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國際風箏節
濰坊國際風箏節 |
中文名: 濰坊國際風箏節 外文名: Kite Festival;Festival of kite 起 源: 中國唐代 別 名: 紙鳶 分布區域: 濰坊 關於濰坊: 中國五大特色魅力城市之一 |
濰坊國際風箏節(會)每年4月20日至25日在濰坊舉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是我國最早冠以」國際」並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大型地方節會。從1984年以來,已成功舉辦過三十六屆,其創立的「風箏牽線、文體搭台、經貿唱戲」的模式,被全國各地廣為借鑑。
2020年9月26日,第37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濱海區盛大開幕。[1]
目錄
基本信息
濰坊是風箏的發祥地。早在20世紀30年代,濰坊就曾舉辦過風箏會。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濰坊風箏又煥發了生機,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風箏展覽和放飛表演。1984年4月1日,在美國友人大衛·切克列的熱心幫助和山東省旅遊局及濰坊工美的大力支持下,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拉開帷幕。1988年4月1日,第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召開主席團會議。會上與會代表一致通過,確定濰坊市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第六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期間,成立了由美國、日本、英國、意大利等16個國家和地區風箏組織參加的「國際風箏聯合會」,並決定把總部設在濰坊。
風箏故鄉
編輯
濰坊,古稱「濰縣」,又名「鳶都」,特產有風箏、年畫等,馳名海內外。濰縣自古為北海名城,文風昌盛,科甲蟬聯。經濟繁榮,乾隆年間曾有「南蘇州,北濰縣」的說法,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製作第一隻「木鳶」,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在濰縣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風箏藝人扎制風箏,新穎好看,起飛高穩,遠近聞名。年年有民間或官辦的風箏賽會、連許多外地的風箏商販和風箏藝人也慕名而來。這便是濰坊風箏比賽起源於濰坊市區白浪河大集的雛形。
有詩云」風箏市在東城牆,購選遊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客,雙雙蝴蝶鳶成行「。另有人和詩曰:」東城牆外是白沙(白浪河大集),風箏鋪子三十家」。這個時期,老濰縣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風箏藝人,他們之中有為乾隆皇帝的千叟宴扎制過宮廷風箏的賀大,賀大扎制仙鶴童子風箏,也是濰坊風箏的著名代表作。也有為慈禧扎制風箏的陳姓啞巴藝人。更有名噪一時的老濰縣城派風箏十「世家」。
濰坊是世界風箏的發源地,濰坊又稱濰都,鳶都,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是山東濰坊漢族傳統手工藝珍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現世界上70%以上的風箏都是出口自濰坊。2006年5月,濰坊風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際風箏聯合會」的會議總部也定在了濰坊。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國人民稱為風箏的故鄉。
濰坊風箏
濰坊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於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託着人們的理想和願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繫的娛樂品。濰坊風箏經過歷史演變和橫向傳播,逐漸形成了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起飛靈活的傳統風格與藝術特色。
濰坊風箏可分為軟翅風箏、硬翅風箏、串式風箏、板子風箏、立體風箏、動態風箏等。其中,藝術成就最為突出的是硬翅工筆人物風箏和龍頭蜈蚣風箏。濰坊風箏多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檔絲絹蒙面,手工繪畫。工藝與美術的結合,體現了風箏的玩賞價值,隨着國際風箏交流的逐漸頻繁,風箏這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在新形勢下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品。
它不僅被廣泛用於放飛、比賽、娛樂,而且已經成為美化人們生活的時尚裝飾品。風箏是濰坊的象徵,每年的風箏節是濰坊以風箏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個活動。
濰坊工美城派風箏
「風箏市在東城牆,購選遊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客,雙雙蝴蝶鳶成行」,詩中所寫的東城牆,指的就是城派風箏的發源地——濰坊市區白浪河。城派風箏歷史悠久,在宋代開始流行,到明朝已經獨具特色,聲名遠播。到清朝中葉,濰坊出現了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吸引眾多手工藝人和畫匠加入到風箏製作的活動當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城派」風箏。
濰坊城派風箏是以十笏園為核心的老濰縣「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匠藝派的典型代表,。城派風箏藝人將國畫技巧融入到了風箏的繪製當中,形成了極具欣賞價值的「城派」工筆畫風箏,「不重自然形似,而求以形寫神,講究圖案美,立體感強」,具有中國工筆畫雅致的和人文意蘊,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受到考究、大氣的宮廷風箏的影響,城派風箏選用真絲蒙面、精心扎制,從選材用料到編扎繪製,無不精益求精,是我國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
作為最具有收藏價值的工藝品風箏,濰坊「城派」風箏製作工藝複雜,工筆人物風箏對作者有極高的要求,需要藝人同時具備上流的扎制手藝和高超的工筆畫技巧,或需風箏扎制藝人與畫家攜手製作。此外,城派風箏製作工藝多以師徒、父子間的口傳心授傳承,因此數量稀少,精品難得,是近年來深受歡迎的藝術收藏品。
楊家埠風箏
楊家埠位於濰坊市郊寒亭區,楊家埠風箏的製作者多數是農民和手工藝人,一般地說,在藝術上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他們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願望。楊家埠風箏結合楊家埠木板年畫的特點,繪畫注重濃墨重彩,形式大膽誇張,風格粗獷。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製作風格,都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楊家埠風箏受地域性文化、經濟、風俗習慣的影響,在製作中往往相互觀摩、磋商,加之祖傳、世襲的因素,所以帶有古老傳統的色彩,實際上是一種集體創作。楊家埠木版年畫,則是馳名中外,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列齊名,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畫市。年畫與風箏為姊妹藝術,始於明(代)而盛於清。均有着500多年的歷史。在這裡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典型的民間建築四合院式的風箏與木版年畫作坊,並能看到藝人們刻制年畫,扎制風箏的技藝全過程。
風箏節由來
1983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濰坊工美應邀參加表演的28隻濰坊風箏引起了國內外觀眾的注目。尤其是長達50米的龍頭蜈蚣風箏,更令人連連稱奇。當時,赴上海參加交易會的美國西雅圖市風箏協會主席大衛·切克列先生對濰坊的風箏產生深刻的印象,會後,他專程來濰坊訂購了一批風箏帶回美國。也正是,這次大衛·切克列與濰坊的親密接觸,意外把濰坊風箏推上另一個國際舞台。
大衛·切克列的支持
1983年9月6日,大衛·切克列及夫人第二次來到濰坊。他說,中國四大風箏產地北京、天津、濰坊、南通,他都去過,濰坊風箏最好!他把濰坊風箏讚揚一番後,提出他正在考慮在他的家鄉西雅圖舉辦一次國際風箏會,這次前來,要聽一聽濰坊藝人們的意見,如何辦好這次風箏會,到時邀請濰坊工美組織一個風箏隊參加。當時任濰坊工美風箏研究所的孫立榮反覆琢磨,既然大衛·切克列對濰坊風箏這麼感興趣,山東省旅遊局也打算第二年在濰坊舉辦風箏表演,為何不抓住時機在濰坊也辦個國際風箏會?孫立榮向大衛·切克列表達了濰坊工美難以到美國參加大會的實際情況後,提出了在濰坊舉辦國際風箏節的想法。「濰坊風箏是代表世界最頂尖的水平,如果濰坊風箏不能去西雅圖參加風箏會,那麼我的風箏會也就失去了舉辦的意義。」說到這裡,大衛·切克列鄭重地說:「為了世界風箏藝人的友誼,濰坊應當舉辦一個國際風箏會,我支持你們辦好國際風箏節!」
確定在濰坊舉辦國際風箏節以後,孫立榮等與大衛·切克列又繼續協商,最後確定在濰坊舉辦時間為1984年4月清明節期間舉辦首屆濰坊國際風箏節。
首屆濰坊國際風箏節
1984年4月1日(農曆三月三),首屆濰坊國際風箏節正式開幕,會期十天。來自美國、日本(三個團)、澳大利亞、英國、新加坡、聯邦德國、香港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18個團隊,共185人,與濰坊工美風箏表演隊,進行了放飛表演。場上放飛的風箏有70餘種,受到了各國觀眾的讚譽。這是我國首次舉行的以風箏為主題的國際性盛會,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全世界新聞單位參加者高達300餘人。
首屆濰坊國際風箏節的順利召開,標誌着濰坊風箏開始了同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流的新起點,也是中國傳統風箏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日本著名書法家梅舒適揮毫讚譽「風箏藝術,濰坊第一」。
確立風箏都地位
真是走出一步天地闊。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空前成功,實觀了濰坊人觀念的大變化、思想的大變化、行為的大變化。從此,每年4月初都在濰坊市舉行一屆國際風箏會,規模越來越大,規格越來越高,內容越來越豐富。1988年4月1日,第5界濰坊國際風箏會如期舉行。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21個風箏代表參加了大會。此次大會除了比賽風箏放飛外,競選世界風箏都也是重要內容。4月1日上午10時,在會議上美國西雅圖風協主席大衛·切克列宣讀了《提議濰坊為「世界風箏都」的倡議書》,濰坊被美國、日本、荷蘭、意大利等國的風箏界知名人士推舉為國際風箏都,並開始籌備成立國際風箏聯合會———這是第一個由我國發起、組織並把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體育組織。
風箏節意義
國際風箏會的舉辦,讓世界了解了濰坊,也使濰坊更快地走向了世界,極大地促進了濰坊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為了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打好節會牌、唱好節會戲的新路子,從第16屆開始,嘗試市場化運作的辦會模式,使風箏會越辦越好,吸引了眾多遊客。風箏會期間還同時舉辦了魯台貿洽會、壽光菜博會、濰坊工業產品展銷會、昌樂珠寶展銷訂貨會、臨朐奇石展銷會等經貿活動。
據不完全統計,風箏會期間,前來濰坊進行體育比賽、文藝演出、經貿洽談、觀光旅遊、對外交流、理論研討、新聞報道、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國內外賓客近60萬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