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鄂蘭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 - 1975年12月4日),美國籍猶太裔,原籍德國,美國政治理論家,以其關於極權主義的研究著稱西方思想界。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1]
她常被稱為哲學家,惟她本人始終拒絕這一標籤,理由是「哲學關心的是單個的人」,而她的著作集中關注「生長繁衍於大地之上的人類,而非個人」,因此應該被視為政治理論家。[2]
她曾是海德格爾的學生,並且他表示海德格爾的地下聲望就像是「暗中之王的謠言」。[3]
目錄
生平
阿倫特出生在下薩克森州林登市(今漢諾威)的一個世俗猶太人家庭,在哥尼斯堡(現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和柏林度過成長時期。她在馬爾堡大學求學時師從海德格爾。
後來阿倫特遷移到海德堡,並在那裡接受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佩斯的指導寫作博士論文,主題是中世紀天主教經院哲學家聖奧古斯丁思想中的愛的概念。
1929年阿倫特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但由於她是猶太人,無法獲取教授學術資格認定(habilitating),她也就不能在任何德國大學授課。1933年,阿倫特離開德國,前往法國巴黎,並在那裡與馬克思主義者華特·班雅明結識並成為好友。在法國逗留期間,阿倫特還致力於救助猶太難民。
在1937年,阿倫特因為有猶太血統而被剝奪德國國籍。隨着二戰爆發,法國部分領土被納粹德國占領,德國占領當局逮捕猶太人並將其送往集中營,阿倫特不得不再次流亡,離開法國。1940年,阿倫特與德國詩人、哲學家海因里希·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結婚。
1941年,在美國外交官海拉姆·賓漢姆(Hiram Bingham IV) 的幫助下,阿倫特與丈夫和母親前往美國;這位美國外交官非法向 2500 名猶太難民發放了簽證。阿倫特抵達紐約後成為當地德國猶太僑民中的活躍分子,並為 Aufbau 周刊撰稿。
二戰結束後,阿倫特與海德格爾恢復了聯繫,並在德國的一次去納粹化聽證會上為其作證。1950年,阿倫特歸化為美國公民,1959年她成為普林斯頓大學任命的第一位女性正教授。
阿倫特於1975年逝世,享年69歲,葬於紐約州哈得遜河畔安嫩代爾(Annandale-on-Hudson)的巴德學院(Bard College),其夫在該學院教學多年。
著作
1951年,《極權主義的起源》,她追遡過去兩三百年的歷史,最後整理出結論:反猶主義與帝國主義共同促成了極權主義。
1963年,出版《平凡的邪惡》。這本書引來眾多爭議跟批評,原因之一是其在書中指責當時許多猶太領袖幫助納粹組織驅逐猶太人,並批評:猶太官員對猶太人本身扮演毀滅同族的角色,無疑是整個黑暗歷史中最黑暗的部分。
《反抗「平庸之惡」》
《論革命》
《過去與未來之間》
《人的境況》等。
受到影響的哲學家與政治學者
文內注釋
- ↑ 從抗拒到思辨:以鄂蘭哲學探討迷群閱聽人的思辨過程
- ↑ 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
- ↑ 政大機構典藏 - 題名: 漢娜•鄂蘭的自由概念
- ↑ 此處的蔡英文是中研院的男性蔡英文,並非民進黨主席的女性蔡英文。
深入閱讀
- 蔡英文:《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漢娜・鄂蘭的政治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
- Elisabeth Young-Bruehl (1982), Hannah Arendt: For Love of the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2660-9. (Paperback reprint edition, 1983-09-10, ISBN 0-300-03099-1; Second edition 2004-10-11 ISBN 0-300-10588-6.)
- Villa, Dana ed. (2000),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nnah Arend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64198-5 (hb).
- Harms, Klaus: Hannah Arendt und Hans Jonas. Grundlagen einer philosophischen Theologie der Weltverantwortung. Berlin: WiKu-Verlag (2003). ISBN 3-936749-84-1. (de)
- Elzbieta Ettinger: Hannah Arendt/Martin Heidegg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300-07254-6.
- Young-Bruehl, Elisabeth. Why Arendt Matters. New Haven, CT;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hardcover, ISBN 0-300-12044-3).
- Dietz, Mary G. Turning Operations: Feminism, Arendt, and Politics, Routledge (2002). ISBN 0-415-93244-0.
- Julia Kristeva. Hannah Arendt. Trans. Ross Guberm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 Seyla Benhabib. The Reluctant Modernism of Hannah Arendt. Row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3.
- Jennifer Nedelsky and Ronald Beiner, ed. Judgment, Imagination, and Politics: Themes from Kant and Arendt. Row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1.
- Birmingham, Peg. Hannah Arendt and Human Rights: The Predicament of Common Responsibility. Indi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 Maurizio Passerin d'Entrève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Hannah Arendt.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 David Keen. 2007. Learning About the Iraq War from Hannah Arendt . Counterpunch. September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