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洲本城

圖片來自hyogo-tourism

洲本城(すもとじょう)是一座位於日本兵庫縣洲本市(舊為淡路國津名郡)的。別名為三熊城須本城續日本100名城之一。

目錄

歷史

中世、江戶時代

安宅氏原本生活在紀伊國熊野,在觀應元年(1350年)受大將軍足利義詮之命令,擊退沼島上的海盜,之後定居在淡路島,且成為守護細川氏的家臣。永正16年(1519年),擔任守護的細川尚春遭到三好之長討伐,導致淡路細川氏的滅亡。安宅氏趁此時在淡路各地築城,其中也包括洲本城。

築城年份有兩個說法,一為細川氏滅亡前的永正7年(1510年),另一個是在大永6年(1526年)。

天文18年(1549年),安宅氏收三好長慶親弟安宅冬康為養子,與三好氏一同鞏固畿內領域,扶持三好家的政權。永祿7年(1564年),冬康在飯盛城被迫自盡,之後城主由其子信康[1]天正9年(1581年),織田信長羽柴秀吉發動淡路侵攻,安宅氏因不敵軍勢而開城投降。

天正10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的發生使得淡路國人眾菅氏趁機奪取洲本城,羽柴秀吉立即派遣廣田蔵之丞前往淡路,安定該國的其他勢力[2]。之後秀久領5萬石進入洲本城,作為首位領有令制國的羽柴氏家臣。同13年(1585年),秀久因在四國征伐立功而轉封至讚岐國,城主改由脇坂安治擔任。

天正13年(1585年),作為賤岳七本槍之一的脇坂安治領3萬石入城。為了守護主公所在的大阪城,安治對洲本城和城下町進行大規模的改修,現今該城大部分遺留下的建築物都在那時期建成。此外,安治在接受淡路水軍後,將洲本城命為水軍總部並成為豐臣水軍的核心。該水軍在之後的小田原征伐中發揮海上封鎖的作用。慶長14年(1609年),安治移封至伊予國大洲。同年由藤堂高虎接下城主之位,但是由代官治理洲本城。

慶長15年(1610年),姬路城城主池田輝政加封淡路國領地,但輝政並無使用洲本城,而是在岩屋的繪島新建岩屋城 (淡路國)。同18年(1613年),輝政將淡路國給予三子池田忠雄,之後在由良新建由良成山城。兩城的規模皆比洲本城小,雖不能斷定池田氏不選擇洲本城的理由,但根據當時在淡路國支配的勢力,可推測洲本城的規模對池田氏而言難以治理。

元和元年(1615年),因兄長池田忠繼早逝,忠雄為了繼承岡山藩藩主之位,於是回到備前國岡山。之後蜂須賀至鎮因在大阪之役立功而獲淡路一國。蜂須賀氏起初據點在由良成山城,後以交通不便為由向幕府申請搬遷至洲本城,得到許可後於寬永8年(1631年)開始經過約4年的時間完成搬遷作業。然而搬遷後蜂須賀氏廢除上之城部分,只使用在山麓處的居館(下之城),之後該城交由稲田氏治理。下之城雖已在安土桃山時代建成,但現今看到的石垣和堀推測是在蜂須賀氏時期建造。

近代

明治4年(1871年),因明治維新而遭廢城。

昭和3年(1928年),為了紀念昭和天皇即位式,洲本市於天守台上以鋼筋混凝土搭建模擬天守,至今為日本最悠久的模擬天守。

昭和58年(1983年),下之城部分被洲本市指定為市文化財[3]平成11年(1999年),上之城部分被指定為國之史跡 [4]

平成29年(2017年),入選為續日本100名城(164號)[5]

構造

洲本城的上之城位於標高132.6公尺的三熊山上,其涵蓋範圍東西約800公尺、南北約600公尺。主郭包含具有天守台的本丸、南側的南之丸以及東側的東之丸。在東之丸的東側為武者溜,南側為馬屋。南之丸的西側為儲藏米糧的籾藏。在西側為西之丸,該曲輪外圍大多以石垣圍繞。另外,現今在洲本八幡神社看到的「金天閣」,由蜂須賀忠英於寬永18年(1641年)建造,以作為御殿的一部份,其正面為唐破風玄關,可看到蜂須賀氏的家紋。此建築在昭和59年(1984年)被指定為兵庫縣文化財。

以下為各構造的描述:

本丸

位於洲本城中央偏北側的本丸,其設計為正方形結構,南側的大手口為內枡形虎口,西北側的搦手口為食違虎口。現今雖僅存天守台,但根據天守台的石垣大小以及周邊發現的瓦片,可知該天守建築具有一定的規模且構造為連結式,由石垣能看出工法為算木積。在本丸外圍的石垣均高五米,但僅有已與其他曲輪有高低差的東側未搭建,而其他三側是因曲輪間的高度差過小而做防禦工事。

在本丸的東側為山里郭,根據脇坂時代的城繪圖,當時為脇坂安治母親的住居處。

南之丸

南之丸依據地形分為東西兩區。東側的東南隅存在著櫓台跡,該遺跡的東面石垣發現具有明顯的增築跡象。西側為籾藏,周為由土壘圍繞,在更西側設有一門,該門設計為外枡形虎口。

東之丸

東之丸分為南北兩區域,北側為二段郭,南側為以日月池為中心的水之手郭,在東側的東二之門為該曲輪唯一的枡形虎口。水之手郭為若遇籠城戰時不可或缺的部分,該區的日月池可作為即時的水源,因此在南側石垣曾做補強作業。

洲本城最古老石垣在東之丸的二段郭,推測是在仙石久秀以石垣築城時建造。在本丸和東之丸外圍的石垣隅角可發現名為「シノギ角」的工法,該工法與隅角為直角的算木積相比,隅角呈鈍角。

武者溜

在洲本城東端的武者溜為最大規模的曲輪,其東側的東一之門作為洲本城的出入口。該曲輪未發現建物痕跡,推論該區作為軍隊的屯駐地,或者是當緊急事態發生時,作為領民的避難場所。

馬屋

馬屋位在東之丸的南側,為洲本城的最南端。該曲輪形狀與舌頭相似,其機能不明。北側的大手門與南之丸的西門一樣為外枡形虎口。

西之丸

由南之丸的西門向西200公尺為西之丸,該曲輪的南面由石垣築成,而在該面的南側更建構了畝狀豎堀。北面則是以天然形成的岩石層作為堡壘。

豎石垣

在天守台和東之丸分別有一豎石垣連至山腳居館部的石垣。東側的豎石垣是由下之城東面石垣(現無殘存)連至東之丸,西側的豎石垣則是由下之城西面石垣(現無殘存)連至本丸天守台。豎石垣有兩個作用,一為將上之城和下之城一體化,另一個是確保兩處有可連結的通道。該豎石垣群可推定在文祿慶長時期所建。

古屋敷

位在下之城的西北方,三熊山北斜面的山腰處。該處推測作為脇坂期家臣團的住居。因發現西側豎石垣的構造內含古屋敷,故推論古屋敷是在脇坂初期建成。

下之城

現在正面的虎口為外枡形結構,但在蜂須賀時期為內枡形結構。

石材選用

因三熊山為和泉砂岩組成的岩山,所以在脇坂時期是選用和泉砂岩改建洲本城。但於下之城是採用洲本川北側名為石之谷採石場的花岡岩建造。東側的豎石垣,在中段部分是混合和泉砂岩和花崗岩,越是往山麓處,花岡岩使用的比例更多。西側的豎石垣則是未使用花崗岩,全使用和泉砂岩。

影片

城ぶらり 淡路島『洲本城』登り石垣のある城

參考文獻

  1. 第3章 史跡洲本城跡の概要 (PDF). 洲本市教育委員會. [2022-11-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0-26). 
  2. 仁木宏、福島克彥. 近畿の名城を歩く 大阪・兵庫・和歌山編. 日本: 吉川弘文館. 2015-02-23. ISBN 9784642082648 (日語). 
  3. 洲本城(下の城). 洲本市公所. [202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4. 洲本城跡.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2-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3). 
  5. 続日本100名城. 日本城郭協會. [2022-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