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童冠賢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中華民國第2任第1屆立法院院長

任期 1948年12月24日-1949年10月7日
前任 孫科
繼任 劉健群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 1894年5月16日(光緒二十年四月十二日) 大清直隸省宣化縣
逝世 1981年8月7日(1981歲-08-07)(87歲) 加拿大
籍貫 中華民國河北省宣化縣(後改隸察哈爾省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經歷

童冠賢(生1894年5月16日-1981年8月7日歿),清直隸省張垣特區(今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化稍營鄉堵泉村人,名啟顏,字冠賢,清末遷居到宣化城(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

目錄

簡介

童冠賢(1894-1981),河北省陽原縣化稍營鄉堵泉村人。清末遷居到宣化城(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早年畢業於宣化府中學(宣化一中),後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後又公費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以後又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及德國國立大學研究所研究政治與經濟學。留學期間,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組織,1925年回國後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後隨國民黨元老顧孟余赴廣州參加國民北伐革命,遂受命返京任中國國民黨政治委員會華北分會委員。

從政經歷

早年畢業於宣化府中學(今日宣化一中),後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後又公費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以後又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及德國國立大學研究所研究政治與經濟學。就讀南開大學期間,組成抗日組織「新中國學會」,出版刊物抵制和反抗。五四運動期間,童冠賢在國外組織留學同學,聲援北京學生的反帝反封建運動。

童冠賢日本留學期間與周恩來共住同一宿舍。在日期間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組織。1925年回國後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後隨國民黨元老顧孟餘廣州參加國民北伐革命,遂受命返京任中國國民黨政治委員會華北分會委員。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開啟參加救災工作,勝利後,曾任國民政府善後救濟總署冀熱平津分署署長同時他保持在抗戰時期與美國建立的關係,與聯合國救濟總署駐京代表藍赫魯密切合作,爭取衣服、毛毯、奶粉、肉類罐頭及藥品等物資,救濟災民。還致力於善後建設工作,如建設、修建清華南開燕京各大學的教室、校舍,資助保定農學院醫學院天津工業專科學校的恢復建設,並擴大北平天津兩市的救濟工作,永定河上游官廳水庫的籌建工程等。

定居海外

離開大陸後童冠賢先到澳門暫住。1950年轉往香港,任教香港崇基學院。1965年,他從教職退休。1973年5月,章士釗香港籌備重啟國共和談,不料7月1日病逝於香港童冠賢參加了他的公祭儀式。而後,童冠賢到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居住,最後又定居於加拿大。於1981年8月7日逝世,享年87歲。

與周恩來往來

周恩來於1917年9月到達日本東京,開始在東瀛的留學生活的。他先落腳神田區一家旅館,後在神保町租居比較便宜的「貸間」,每天去離其住處較近的東亞高等預備學校學習日文,準備投考官費留學的東京高等師範學校。

南開同學的關係,他在東京住下以後,很快就與童冠賢高仁山劉東美陳鐵卿等同校學友建立了比較密切的聯繫,參加了童冠賢等人在東京組織的南開同學會的活動。周恩來加入南開同學會後,被童冠賢等人推選為評議員。

旅日日記,記載不少與童冠賢密切交往的情況。

5月上旬,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為了反對北洋軍閥政府與日本政府互換針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發起組織抗議示威和罷學回國活動,引起了正在刻苦準備功課的周恩來密切關注。他異常關心中國留日學生的抗議活動,幾次找童冠賢等人交換看法。在這一期間他與童冠賢等人接觸相當頻繁,交換了不少意見。也就在這個時候,童冠賢動員他加入新中學會;到達日本後已經花費一些時間細細閱讀了《新青年》等進步雜誌的周恩來欣然同意,決定和新中學會的會友們一起矢志「刷新中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