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波斑鸨

中文学名:波斑鸨
拉丁学名:Ducula badi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鹤形目 Gruiformes
科:鸨科 Otidae
属:波斑鸨属 Chlamydotis
种:波斑鸨 C. macqueenii
命名者及年代:(J E Gray, 1832)
英文俗名:Chlamydotis macqueenii
保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

波斑鸨 波斑鸨曾经是翎颌鸨的亚种,后被分类为独立物种,属大型地栖鸟类,外形似鸡,但仅具3趾。波斑鸨是大型地栖鸟类,全长约70厘米,成鸟额、冠羽两侧和整个上体沙皮黄色,有黑褐色虫蠹状细纹,在上背和肩部有些黑色细纹变为稀疏的黑色横斑。尾上覆羽与背同色但棕色更浓;尾羽沙棕色,有黑色虫蠹状斑;在尾基部背面黑色横斑较细,向尖端渐宽阔。初级飞羽黑褐色,基部白色,外翈基部皮黄,内翈有2/3白色。外侧次级飞羽与初级飞羽相同但无皮黄色,内侧次级飞羽同肩羽。翅小覆羽同背部,翅中覆羽同小覆羽但色较淡,翅大覆羽有黑色近端斑和白色尖端。头侧皮黄色具黑色横纹,颏和喉污白色。前颈淡皮黄色,有细小的黑色虫蠹状斑。前颈至上胸为皮黄渐灰具极细小的虫蠹状斑;尾下覆羽皮黄白色,有暗褐色点状斑;下体馀部为白色。雌鸟和雄鸟颈侧均有松散延长的羽束,内侧羽基部白,端部黑;外侧羽白色,形细长。 虹膜淡至鲜金黄色。上嘴黑色,下嘴绿色或角黄色。腿和趾绿色、铅色或褐黄色。[1]

目录

生态习性

性情胆怯而机警。擅长奔跑,平时很少起飞。它的飞行速度相对较慢,而且不会飞得太高。起飞时会快跑几步助跑起飞。在紧急时刻,也能直接起飞。但遇到危险时一般不起飞,而是迅速地跑开,蹲下藏匿于草丛中,只有迫不得已时才起飞。迁徙飞翔时,波斑鸨也是个安安静静的“美鸟”,两翅煽动,沉稳有力,并不会发出明显的声音,也不会通过鸣叫与同伴交流,而是用眼睛交流。 杂食性,但以植物食物为主。主要吃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蠓、蛙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像鼻虫、油菜金花虫、蝗虫等农田害虫,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觅食的时候头后部向上抬起,嘴尖向下,两眼注视地面,不时地转动头部,观察地面的昆虫、其他小动物和植物种子等。吃草时常常先用嘴将草咬住,颈向后缩,再用力抬头,将草拔断,然后吞下。[2]

栖息环境

成对营巢于草原盐碱地上,荒漠和半荒漠中具有稀疏植物的沙丘上以及草原岩石地区。通常置巢于稀疏的植物丛间。一般有小灌木和杂草掩蔽。

生长繁殖

从4月到6月,这段时间波斑鸨出现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开始了每年不变的繁殖活动。波斑鸨的求偶方式别具一格,雄鸟会地势较高较开阔的地方,采取“炫耀式”求偶。 一只雄性的波斑鸨将头上的羽毛、前胸的饰羽朝上微微翻起,停落一两秒后,头一缩,脖子变成了S形。之后,两只翅膀、尾巴朝后高高地翘起,从正面看,好似一个圆溜溜的大白球。这就是雄性波斑鸨吸引雌性波斑鸨注意的典型动作。它会用舞姿争取雌鸟的青睐,用眼睛与雌鸟交流。 雌鸟会选择羽毛漂亮、身体健壮的雄鸟作为配偶,交配后,筑巢、孵化、抚育幼鸟,全由雌性波斑鸨承担。巢只是一个浅坑,里面没有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4枚。卵为橄榄绿色,具乌黑色的斑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雌鸟孵卵。雏鸟为早成性。一只雌性波斑鸨可以一整天不吃不喝。23天后,小宝宝就出生了。它们喜欢吃荒漠上各种植物的嫩叶、小虫,戈壁滩里的沙狐、狐狸是它的大敌。

分布范围

分化为3个亚种,中国仅有中亚亚种,分布于新疆北部和西部天山(繁殖鸟,旅鸟),内蒙古巴彦卓尔盟乌拉特后旗也有少量分布并繁殖;此外,偶尔还见于河北博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等地,可能是迷鸟或夏候鸟。国外见于印度及阿尔泰地区,冬季到西欧、东埃及和印度西北部。 波斑鸨在19世纪时还遍及整个欧洲,北抵瑞典、芬兰,60年代初还见于英国。但由于过度猎捕和生境的恶化,使分布区缩小,数量减少,近来却仅见于加那利群岛、西班牙、西撒哈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以色列、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亚、蒙古和中国境内。[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