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1]颁奖时间为1954年3月25日:地点在两处:美国洛杉矶,雷电华潘太及斯剧院(RKO Pantages Theatre)和美国纽约,NBC世纪剧院(NBC Century Theatre)。主持人:唐纳德·奥康纳弗雷德里克·马奇

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奖杯

关于奥斯卡金像奖

自第一届以来,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奥斯卡金像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规定每年3月左右对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职员进行评奖。评选和颁发奖由学院组织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主持。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始终是美国好莱坞的一个盛大节日。世界好多国家都通过电视台转播大会盛况。

奖项分布

颁发的奖项有23个,其中除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之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等等。此外,还有给那些在 电影界做出巨大成绩的老演员 和老电影工作者的"特别奖"和一定数量的补充奖。 直到1931年,有个新来的学院女秘书看到这尊铜像,惊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奥斯卡,一位记者立即把她的话报道出去。从此,人们便把这个人像称为"奥斯卡"。奥斯卡金像奖也因此得名。

奖杯设计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欧文斯公司铸造。奥斯卡奖这个别称从何而来已无法考证,最普遍的说法是学院图书馆馆员、后任学院执行主管的玛格丽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时曾说这尊金像很像她的奥斯卡叔叔,于是记者和学院的成员们开始以这个名字称呼它。1934年,华特·迪士尼在领奖时引用了这个名字,由此奥斯卡奖这一别称日渐被人们所熟悉。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直到1939年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字。

颁奖会场

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位于好莱坞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启用,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的举行地点,在2002年开始成为奥斯卡的永久颁奖地。

柯达剧院,可容纳3,400名观众,设有全美国一个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宽,75呎深。舞台后的记者室可容纳多达1,500名记者。剧院由柯达公司赞助7500万美元建成,并获此冠名权。

剧院现由洛杉矶市拥有,并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向市政府租用,以举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柯达剧院的入口摆放有柱装饰,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奥斯卡金像奖得奖人的名字,亦预留位置予未来的得奖人。

在其他时间,柯达剧院则供举办演唱会等表演,及其他种类的颁奖礼。

目录

获奖名单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最佳影片 《乱世忠魂》
最佳男主角 威廉·霍尔登《17号囚房》
最佳女主角 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
最佳男配角 弗兰克·西纳特拉《乱世忠魂》
最佳女配角 唐娜·里德《乱世忠魂》
最佳导演 弗雷德·齐纳曼《乱世忠魂》
最佳剧本 《乱世忠魂》
最佳原创剧本 《铁达尼邮轮沉浸记》
最佳原创故事 《罗马假日》
最佳摄影(彩色) 《原野奇侠》
最佳摄影(黑白) 《乱世忠魂》
最佳艺术指导 / 道具布景(彩色) 《圣袍千秋》
最佳艺术指导 / 道具布景(黑白) 《恺撒大帝》
最佳服装(黑白) 《罗马假日》
最佳服装(彩色) 《圣袍千秋》
最佳录音 《乱世忠魂》
最佳电影剪辑 《乱世忠魂》
最佳特技效果 《外星人大战地球 / 地球争霸战》
最佳原创歌曲 "Secret Love"《珍妮的遭遇》
最佳配乐(音乐片类) 《风流贵妇》
最佳配乐(剧情和喜剧片类) 《孤凤奇缘》
最佳短片(二本) 《熊之国》
最佳短片(一本) 《序曲:温莎地方的快乐妻子》
最佳动画短片 《嘟嘟,嘘嘘,砰砰和咚咚》
最佳纪录短片 《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
最佳纪录长片 《沙漠奇观》

提名名单

奖项 提名名单
最佳影片 《恺撒大帝》、《圣袍千秋》、《罗马假日》、《原野奇侠》
最佳男主角 马龙·白兰度《恺撒大帝》、理查德·伯顿《圣袍千秋》、蒙哥马利·克里夫特《乱世忠魂》、伯特·兰卡斯特《乱世忠魂》
最佳女主角 李思莉·卡侬《孤凤奇缘》、艾娃·嘉纳 《红尘》、黛博拉·寇尔《乱世忠魂》、玛吉·麦克纳马拉 《蓝色的月亮》
最佳男配角 埃迪·艾伯特 《罗马假日》、布兰登·王尔德 《原野奇侠》、杰克·帕兰斯《原野奇侠》、罗伯特·斯特劳斯《17号囚房》
最佳女配角 格蕾丝·凯利《红尘》、吉拉汀·佩姬《蛮国战笳声》、马乔里·兰比奥 《情焰心声》、塞尔马·里特 《南街奇遇》
最佳导演 查尔斯·沃尔特斯《孤凤奇缘》、威廉·惠勒《罗马假日》、乔治·史蒂文斯 《原野奇侠》、比利·怀德《17号囚房》
最佳剧本 《沧海无情》、《孤凤奇缘》、《罗马假日》、《原野奇侠》
最佳原创故事 《原子弹轰炸广岛记》、《上尉天堂》、《蛮国战笳声》、《小逃亡者/出走的孩子》
最佳原创剧本 《龙国香车/歌舞群芳》、《沙漠之鼠》、《血泊飞车》、《阵地争夺战》
最佳摄影(彩色) 《四海英雄传》、《十二英里礁石下》、《孤凤奇缘》、《圣袍千秋》
最佳摄影(黑白) 《人生曲》、《恺撒大帝》、《马丁·路德》、《罗马假日》
最佳艺术指导 / 道具布景(黑白) 《马丁·路德》、《总统夫人》、《罗马假日》、《铁达尼邮轮沉浸记》
最佳艺术指导/ 道具布景(彩色) 《圆桌武士》、《孤凤奇缘》、《爱情三部曲》、《深宫怨/少女贝斯》
最佳服装设计(黑白) 《红伶泪》、《梦中之妻》、《乱世忠魂》、《总统夫人》
最佳服装设计(彩色) 《龙国香车/歌舞群芳》、《风流贵妇》、《愿嫁金龟婿/如何嫁给百万富翁》、《深宫怨/少女贝斯》
最佳录音 《珍妮的遭遇》、《圆桌武士》、《密西西比赌徒》、《外星人大战地球/地球争霸战》
最佳电影剪辑 《轮滑》、《蓝色的月亮》、《罗马假日》、《外星人大战地球 / 地球争霸战》
最佳原创歌曲 "The Moon Is Blue"《蓝色的月亮》、"My Flaming Heart"《小镇姑娘》、"Sadie Thompsons Song (Blue Pacific Blues)"《军中红粉》、"Thats Amore"《球童》
最佳配乐(音乐类) 《龙国香车/歌舞群芳》、《珍妮的遭遇》、《T博士的5000个手指》、《刁蛮公主》
最佳配乐(剧情类) 《原子弹轰炸广岛记》、《乱世忠魂》、《恺撒大帝》、《这是环幕电影》
最佳真人短片(二本) 《本和我》、《重返Glennascaul》、《维苏威火山特快列车》、《冬天里的天堂》
最佳真人短片(一本) 《基督与原始人》、《鲱鱼亨特》、《快乐生活》、《水的奇观》
最佳动画短片 《克里斯托弗·克拉姆皮特》、《从A到Z-Z-Z-Z》、《森林大熊》、《泄密的心》
最佳纪录短片 《生活的城市》、《松鸦鸟的生存》、《他们布置好一块石头》、《语言文字》
最佳纪录长片 《征服珠穆朗玛峰》、《女皇加冕记》

最佳影片

《乱世忠魂》[2]是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制作的一部爱情战争片。由弗雷德·金尼曼执导,伯特·兰卡斯特、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和黛博拉·蔻儿联合主演。

该片讲述了一名美国拳击手在美军夏威夷军营服役期间发生在军队内部种种丑闻和黑暗现象的故事。

该片于1953年9月30日在美国上映 。


剧情简介

1941年的夏天,帕维特刚刚被调到美军夏威夷军营,连长霍默思(伯特·兰卡斯特饰)看到帕维特(伯特·兰卡斯特饰)体格壮硕,便邀请他加入军中的拳击队。没想到,帕维特拒绝了霍默思的邀请,这令霍默思感到愤怒又难堪。 帕维特也曾是拳击界的一把好手,但一次意外中他打伤了对手的眼睛致其失明,悔恨交加的他发誓永远不再站上擂台。霍默思的妻子凯伦(黛博拉·蔻儿饰)美丽又温柔,在士官长瓦尔登的诱惑之下,两人产生了背德的感情。一次意外中,士官强森的恶意挑衅导致了士兵马乔(弗兰克·辛纳特拉饰)的死亡,面对这一悲剧,帕维特决定不再忍耐,愤怒至极的他向强森挥起了拳头 。


角色介绍

霍默思(伯特·兰卡斯特主演)

美军夏威夷军营的一位连长,为人崇尚暴力,在军队中招募一群体格壮硕的人组建拳击队供其观看取乐,1941年夏天一个新入伍的年轻人帕维特拒绝加入拳击队让其非常不满,便想方设法打击报复他。

帕维特(蒙哥马利·克利夫特主演)

一个体格壮硕的年轻人,曾经是一位拳击手,在一次拳击比赛中误将对手眼镜打瞎,在深感内疚后退出擂台参军入伍,在1941年夏天被调到美军夏威夷军营,对于长官邀请自己加入拳击队表现的尤为反感,因而得罪上司,在日后军营中矛盾逐步加深。

凯伦(黛博拉·蔻儿主演)

一个美丽又温柔的女人,帕维特的妻子,在帕维特调往夏威夷军营后去探望过程中被士官长瓦尔登引诱,两人产生了背德的感情。

列兵安吉洛马乔(弗兰克·辛纳特拉主演)

一个年轻的军人,在夏威夷驻军部队时时常与人斗殴,于是被霍默思招入军营拳击队,一次在受人挑唆和帕维特发生争执中被帕维特不幸打死。

荣誉记录

时间 电影节/颁奖礼 奖项 获奖者 获奖/提名
1954年
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巴迪·艾德勒 获奖
最佳男配角 弗兰克·辛纳特拉 获奖
最佳女配角 唐娜·里德 获奖
最佳导演 弗雷德·金尼曼 获奖
最佳剧本 Daniel Taradash 获奖
最佳摄影(黑白) Burnett Guffey 获奖
最佳音响效果 John P. Livadary 获奖
最佳电影剪辑 William A. Lyon 获奖
最佳男主角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提名
最佳男主角 伯特·兰卡斯特 提名
最佳女主角 黛博拉·蔻儿 提名
最佳服装设计(黑白) Jean Louis 提名
最佳配乐(剧情、喜剧类) Morris Stoloff ,George Duning 提名
1954年
第7届戛纳电影节 终生成就奖 弗雷德·金尼曼 获奖
电影节大奖 弗雷德·金尼曼 提名
1980年 第32届艾美奖 其他和技术类奖项 Gerald Perry Finnerman 提名
1954年
第11届美国金球奖 电影类-最佳导演 弗雷德·金尼曼 获奖
电影类-最佳男配角 弗兰克·辛纳特拉 获奖
1954年 第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电影奖-最佳影片 《乱世忠魂》 提名
1954年 美国导演工会奖 最佳电影导演 弗雷德·金尼曼 获奖
1954年 美国编剧工会奖 最佳美国剧情片编剧 Daniel Taradash 获奖

影片评价

影片以珍珠港事件为背景,一部以军队为主角的影片,但最吸引观众的却是主人公在广场上吹奏小喇叭的一幕,哀伤的乐声穿透了军营的每个角落,仿佛诉说着饱受战乱迫害的人们的心声 。(新浪网评)

影片以苍凉沉痛的笔触揭露了美军内部的种种丑闻与黑暗现象,例如派系斗争,军官刚复跋扈,虐待士兵,虽有个别人不愿同流合污,但仍被庞大的军事机器所吞噬 。(人民网评)

影片中令观众难忘的一段是沃登上士与卡伦的海滩偷情。虽是黑白画面,却不掩火辣激情,成为黑白片时代观众心中经典的场面 。(搜狐网评)

最佳男演员

威廉·霍尔登[3](William Holden,1918年4月17日-1981年11月16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O'Fallon,演员、商人。三岁的时候,他的家搬到了加州的帕萨迪纳,他的父亲是一名工厂药剂师,母亲是一名老师。1973年,还在帕萨迪纳专科学校攻读化学专业的威廉就已经和派拉蒙公司签下了一份电影合同50年代是威廉·霍尔登演艺事业的鼎盛时期,出演了《野餐》(Picnic)等影片。此后他渐渐淡出影坛,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打理他和别人合开的Mount Kenya Safari俱乐部生意上,经常往返于非洲和瑞士之间。

1981年11月16日,死于美国加州圣莫尼卡。

演艺经历

他初次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是《Golden Boy》,他扮演的是一个挣扎在小

提琴和拳击运动之间的年轻人,从那时起,霍尔登就一直扮演"邻家男孩"类型的角色。

二战结束后威廉从军队退役重返影坛,1950年他获得出演两个重要的角色的机会,一个是《日落大道》(Sunset Blvd)中的小白脸,另一个是《绛帐海堂春》(Born Yesterday) 中的家庭教师。两年后他在影片《战地军魂》(Stalag 17)中塑造的愤世嫉俗中士一角,为他赢得了奥斯卡奖。[1]

荷顿是在芭芭拉史坦威的提拔下,以《黄金小子》一片打响知名度,从此他可称得上是一帆风顺,至他病逝前,演出一直未曾中断过。而他尤其擅长爱情文艺片,但使他获得影帝的却是比利·怀尔德执导的战争片《战地军魂》。


场外生活

霍尔登与女演员布伦达·马歇尔(Brenda Marshall) 于1951年结婚,并在1971年经过长期分居后离婚。他们育有两个儿子Peter Westfield和Scott Porter。

1952年他在他朋友-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婚礼上担任男傧相。

在《龙凤配》拍摄期间,奥黛丽·赫本与威廉·霍尔登相恋,但赫本在得知霍尔登无法生育后立即分手。

1980年末,霍顿在德国汉诺威市之行后,被查出患有肺癌。1981年11月的一个晚上,他独自醉倒在自己位于加利福尼亚圣莫尼卡的家中,跌倒在一块小地毯上,他的头部磕在床头柜上导致严重的割伤,流血过多致死。有关证据表明,威廉霍顿至少在跌倒后的半个小时内仍旧清醒,不过他并没有意识到伤势的严重,之后也没有急求救治,有说法是他酩酊大醉时失去了知觉,没有能力求救。他的遗体在1981年11月16日被发现,不过法医证据表明,其人可能早在四天之前就已去世。

按照他生前的意愿,他的遗体被火化,骨灰投进了太平洋。他曾声明死后不希望举行丧葬仪式或是追悼会。

人物评价

因酗酒,心脏病发而亡的霍尔登,是影城不可多得的英俊男星,他潇酒而不拘小节的风采,使得他深受影迷的喜爱。

最佳女演员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电影、舞台剧女演员。

1948年,赫本在一部时长仅39分钟的荷兰风光纪录片《荷兰七课》中出镜,开始电影生涯。1953年,她在影片《罗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同年,她因在舞台剧《美人鱼》中的表演,获得托尼奖的最佳女主角。1961年,她主演了电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奥黛丽客串出演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

晚年时,奥黛丽·赫本投身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人物,为第三世界妇女与孩童争取权益。1992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 。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患癌,病逝于瑞士,享年63岁。

赫本一生中共获得五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3名。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

早年经历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贵族后裔家庭,母亲为荷兰女男爵,父亲是银行家,也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

她自幼勤习芭蕾舞,1951年,她在百老汇公演《金粉世家》,为威廉·惠勒赏识,启用她担任《罗马假日》女主角,为赫本带来了好运及一座奥斯卡金像奖。《罗马假日》虽然是黑白片,但已是当年电影收入的第一名。自葛丽泰·嘉宝以来,令人等候多时的明星,终于在好莱坞诞生了。

1939年,奥黛丽·赫本进入荷兰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

在她的双亲离婚后,她跟随母亲去了伦敦,并在一所私立女子学校上学。她的母亲随后回到荷兰,她在假期也和她的母亲一起到了荷兰的Arnhem。当纳粹进入Arnhem后,赫本经常会营养不良,心情郁闷。解放后,Hepburn进入伦敦的一所芭蕾舞学校学习,并获得了奖学金。

二战中后期,赫本通过芭蕾舞的表演为荷兰游击队秘密的募捐。同时由于年龄较小,她利用孩童的身份多次为荷兰地下党传递情报。

1948年,奥黛丽·赫本进入英国伦敦的玛莉·蓝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学校学习,由于年龄和身高以及早年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发育的原因,她被告知,她无法成为一流的芭蕾舞者。 之后,她做了一些模特工作,拍摄了一些广告,也参加了一些舞台剧的演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罗马假日》剧组的演员试镜,从这以后奥黛丽·赫本走上了演艺道路。

演艺经历

1948年,奥黛丽·赫本出演电影《荷兰七课》,在剧中奥黛丽·赫本扮演一位空姐,用英语和荷兰语向观众讲解,这是她的银幕处女作。

1948年,出演歌舞剧《高跟纽扣鞋》(High button shoes ),这是她第一次以舞者身份出演歌舞剧。1949年,出演歌舞剧《塔塔酱》,在剧中饰演了瑜伽学生、女店员、古典芭蕾舞者等。1950年,出演歌舞剧《开胃酱》(Sauce Piquante),奥黛丽在剧中有了独舞的戏份。

1951年,出演电影《野燕麦》,在片中扮演一位打扮时髦夸张的电话接线生;出演电影《天堂里的笑声》,奥黛丽在片中饰演一位甜美性感的卖烟女孩;出演电影《械劫装甲车》,在片中饰演“奇姬塔”(Chiquita),与男演员亚力克·吉尼斯表演对手戏;出演电影《少妇轶事》(Young Wives' Tale ),在剧中,奥黛丽饰演一位美丽的单身打字员;出演电影《蒙特卡洛宝贝》(Monte Carlo Baby ),由于赫本通晓法语,故在《蒙特卡洛宝贝》的英语和法语版里出演同一角色;出演电影《双姝艳》,饰演“诺拉·布伦塔诺”(Nora Brentano),候选期间,导演宣布奥黛丽是这个角色的第一候选人;出演戏剧《金粉世界》,在剧中奥黛丽扮演主角“琪琪”—这也是她的第一个戏剧女主角,这部戏剧在美国百老汇连演了219场,直到1952年中旬才暂时闭幕。她也因在剧中的表演获得了戏剧世界最佳女主角奖。

1952年,出演电影《罗马假日》,饰演“安娜公主”,这是奥黛丽在电影中首次出演女主角,并与格里高利·派克表演对手戏。凭借这部电影,赫本收获了人生第一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并获奖。

1953年,出演电影《龙凤配》奥黛丽在片中饰演女主角“萨布里娜”。

1954年,出演戏剧《美人鱼》(Ondine ),在剧中奥黛丽饰演美人鱼“翁蒂娜”,这是奥黛丽与丈夫梅尔·费勒第一次合作演出戏剧。这部剧让奥黛丽获得了托尼奖最佳女主角。

1955年,出演史诗电影《战争与和平》,在剧中奥黛丽扮演众人皆知的女主角“娜塔莎”。这是奥黛丽与丈夫梅尔·费勒第一次合作出演电影。

1956年,出演歌舞剧《甜姐儿》,奥黛丽饰演女主角乔·斯托克顿,在剧中她与弗雷德·阿斯泰尔共舞,这也是奥黛丽参演此片的重要原因。这部电影也称得上是奥黛丽·赫本50年代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同时,这部电影被影评人称为“派拉蒙歌舞片时代最后的辉煌”。同年,出演电影《黄昏之恋》,奥黛丽在剧中扮演怀春少女艾莲·查维斯,男主角是比她大28岁的加里·库珀,加里在剧中饰演赫本的情人。

1957年,出演电视剧《魂断梅耶林》奥黛丽与丈夫梅尔·费勒共同出演男女主角,这是他们合作的唯一一部电视剧。

1958年,出演电影《修女传》,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奥黛丽在剧中饰演卢卡修女。同年,出演电影《绿厦》,在剧中饰演了丛林精灵莉玛,这部电影是其丈夫亲自操刀担任导演为奥黛丽量身打造的第一部电影。

1959年,出演电影《恩怨晴天》(The Unforgiven),在剧中扮演了一位被白人收养的印第安女孩,这是奥黛丽唯一一部西部片。

1960年,出演电影《蒂凡尼的早餐》,在片中她饰演了一位流连于上层社会、渴望钓到金龟婿的应召女郎霍莉·格莱特利,这部电影也确立了奥黛丽在时尚界拥有无法被替代的位置。

1961年,出演电影《双姝怨》,剧中奥黛丽与女演员雪莉·麦克雷恩出演对手戏。

1962年,出演电影《谜中谜》,本片中与赫本表演对手戏的是加里·格兰特,并且这也是奥黛丽第一次尝试出演悬疑片。同年,出演电影《巴黎假期》奥黛丽在剧中与威廉·霍尔登合演,并且表演双重角色Gabrielle Simpson。

1963年,出演歌舞剧《窈窕淑女》,饰演女主角底层卖花女伊莱莎·杜尔利特

1965年,出演电影《偷龙转凤》,剧中奥黛丽彼德·奥图饰演对手戏。

1966年,出演电影《丽人行》,在本片中奥黛丽与小她6岁的阿尔伯特·芬尼配戏,饰演一对婚姻濒临破裂边缘的夫妻。

1967年,出演电影《盲女惊魂记》奥黛丽在片中饰演一位盲女,这是她在事业上的又一次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导演泰伦斯·杨,正是二战时将奥黛丽从纳粹魔爪中解放出来的那位炮兵军官。本片也是赫本最后一次与丈夫梅尔·费勒进行合作。

1975年,出演电影《罗宾汉与玛丽安》奥黛丽在片中饰演修女玛丽安,并且与肖恩·康纳利表演对手戏。这部作品是奥黛丽在息影8年后的复出作品。

1978年,出演电影《血统》奥黛丽在阔别十一年后再次与导演泰伦斯·杨合作。

1980年,出演电影《哄堂大笑》,在剧中饰演角色Angela Niotes

1986年,友情出演电视电影《窃贼之爱》

1988年,出演电影《直到永远》,奥黛丽在片中客串了一位雍容高贵、令人怀念的白衣天使。这部电影是奥黛丽的息影之作。

1993年,出演纪录片《世界花园》,奥黛丽在片中扮演解说员的角色,讲解各种各样的花。这也是奥黛丽生前的最后一部影视作品。

个人生活

家庭

赫本的父亲名为约瑟夫·维克特·安瑟尼·赫本·鲁斯顿,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总经理,母亲名为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男爵夫人、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后裔。

赫本母亲的第一次婚姻嫁给了荷兰贵族,生下了两个儿子。第二次婚姻对象即赫本生父,生下了赫本。母亲从小有着演电影唱歌剧的梦想,父亲因工作原因往来三地(英国、布鲁塞尔、荷兰),致使一家人鲜有团聚。

赫本之父倾向纳粹甚至信仰法西斯主义,似乎是两人婚姻关系的致命一击。在女儿六岁时(1935.5),父亲抛下了妻子离家出走,母亲一夜白头。随后欧战爆发(1939.9),赫本跟随母亲来到荷兰。由于奥黛丽这名字并不常见,为保护女儿,母亲将其临时改写为Edda以求平安度世。

战乱饥荒,家庭的贫困并没有阻挡母亲对女儿的爱与支持,战争结束,母亲把赫本送到了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加斯开尔处学习。多年来借口不见女儿的父亲在其从艺后曾给她写过不少信,但都被母亲秘密拦截。母亲想让赫本忘记父亲,并告诉她,她的父亲从未改变“当初的信仰”。成名后的赫本曾专程去看望孤身一人的父亲,但不欢而散,父亲表示不愿再次相见。肖恩(赫本长子)曾表示外祖父患有情感交流障碍,终其一生,赫本都对父亲的失踪感到遗憾,称之为“生命中最大的创伤”。最后十年母亲与赫本同住在和平之邸,受到悉心照料,于1984年8月26日逝世。

后代

赫本的长子名为西恩·赫本·费勒,为赫本与梅尔所生,出生于1960年7月17日,从事电影行业,涉足后期、制片、推广等。建管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著有赫本传记《天使在人间》。西恩与第二任妻子乔凡娜及两个儿子住在美国加州的圣莫尼卡和意大利的托斯卡纳。

次子卢卡·多蒂,为赫本与多蒂所生,出生于1970年2月8日,与哥哥共同管理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

宠物

赫本与她的梅花小鹿Pippin ) 1959年,赫本出演梅尔执导的《绿厦》时收养了一只梅花鹿,取名依比依比被收养时还没有断奶,赫本亲自为其喂奶。依比长大后和赫本形影不离,同居一室,还在赫本印制的私家圣诞贺卡上,并常跟随赫本走街入市。

1956年梅尔送给了赫本一条约克夏犬,赫本为它取名“出名”。“出名”跟随赫本出入聚会片场,受尽宠爱,曾多次在摄影师为赫本拍摄的照片中,并出境《甜姐儿》安娜卡列琳娜在火车站的镜头。 “出名”于1960年因卡车车祸死于《恩怨情天》好莱坞片场,这让赫本备受打击。

第二条约克夏犬“山姆”,外形酷似“出名”,为其“出名”死后梅尔所送。

五只杰克罗素梗犬Missy、Tuppy、Penny、Piceri、Jackie为赫本晚年所养,送给罗伯特当作是他50岁的生日礼物。它们甚至睡在赫本的床上。

感情经历

赫本的第一次恋爱发生在21岁,对象是29岁的詹姆斯·汉森。1952年《吉吉》首演四场后,赫本和汉森宣布将在巡演结束后结婚。期间《罗马假日》上映大获成功。演艺事业的腾飞致使两人聚少离多,加之母亲的坚持反对,在《吉吉》芝加哥首演式上,赫本宣布与未婚夫汉森解除婚约。

奥黛丽·赫本的第一任丈夫是演员兼剧作家梅尔·费勒。1953年8月20日,《罗马假日》首映式结束后的晚会上,格利高里·派克将自己的朋友梅尔·费勒介绍给了赫本,两人一见钟情。面对爱情,赫本带着小孩子般的狂热,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这段美好的相遇却并没有延续多久,丈夫事业上和赫本的差异,让丈夫丧失了自尊,他不能接受这样的差距,为了能够挽回丈夫,赫本毅然决然的息影,那个时候,奥黛丽·赫本的事业正如日中天,然而,破碎的感情却无论如何无法挽回。

1954年9月24日,赫本与费勒在瑞士卢采恩湖畔的一个小教堂举行了婚礼。赫本是费勒的第三任妻子。因身体太弱赫本曾两次流产。婚后第五年诞下一子取名肖恩。1968年秋,两人相聚于瑞士,赫本又一次经历了流产。随后的圣诞节前夕,赫本与梅尔办理完离婚手续。

在结束和第一人丈夫的婚姻后,在前往希腊散心的游轮上赫本遇见时年30岁的安德烈·多蒂,并与他相恋。赫本在路途中和第二任丈夫邂逅,安德烈·多蒂是一名心理医生,第一任的婚姻让她痛苦,而这个男人的到来,无疑为她带来新的希望,赫本吸取第一次婚姻失败的教训,决定安心相夫教子,1969年1月18日,两人在瑞士闪婚,一年后诞下次子卢卡。为维系家庭赫本息影专心扮演妻母角色,但多蒂常年流连花丛热衷夜场然而,得来的确实丈夫的背叛,他混迹夜总会和脱衣舞厅,成为了报纸头条。但在婚姻走到第十个年头,赫本对婚姻失去了信心,结束了第二段婚姻。。1982年,赫本与安德烈的第二段婚姻关系宣告结束。

赫本的第三个男人,罗伯特·沃特斯,可以说是她的灵魂伴侣,两个人都曾在爱情里收到过伤害,赫本曾对朋友这样形容沃特斯:“我已经找到精神上的双胞胎,愿意与此人共度一生。”1980年冬,赫本与罗伯特·沃尔德斯相识于朋友的书房。对婚姻感到失望的赫本与刚经历丧妻之痛的罗伯特互相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在与多蒂离婚后赫本和罗伯特走到了一起。赫本拉着罗伯特的手,一起走遍了非洲等贫困地区,但是却没有想过用婚姻来约束对方。也正是他陪伴着赫本走过最后的人生旅程。

1980年底,罗伯特搬进和平之邸与赫本同住。此后的十余年两人相濡以沫,虽未结婚,赫本称罗伯特为灵魂伴侣。

奥黛丽·赫本有三任丈夫,却只有他是终其一生的挚友

赫本的第四个男人,是她的挚友,贝尔·德·纪梵希,两个人相识很早,但是并没有产生爱情的火花,但是贝尔·德·纪梵希却是总宠爱赫本的男人,贝尔·德·纪梵希曾说,赫本是唯一一个能够将他的作品的灵魂传递出来的人,1957年纪梵希为赫本调制的“禁忌”香水,调制出三年来仅为赫本一人使用,足以见证两个人的关系是多么的好,两个人是工作上的最好搭档,感情中是一生的挚友,他们互相欣赏,互相陪伴42年,这份感情真的是太过珍贵,令人羡慕。

1953年是纪梵希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结识了一生的挚友奥黛丽·赫本。两人因电影《龙凤配》的戏服结缘。赫本挑中一套羊毛套装,也正是由于这一试穿,让纪梵希眼前一亮。自此,她成为他一辈子的缪斯,他一辈子为她保驾护航。

在这一段超越爱情的友谊之中,有三件不得不提的事情。

1、赫本无偿为纪梵希禁忌香水代言

1957年,纪梵希赫本调制了“禁忌”香水,调制出的前三年仅为赫本一人使用。后来赫本建议将它投放市场并为其免费代言,这才有了纪梵希的第一款香水.在当时,赫本为香水代言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时尚界,因为从来没有电影明星无偿代言香水。

2、纪梵希为赫本设计服饰

纪梵希为赫本量身定做了多部电影角色中的服饰,其中赫本在经典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所穿的小黑裙是纪梵希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赫本穿着这条裙子站在橱窗前的画面已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瞬间。“赫本”式的晚礼服也成为了纪梵希服饰的象征。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身穿的纪梵希小黑裙,现今在伦敦拍卖时价值467200英镑,创下了电影服装的最高纪录。

3、两人之间超越爱情的友谊

他们的才能在彼此的衬托下愈加完美!此后,奥黛丽赫本经常穿着纪梵希设计的衣服出现在各大电影里面。奥黛丽·赫本也尽自己所能地为纪梵希免费代言,她这个代言人所用的香水,也是自己花钱购买。她身边的人对此颇有意见,她还反过来劝说:纪梵希也是付钱看我的电影,不想让私人友谊被金钱所污浊。赫本病危临终前是纪梵希私人飞机把赫本从美国医院送回瑞士的家中。赫本逝去,纪梵希和赫本的三任丈夫一起为赫本抬棺送行。

他们的友情从他们彼此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便开始蔓延到各自的心中。熟睡中离世的时尚大师,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着他与赫本之间优雅又深刻的友谊。

社会活动

奥黛丽·赫本晚年慈善

1988年至1993年间,奥黛丽·赫本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帮助拉丁美洲非洲的孩子们,亲赴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孩子们呐喊、呼吁和募捐。为表彰她为全世界不幸儿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将1988年奥斯卡人道奖颁授予她。她的爱心与人格犹如她的电影一样灿烂人间。

199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蕾莎修女获悉奥黛丽赫本病危的消息时,命令所有的修女彻夜为奥黛丽·赫本祷告祈使她能够奇迹般地康复,祷告传遍世界各地。

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以表彰赫本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她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奥黛丽赫本的死因

据路透社的消息说,奥黛丽的“死期”是她本人“一手策划”的。从她1992年11月25日作结肠癌手术到辞世只有57天,而大夫说她可以活13至14个月。她倏忽而逝,难免引起外界猜测。她生前一再要求过“安乐死”,她曾经说过:“万分痛苦地活着、不如早点结束生命,多活一天,少活一天,对我来说已没有什么意义了,何必遭这份罪1奥黛丽面对死神,曾说出无限悲壮的话语:“一个人总是要死的,但我最依依不舍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第三世界那些被战争、干旱和饥饿困扰的儿童。”

奥黛丽在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期间,曾先后到过哀鸿遍野、饿殍满地的索马里、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国。由于她把全部身心交给了全世界的不幸儿童,她获得了“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以表彰她为慈善事业作出的贡献。

人物评价

奥黛丽·赫本影响并改变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审美与时尚潮流 :有“时装圣经”之称的时装杂志《VOGUE》曾以29%的得票率,将她评为“世界时尚名人”第一名。其发言人称,人人都认为奥黛丽·赫本高贵而优雅,她的美丽永恒不变;提及时尚,人人都会立刻想起她。[4]

她被认为是自然与美的化身;她的性情温和,微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因此,时尚杂志《ELLE》也将赫本评选为“有史以来最美丽女人”第一名。

除了美貌,赫本为人的低调友善,对待工作的敬业勤恳同样让人难忘。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项的比利·怀尔德曾言,赫本身上呈现的是一些消逝已久的品质,如高贵、优雅与礼仪等。“连上帝都愿意亲吻她的脸颊,她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这位大导演如是说道。

她带给世界的爱与感动并不仅限于自身的品行。晚年,赫本受邀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慈善大使,为第三世界的妇女与儿童争取权益。因此,她以非美国公民的身份,获得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联合国也在总部为她树立起一座塑像,并命名为“奥黛丽精神”,她是获此殊荣的人。听闻她死讯之时,伊丽莎白·泰勒伤感地说,天使回到了天国。由是,她被誉为“天使在人间”。

奥黛丽赫本,被世界温柔以待的女人,纪梵希永远的缪斯女神

大家都知道纪梵希品牌创始人曾与赫本是最好的朋友,1953年纪梵希与赫本第一次相见,当时24岁的赫本请纪梵希帮自己设计一套晚礼服,纪梵希第一次见到赫本,就被她灵动的双眼和甜美的笑容所吸引,纪梵希一个朋友的身份默默陪在赫本的身边,不求任何的回报,甚至一生未娶,赫本是他一生的白月光。

电影精彩片段

奥黛丽·赫本,天使般美丽,镜头中优雅有气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1. 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简介
  2. 《乱世忠魂》影片简介
  3. 威廉·霍尔登个人简历
  4. 帕米拉·克拉克·基尔 .赫本风格: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