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炎
直腸炎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直腸炎症性疾病。直腸炎輕者僅表現為黏膜炎,重者累及黏膜下層、肌層,甚至直腸周圍組織。直腸炎典型症狀是便血、肛門直腸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大部分直腸炎可治癒,少部分患者長期受到直腸炎的困擾。 [1]
目錄
病因
1.異物損傷: 最為常見的病因是直腸內異物損傷。未消化的骨片、木片或其它帶有銳利角的各種異物可直接損傷直腸粘膜而發生直腸炎。此外,發生嚴重便秘時的堅硬糞便塊,可引起直腸炎。
2.中毒和感染症: 發生滅鼠藥或重金屬(汞、砷等)中毒或者發生以胃腸炎為主要特徵的傳染病時,常常繼發直腸炎。不過此時,與直腸相比,其它胃腸管的病理變化更加嚴重,而且,大多數病例由此病因而表現臨床症狀。
3.良性腫瘤惡變: 這種疾病也是直腸炎發病原因之一,一般直腸家族性息肉病、直腸腺瘤、乳頭狀瘤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導致惡性病變。
4.飲食因素: 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與直腸炎發病有關。這是因為高脂肪食物可使膽汁分泌增多,促進腸道細菌生長,而膽醇、膽鹽在厭氧菌作用下,形成不飽和膽固醇,如脫氧膽酸和石膽酸增加,這二種致炎物數量增加,促進直腸炎發病。
5.慢性炎症刺激: 長期的慢性炎症可能是引起肛門直腸炎的要素。如慢性細菌感染、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憩室炎等,使得粘膜發生肉芽腫、炎性變和假息肉階段而發生炎變。
6.良性腫瘤惡變: 直腸家族性息肉病、直腸腺瘤、乳頭狀瘤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導致惡性病變。
7.性病所致: 不潔性交,使肛門部患了尖銳濕疣或乳頭狀纖維瘤,長期摩擦刺激,可引起炎變。
8.家族遺傳因素: 基因改變的傳遞可表現於家族性。
9.免疫功能異常: 人體免疫功能異常,如細胞免疫機能抑制在患者中普遍存在,隨着細胞免疫反應性的降低,炎的發生率就增高,細胞免疫功能的抑制是炎發生髮展的一個主要因素。
10.痔瘡、肛瘺、肛裂、化膿性汗腺炎、毛囊炎等長期刺激肛門皮膚,也可引起炎變。
血吸蟲患者的大腸粘膜長期受沉積蟲卵刺激,產生壞死、脫落,甚至形成潰瘍,然後在上皮再生和增生的基礎上發生息肉,從而導致炎變。[2]
臨床表現
直腸炎的症狀有腹瀉、腹痛、腹脹等,便秘與腹瀉交替,便中含有粘液及血絲。直腸炎也可引起強烈的肛門疼痛,因此當出現肛門疼痛時,應認真診斷,通過電子肛腸鏡找出病因,對症治療。
1.急性直腸炎:急性直腸炎的全身症狀有發熱、食欲不振。局部症狀主要表現為肛門內脹熱灼痛、便意頻繁、糞便混有粘液及血絲、里急後重、排尿不暢、尿頻。
2.慢性直腸炎:便秘與腹瀉交替,便中含有粘液及血絲,大便時肛門口灼痛。因分泌物刺激,肛門周圍表皮脫落,有時成裂口發癢,下腹部脹滿不適,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全身不適。
3.放射性直腸炎:直腸流血,為鮮紅或暗紅色,多在排便時流出,一般是少量出血,偶爾大量出血。破潰後有壞死組織脫落排出,有臭味,肛門直腸部酸痛或灼痛,以後因括約肌受刺激而出現里急後重。
4.結核性直腸炎:患者感覺直腸部不適,有時便秘、腹瀉交替,隨病情進展症狀多以腹瀉為主,糞便呈稀水樣,混有膿血、味臭、里急後重、下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消瘦。[3]
檢查
(一)指診:
可觸到直腸粘膜彈性減弱,粗糙呈顆粒狀突起或有疤痕。直腸鏡檢查可見粘膜水腫、肥厚,色黃白,被覆粘液,擦去粘液,可見粘膜表面不光滑,個別部位有糜爛。細菌培養和活體組織檢查,可確定病因診斷。
(二)電子肛腸鏡檢查:
電子肛腸鏡採用醫用視頻及攝像技術,醫患雙方在檢查過程中可同時清晰的觀察到放大數十倍的病灶部位。幫助患者了解病情選擇治療方案,避免因傳統人為檢查帶來不足而造成病情延誤。同時可將病灶鎖定後打印成像,為治療前後進行比較提供可靠依據。粘膜腫脹、肥厚,表面呈粗糙顆粒,有少量粘液,萎縮性直腸炎鏡下可見:粘膜乾燥、色灰白,粘膜下可見血管網。[4]
診斷
直腸炎的診斷:
慢性直腸炎指診可觸到直腸粘膜彈性減弱,粗糙呈顆粒狀突起或有疤痕。直腸鏡檢查可見粘膜水腫、肥厚,色黃白,被覆粘液,擦去粘液,可見粘膜表面不光滑,個別部位有糜爛。細菌培養和活體組織檢查,可確定病因診斷。慢性直腸炎鏡檢的特點是:粘膜腫脹、肥厚,表面呈粗糙顆粒,有少量粘液,萎縮性直腸炎鏡下可見:粘膜乾燥、色灰白,粘膜下可見血管網。
急性直腸炎肛門腫脹發熱,肛門部皮膚潮濕發紅,指診觸之直腸有劇烈疼痛,括約肌痙攣肛門口緊張。直腸鏡檢查可見粘膜充血、水腫、出血、糜爛,表面有黃色膿苔或點狀潰瘍,大便培養或活體組織檢查找出致病菌,能確定病因診斷。急性直腸炎鏡檢的特點是:直腸粘膜深紅色、腫脹,呈縱形皺摺,皺摺間有分泌物。
潰瘍性直腸炎的診斷:如果病情變輕,可只有間歇性的直腸小量出血,常被誤認為是痔瘡出血。還有些患者表現為便秘,大多是因為有了炎症的直腸痙攣所致。也有些患者雖患有潰瘍性直腸炎,但其並沒有便血的症狀,而只是排便次數增多且為不成形的軟便,且多發生在早上,要排2到3次不成型軟便,而在一天的其餘時間則與正常人一樣。
直腸炎的臨床分度:
Ⅰ度:偶見便血,粘膜水腫,排便不規則,稀便或便秘;
Ⅱ度:常見便血,粘膜肥厚、直腸狹窄,排便困難,尚可用藥物緩解;
Ⅲ度:全血便、潰瘍或接管形成,直腸狹窄,排便嚴重困難,甚至梗阻。[5]
治療
西醫治療
局部治療
直腸粘膜水腫者,可用生理鹽水、鞣酸、高錳酸鉀溶液灌洗直腸。粘膜糜爛者,可塗醋酸可的松溶液或硝酸銀溶液。括約肌、肛提肌痙攣者,可將溫橄欖油注入直腸內。直腸粘膜萎縮變干者,可每晚於直腸內注入薄荷油適量。臨床上,用蜂蜜、芝麻油和黃霉液,隔一天交替保留灌腸,每天2次,有很好的療效。
建議:對直腸炎長期患者或反反覆覆的患者,建議可以採用中藥理氣舒腸方進行治療,同時注意一下飲食習慣。
用藥水
楊酸偶氮磺胺類藥物:一般用水揚酸偶氮磺胺吡啶(簡稱SASP)作為首選藥物,適用於輕型或重型經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治療已有緩解者,療效較好。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適用於暴髮型或重型患者,可控制炎症,抑制自體免疫過程,減輕中毒症狀,有較好療效。常用氫化考地松,或地塞米松每日靜脈滴注,療程7-10天,症狀緩解後改用強的松龍口服,病情控制後,遞減藥量,停藥後可給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以免復發。
直腸炎最主要是局部外用給藥或者保留灌腸,還可根據情況配合中藥內服。患者應到正規的肛腸醫院取藥。所取藥物種類有,西米替丁、錫類散、加上氧氟沙星或者甲硝唑(這兩個交替灌腸)灌腸治療。禁忌辛辣刺激、油膩、生冷食物。
直腸炎中醫治療
調理
病人適當休息,進清淡、少渣、營養豐富、無刺激性的食物,並做到心情愉快,勞逸結合。
全身治療
1.可根據病情口服、肌注或靜滴抗生素。
2.中藥理氣舒腸方治療:
(1)慢性期體虛無力,以排粘液為主。常用方劑有:太子參、炙黃芪、白朮、甘草、罌栗殼、白芍、石榴皮、明礬,水煎內服,1日2次。
(2)慢性直腸炎急性發作時,予以清熱解毒、潤腸通便。里急後重,便次多者用枳實導滯丸清理盪積。[6]
預後
大部分直腸炎在去除病因、控制原發病、經過有效規範的治療效果好,能夠減輕或消除直腸炎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小部分難治性直腸炎難以除根,治療效果差。
預防
性生活使用安全套,有效預防性傳播引起的直腸炎。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刺激肛門。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飯前便後洗手,保持肛門部位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