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禽龙(学名:Iguanodon,意为“鬣蜥牙齿”),属于蜥形纲鸟臀目鸟脚亚目的禽龙类,为大型植食性动物,身长约10米、高3到4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动物,或是协助进食。

禽龙是继斑龙之后,世界上第二种正式命名的恐龙[1]。斑龙、禽龙、以及林龙是最初用来定义恐龙总目的三个属。古生物学界对于禽龙的了解,因为新发现的化石而随着时间不断改变。禽龙的大量标本,包括从两个著名尸骨层发现的接近完整骨骸,使得研究人员可提出许多禽龙生活方面的假设,包括进食、移动方式、以及社会行为。禽龙的重建图也随着标本的新发现而改变[2]

目录

名称由来

长久以来,禽龙的发现过程被视为传奇故事。在1822年,吉迪恩·曼特尔(Gideon Mantell)与妻子玛丽·安(Mary Ann)在英格兰萨塞克斯郡的卡克费耳德村拜访一个病人时,玛丽·安在蒂尔盖特森林的地层中发现了禽龙的牙齿[3]

在确认过这些牙齿与鬣蜥牙齿的相似处后,曼特尔将它们命名为禽龙(Iguanodon);在希腊文里,iguana意为“鬣蜥”,odontos意为“牙齿”。曼特尔基于异速成长理论,而估计这动物的身长接近18米,超过当时估计的斑龙身长(12米)。

形态特征

禽龙是种体型庞大的植食性恐龙,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进。最著名的种是贝尼萨尔禽龙(I. bernissartensis),平均重达3.08公吨,成年个体的身长约10米,有些标本可能长达13米。其他种的体型并没有那么大;外形类似、较粗壮的道氏禽龙身长8米,而同时代的菲顿禽龙体格则较为轻型,身长为6米,这两个种已被建立为新属。禽龙有高大但狭窄的头颅骨,状嘴缺乏牙齿、可能覆盖者角质,牙齿类似鬣蜥的牙齿,但更大、排列更紧密[4]

禽龙的手臂长而粗壮,前肢大约是后肢的75%长度,而手掌相当不易弯曲,所以中间三个手指可以承受重量。拇指是圆锥尖状,与中间三根主要的手指垂直。在早期重建图里,尖状拇指被放置在禽龙的鼻子上;稍晚的化石则透露出拇指尖爪的正确位置。但拇指尖爪的真实作用仍处于争论中,它们可能用于防御、或者协助进食。小指修长、灵活,可能用来操作物体。后肢强壮,但并非适合奔跑,每个脚掌有三个脚趾。脊柱尾巴由骨化肌腱支撑、坚挺(这些棒状骨头经常在模型或绘画中省略)。禽龙与较晚期的近亲鸭嘴龙类,在身体结构上相异不大。

文化影响

自从在1825年被命名以来,禽龙已成为大众文化的常见主题之一。在1852年,伦敦的水晶宫竖立了两个禽龙雕像。在当时,它们的拇指尖爪被误认为鼻角,而且被误认为类似大象四足动物,但这两座雕像是最早的完全比例恐龙模型。

禽龙已出现在数个电影中;例如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恐龙》(Dinosaur),主角为一只名为“Aladar”的禽龙,以及它的三个禽龙同伴。禽龙也是哥斯拉的三个形象来源之一,其他两个分别为暴龙与剑龙[5]。禽龙也出现在动画《历险小恐龙》(The Land Before Time)与其系列作品。

除了电影以外,禽龙也出现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与恐龙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探索频道的电视节目《恐龙星球》(Dinosaur Planet)、以及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的小说《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在罗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的小说《Raptor Red》中,一只犹他盗龙猎食一只禽龙。另外,一个小行星带的小行星,1989 CB3,则是以禽龙为名。

视频

禽龙 相关视频

一分钟了解禽龙
侏罗纪恐龙,冰脊龙vs大型素食恐龙——禽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