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交史研究》創刊於1978年,是由中國共產黨泉州市委宣傳部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聯合主辦的以刊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1]研究為主題的學術性期刊。

據2019年《海交史研究》第04期期刊內頁顯示,《海交史研究》編委會有編委17人,國際學術委員會有委員17人,編輯部有編輯6人,特邀書評編輯1人。

據2020年5月2日中國知網顯示,《海交史研究》出版文獻量為1227篇,總下載次數為147299次,總被引次數為2384次,(2019)複合影響因子為0.325、(2019)綜合影響因子為0.250。據2020年5月2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海交史研究》文獻量為476篇,被引量為943次,下載量10716次,2017年影響因子為0.36。

目錄

辦刊歷史

1978年12月,《海交史研究》創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聯合主辦。

1980年3月2日,《海交史研究》以年刊形式向中國全國公開發行

1984年8月17日,《海交史研究》改為半年刊。

1988年,該刊取得中國國內統一刊號CN35-1066。

1995年5月16日,獲得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1006-8384。

2003年第二期至2005年第二期(2003年7月—2005年12月),廈門大學歷史系曾短暫合作主辦。

2006年起,主辦單位為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和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無其他合作單位。

2007年,根據期刊「屬地管理」原則,業務主管部門變更為中國共產黨泉州市委宣傳部。

2014年12月,《海交史研究》成為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2019年,《海交史研究》從半年刊變更為季刊。

主要欄目

《海交史研究》主要欄目包括書評、青年論壇、專題研究、會議綜述、回顧與展望、環地中海研究、述評、航海文獻研究、圖像文化研究、特邀專稿、學人訪談、域外視角。

刊登內容

《海交史研究》主要內容涉及航海史、造船史、港口貿易史、中外關係史、科技文化交流史、外來宗教、外銷陶瓷研究、海外移民、海交民俗、海交文獻等。

讀者對象

《海交史研究》主要面向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會員、各高校研究機構、圖書館以及其他領域讀者等。

人員編制

據2019年《海交史研究》第04期期刊內頁顯示,《海交史研究》編委會有編委17人,國際學術委員會有委員17人,編輯部有編輯6人,特邀書評編輯1人。

據2020年5月2日中國知網顯示,《海交史研究》出版文獻量為1227篇。

據2020年5月2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海交史研究》文獻量為476篇、基金論文量62篇。

截至2018年上半年,《海交史研究》已連續出版73期,刊發1000多篇文章近1300萬字。

收錄情況

《海交史研究》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擴展期刊、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2017年該刊被選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維普網等收錄。

影響因子

據2020年5月2日中國知網顯示,《海交史研究》總下載次數為147299次,總被引次數為2384次,(2019)複合影響因子為0.325、(2019)綜合影響因子[2]為0.250。

據2020年5月2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海交史研究》被引量為943次,下載量10716次,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該刊影響因子為0.36(歷史學刊均影響因子為0.34),在全部統計刊源(6670種)中排名第4356名。

榮譽表彰

1996年,該刊成為1994—1995年度福建省社科期刊學術理論類一級刊物。

2008年,該刊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評審專家組推薦為「優秀期刊」。

2014年,該刊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審專家團評為「擴展」等級。

該刊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史學觀開展學術研究,着眼於歷史,服務於現實,通過海外交通史這一領域,弘揚中華民族的海洋文明。

投稿指南

該刊採用電子投稿方式,來稿需註明作者姓名、性別、單位、職稱、研究方向、通訊地址、郵編、聯繫電話和電子郵箱等信息。

來稿實行三審制,即初審、外審和終審。審讀周期為一個月,逾期未接通知者,可轉投他刊。一經發表,即奉稿酬。

該刊有權對來稿進行技術性的文字處理,如不同意,請在投稿時說明。

來稿請提供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和3—5個關鍵詞,同時提供論文標題、摘要、關鍵詞的英文譯本。

來稿統一採取頁下注方式,每頁重新編號。

該刊採取文責自負的原則。嚴禁抄襲、剽竊和一稿多投。

視頻

海交史研究 相關視頻

Top5世界航海史上最長的船!
世界外交史上最給力的笑臉!重返五常行列,喬冠華挺起中國脊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