼吸與脈搏,發現老婦人似乎還有一口氣,就趕緊把老婦人送到了附近的醫院。醫院得知是位無家可歸的老人,便不予接收,但特蕾莎修女態度堅決:「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責任不在醫院,但作為醫院想辦法給予治療卻是必須的!」迫於特蕾莎修女的義正辭嚴,醫院才對這個垂死的老婦人予以治療。
光靠特蕾莎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的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特蕾莎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飢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特蕾莎對垂死者的愛。
正是這位貌不驚人的修女,曾經讓無數被世俗社會拋棄的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裡,獲得尊嚴的補償。
後人紀念
在德蕾莎修女去世後,民眾採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來紀念她,多所博物館以她的名字命名,多座教堂以她為主保聖人,她的名字亦被用來給各式各類的建築物和道路命名,其中包括地拉那特蕾莎修女國際機場。
2009年,在她的家鄉馬其頓共和國首都及最大城市斯科普里,德蕾莎修女紀念樓正式對公眾開放。
早在1984年,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政府在科代卡納爾(Kodaikanal)成立了一所名為德蕾莎修女女子大學的公立大學。印度本地治里政府於1999年成立了德蕾莎修女健康學研究生與研究學會。她的傳記作家Navin Chawla在印度各類不同的報刊上發表多篇文章以表達對她的懷念與敬仰。
2010年8月26日,為紀念德蕾莎修女百年誕辰,印度鐵路局將一列新火車命名為「修女特快」。泰米爾納德邦政府於同年12月4日在金奈舉行了由該邦首長戈代加訥爾(Kodaikanal)主持的德蕾莎修女百年誕辰紀念活動
多部電影電視作品以德蕾莎修女為主題:於1969年上映的紀錄片《Something Beautiful of God》及其1972年出版書作;1997年由傑拉丁·卓別林主演的藝術電影獎獲獎影片《德蕾莎修女:因天主的貧者之名》;
2003年拍攝的意大利小型電視連續劇《加爾各答的德蕾莎》(此片於2007年二度上映並獲得金美獎CAMIE Awards)。[7]
視頻
1、特蕾莎修女諾貝爾和平獎領獎演說
2、德蕾莎修女一生是什麼樣子的呢?
3、德蕾莎修女生平故事
參考資料
- 移至 ↑ 德蕾莎修女:活着就是為了愛,搜狐網,2019-09-07
- 移至 ↑ 德蕾莎修女(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感人箴言,凱迪網絡,2012.10.31
- 移至 ↑ 德蕾莎修女無數次流淚為中國窮人祈禱,靳忠東-呼和浩特的博客,2018-04-11
- 移至 ↑ 德蕾莎修女:我們必須在愛中成長! ,搜狐網,2018-09-04
- 移至 ↑ 德蕾莎修女:在愛中成長,不停地去愛,去給予直到成傷,快資訊,2019-04-16
- 移至 ↑ 德蕾莎修女:在愛中成長,不停地去愛,去給予直到成傷,今日頭條,2019-04-15
- 移至 ↑ 偉大的基督教修女德蕾莎,凱迪網絡,200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