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溝
福壽溝是中國江西省贛州市老城的一座大型地下水利工程,始建於北宋時期,由時任虔州知軍劉彝主持修建。福壽溝既是贛州城區的防洪排澇工程,也是城區污水處理的綜合治理工程,屬於「雨污合流制」管網系統。在降雨量較大的時節,贛州城得益於福壽溝的排澇作用,沒有發生其他城市嚴重內澇的現象,福壽溝經過之地均無積水點。1998年中國水災中,福壽溝保護了贛州城區免遭洪水侵襲。
目錄
建築
福壽溝分為兩個部分,福溝主要排城市東南部之水,集水面積約1.7平方公里,主溝長約11.6公里;壽溝主要排城市西北部之水,集水面積約1平方公里,主溝長約1公里。整個系統共有12個出水口,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排水幹道網,排水溝呈磚拱結構,溝頂分布銅錢狀的排水孔。至今,總長約12.6千米的福壽溝仍是贛州舊城區的主要排水幹道,承載着贛州近10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污功能[1]。
隨着現代城市開發,導致福壽溝受損嚴重,排水渠道損毀、蓄水塘減少,福壽溝難以系統地發揮儲水、排水的作用。現存完好的福壽溝約2公里,位於贛州老城的均井巷、米汁巷、姚衙前、方杆巷、攀高鋪等地。網絡傳播中,常誤把贛州瓮城內兩層藏兵洞的照片當做福壽溝。
歷史
公元885年,南康盧光稠起兵攻占虔州,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建工程,同時破壞了原始地貌阻礙城區地表水進入貢江和章江,導致城區排水不暢。公元1068年,劉彝任虔州知軍,主持規劃建設了贛州城區的街道,依據街道布局採取分區排水的原則,修建了兩個排水幹道系統。由於排水溝網形似古篆體的「福」、「壽」二字[2],故此得名福壽溝。清同治八年,贛州修復了福壽溝的6個出水口。1953年,贛州在修復下水道的工程中修復了厚德路長767.6米的福壽溝。贛州市政機關曾將部分福壽溝地段挖填處理,導致贛州出現水淹的情況,2014年開始政府部門再次重視並修復福壽溝。
視頻
福壽溝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歷經900年仍在為城市排澇出力 贛州福壽溝造福百姓獲總理點讚 ,搜狐,2016-08-24
- ↑ 給贛州帶來「千年不澇」傳說的福壽溝,到底是什麼?,搜狐,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