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火器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

火器firearm),又稱熱武器熱兵器,泛指任何用推進劑(傳統為黑火藥[1] ,現今是無煙火藥)的快速燃燒產生高壓氣體來產生動能做功推動拋射物遠射武器。根據氣體噴射的方向,火器可以分成前噴的式火器和反噴的火箭兩大類。而根據口徑不同,管式火器還可分為槍械(口徑不超過20毫米)和火炮(口徑大於20毫米)兩種,但是「火器」一詞通常在狹義上特指輕兵器

與火器相對是冷兵器,包括各種格鬥武器和不使用火藥燃燒發射槍彈的射擊兵器(比如氣槍等)。

目錄

現代火器

輕武器

步兵可攜帶並操作的火器被稱為輕武器(light weapons),其中各種依賴拋射物動能殺傷目標的直射單兵武器也稱輕兵器(small arms)。

重武器

口徑不少於20毫米(0.78英寸,美國為16.7毫米)、無法由步兵攜帶而必須依賴車輛平台的身管射擊武器。

超遠距離火器

噴氣發動機作為驅動系統提供飛行動力。

演進與運用史

中國

中國歷史上,於公元9世紀黑火藥被發明後,有被用於放煙火戰爭武器的用途。中國發明的槍在12世紀傳至亞洲其他地區,在13世紀傳入歐洲。

  • 宋代:
  • 元代:
    • 將突火槍改為金屬鑄造成為-火銃,因可由金屬鑄造而統一了規格,威力大幅提升。
  • 明代:
    • 出現了使用火藥推進的箭矢-火箭。除了普通的火箭外更有推進藥與爆炸藥分開的二級火箭-火龍出水
    • 將爆裂物做成了地雷與漂在江河上的水雷,敵軍觸及時會牽動引線將鋼輪轉動以摩擦燧石點火而爆炸。
    • 火銃逐漸分為單兵使用的手銃與重火力的碗口銃。手銃通常是發射霰彈,因而會裝上木馬子,後期的單兵用銃演變出了原始的一排輪發式與轉輪式的構造。碗口銃架設於城牆上或船上,通常會架在一個可旋轉的砲架上,類似天秤的形狀,而兩端各安一座,一端在開火時另一端可以填彈。
    • 葡萄牙傳入鳥銃(主要是火繩式的扳機,但也有輪簧式與燧發式的扳機)與佛朗機炮。鳥銃在傳入之後演變出多管轉輪的迅雷銃。而佛朗機砲與明朝的大砲不同之處在於佛朗機砲是使用子砲的方式而減少的填彈時間。
    • 在明代時,火器也被稱為神機,其中火箭又被稱為神機箭,這種取名大概是因為「神機」不須像一樣費力上弦的關係。

天啟年間明朝軍官從葡萄牙人處購得紅夷大炮,為英國製造的早期加農炮,最遠射程可達二十里以上。天啟六年(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極大威力。據史料記載,後金的攻城行動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

  • 清代:
    • 明末火器專家畢懋康在其《軍器圖說》(公元1635年刊印)首次介紹了燧發槍(書中稱為自生火銃),清朝康熙時製造出燧發槍,當時稱為自來火
    • 初時任用傳教士與火器專家研製各種火砲以攻打南明、平息內亂與沙俄交戰,1631年仿造了紅夷大炮(清朝諱夷,改名為紅衣大炮),並開始大量裝備軍隊。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清朝廷製造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此炮曾在雅克薩之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後,清朝當局又製造了威遠將軍炮,此炮在1696年平定葛爾丹的戰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嘉慶朝後火器開始衰微,主要是境內大抵安定少有強敵,而且國政腐敗生產火器偷工減料,加上宋朝以來推廣重文輕武的觀念,人才大都投入科舉考試少有加入軍隊者。儘管過去曾認為清朝統治者由於重視騎射輕視火器,但根據清史稿、地方縣誌和駐藏軍隊的裝備記載,清軍火器普及率實質到了50%。然而清朝時期,中國與歐洲的技術差距是不容忽視的。鴉片戰爭前清軍的戰術和裝備大約是歐洲三十年戰爭以後的水平。如果縱向比較的話,較明朝有進步;如果橫向比較,清朝則遠遠落後於歐洲。
  • 清末因中國鎖國已久而西方國家的大幅進步,中國在戰爭上飽嚐敗績而向西方購買較為先進的各式大小火器。

參考文獻

  1. 黑火藥,TV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