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照片来自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 位于新北市金山区三界村,由圣严法师所领导建立,圣严法师每年更招募了许多社会人士来推展教育,并且投入慈善方面的工作,每年举办许多佛法演说和活动,因此成为一个研习佛法的好地方。


法鼓山位于新北市金山区三界里,座落在北部滨海公路阳金公路交会的一处山坡上,三面环山,双溪交抱,正面千峰来朝,遥迎翡翠海湾,风光明媚,鸟语花香。坐北向南,左有高岗耸立,如古钟悬空;俯瞰本山地形,则似巨鼓纵卧。在这里,圣严法师集合了十方善信功德,建设一个整合教育、修行、文化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法鼓山这块土地与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因缘,从山的地理形貌而言,左似青龙昂首、右如白虎低头;左视高岗如古钟悬空,俯瞰整块地则向纵卧两山之间的大鼓;从地名上看,此地属金山区“三界”村,在此处撞钟击鼓,其声可响彻三界村,象征法轮常转、超越三界。[1]


“法鼓山”为中华民国的佛教团体,由圣严法师创办成立,是台湾佛教五大山头之一。1989年因缘购得新北市金山区三界里的一块土地,并将其命名为“法鼓山”,从事社会教化、心灵辅导及关怀弱势等公益活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内设有法鼓大学;并取法中国古道场,在大殿正下方设地宫,于1996年举行奠基大典及地宫安宝仪式,将三百多件台湾佛教典籍和文物保存于内,并注明在西元三千年时才能开启,为台湾佛教文化传承的创举。2006年12月23日法鼓山钟楼的正式落成,钟楼上立有重量25吨、高4.5公尺、直径2.6公尺的“法华钟”,用青铜铸造而成的钟,采用唐式钟型,在钟的内外钟面上铸刻有《妙法莲华经》一部,共六万九千六百三十六字、《大悲咒》一卷,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多宝塔双佛并坐图”一幅。为法鼓山之镇山物。[2]


法鼓山是台湾著名的新兴佛教教团,战后被列为台湾佛教四大事业道场之一,是台湾提倡“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代表性道场,并开启台湾“植存”环保葬风气之先河。其创办人圣严法师在承袭传统禅法之外另有创新,整合了印度、汉传、南传与藏传法门之异同,将道场宗风重新定位为“中华禅法鼓宗”,成为汉传佛教的新宗派。法鼓山于公元1996年完成的地宫,将300多件台湾佛教典籍、文物保存于内,是台湾第一座珍藏佛教文物的地宫,也为台湾佛教文化传承写下历史的新页。


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源自民国44年(公元1955年)当时佛教近代著名禅师东初老人(公元1908年-1977年),在北投兴建中华佛教文化馆、成立“农禅寺”,其弟子圣严法师(公元1931年-2009年)退伍后,于民国48年(公元1959年)在东初老人座下2度出家,东初老人涅槃前嘱圣严法师继承法业,后来农禅寺因修习佛法的信众与学生日增,道场不敷使用,民国78年(公元1989年)因缘购得金山土地,以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犹如一个纵卧大鼓,故引经典之喻,建立今日的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于民国94年(公元2005年)正式落成开山,并发展成国际性的宗教团体。之后圣严法师继承临济、曹洞两大法脉合流,整合印度及汉传诸宗异同,参考流行于韩国、日本、越南禅法,和南传内观法门、藏传次第修法,重新创立“中华禅法鼓宗”。民国85年(公元1996年)法鼓山取法中国古道场,于第一期工程大殿的正下方设“地宫”,将三百多年来台湾佛教典籍文物保存于内,并注明公元3000年才能开启,为佛教文化传承写下历史新页。民国96年(公元2007年)法鼓山并在园区一隅设立“金山环保生命园区”,开启了台湾“植存”环保葬风气先河。[3]


法鼓山创立人-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可尊称‘释圣严’,是全台著名的佛学大师和弘法大师,于1930年在江苏省南通县出生,俗名张保康,曾到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深造并取得文学硕、博士的学位,学识渊博,在1985年创立了中华佛学研究所,更在2006年时担任‘你可以不必自杀网’的代言人,开导陷入低潮的民众走出阴霾。


法鼓山的历史渊源

法鼓山的由来可从1955年说起,那时东初老人在北投兴建中华佛教文化馆,推动佛教文化弘法、开办冬令救济,并带领弟子于关渡平原整地开垦,并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的精神将此处命名为‘农禅寺’;到了1959年圣严法师在东初老人的座下二度出家,至1977年东初老人无疾坐化,嘱圣严法师继承法业,接任中华佛教文化馆、农禅寺住持;1989年时圣严法师在因缘际会下购得一块土地,由于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犹如一个纵卧的大鼓故引经典之喻,建立了今日的法鼓山。


而法鼓山之始‘中华佛教文化馆’位于台北市北投区光明路上,每月定期举办‘药师消灾法会’以及‘观音消灾法会’,并于农历新年启建为期3天的‘千佛忏’和农历7月启建同样为期3天的‘地藏法会’,让居住于台北市区内的民众也能就近佛学之博大精深。


新北市金山行

民众来到新北市金山区除了可一探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感受佛法之深外,还可前往朱铭美术馆中角海滨公园新金山海水浴场、蠋台屿、金山海滨公园、跳石海岸、金山青年活动中心,也可到金山温泉磺港温泉享受泡汤的乐趣,品尝温泉美食,渡过您轻松自在的欢乐假期![4]


开山缘起

法鼓山是由东初老人创建的“中华佛教文化馆”与“农禅寺”发展而来。一九五五年,东初老人于北投兴建中华佛教文化馆,推动佛教文化弘法、开办冬令救济。一九七一年,并带领弟子于关渡平原整地开垦,于一九七五年一栋农舍落成启用,东初老人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将此处命名为“农禅寺”。


一九五九年,退下戎装的圣严法师来到中华文化馆,在东初老人的座下二度出家。一九七七年,东初老人无疾坐化,嘱圣严法师继承法业,接任中华佛教文化馆、农禅寺住持,致力佛法弘化与禅修推广工作。由于信众日增,为了要寻找一个具有长久性、安定性和未来性的道场建筑用地,前后费时八年,却苦无结果。直到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例行的念佛共修会中,圣严法师亲自带领僧俗四众弟子,共同持诵二十一遍《大悲咒》祈求观世音菩萨加持。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位于金山乡三界村半岭的观音殿中,全度法师也在观世音菩萨法像前持《大悲咒》,祈求菩萨指引,能够早日找到适当的大德法师接掌寺院主持。结果竟以如此不可思议的因缘,觅得一块得以深耕的福田宝地。同年七月,圣严法师正式宣布将金山的新道场命名为“法鼓山”,并为道场未来的建设勾勒出清晰的蓝图─发挥教育、文化、弘法的功能,为一般信众提供一个修行佛法、净化身心的良好环境,运用佛法来安定人心、安定社会。


“法鼓”二字语出《妙法莲华经》:“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法鼓山以“法鼓”为名,即希望以佛法的鼓声,如暮鼓晨钟般使听不懂佛法的人能听懂,使从未见佛法的人能看见,期待人人能够得到佛、法、僧三宝的利益,人人沐浴在慈悲与智慧的法雨中,使人间社会成为健康、和平、和谐的乐土。[5]


创办人圣严法师简介

【贫寒出生, 出家为僧】
1931年,圣严法师出生于中国江苏南通,在那个天灾、战乱频仍,百姓贫困的年代,法师因先天体弱,加上长期营养不良,因而瘦弱多病,且语言、动作都发展得较一般同龄孩童缓慢。十三岁时(西元1943年),法师在邻居的介绍下,欣然赴狼山广教寺出家,在寺中做小沙弥,学习著出家人应学的一切,法师这时已发现佛经的好,不仅是用来超度亡灵,而是让人们照著去做的,于是心里涌起一股读懂佛经并分享他人的愿望。对日抗战胜利后(1946年),法师随同师长转赴上海大圣寺以赶经忏为生,经过多次争取,终于得以进入静安佛学院就读,奠下佛学基础。


【从军抵台, 亲近教界】
1949年,战乱中法师易服投身军伍,随军队抵台。在艰苦的军旅生活中,心志与体魄皆得到严苛的锻炼。同时,利用图书馆及图书巡回车,广泛阅读文、史、哲等书籍,进而投身创作,陆续于《佛教青年》、《今日佛教》、《人生》、《海潮音》等佛教刊物上发表作品,探讨人生与宗教等问题。这段期间,法师不仅与先后抵台的佛学院师友保持连系,并且亲近长老、结识青年法师、关心教界情况,期待有朝一日得以重新再出家。


【灵老棒喝, 得一入处】
原已一身宿疾的法师,在考取国防部通信部队之后,因需夜间值班而经常日夜颠倒,再加上热衷读书写作,因此长期睡眠不足,因而罹患了慢性风湿症等病症。1958年,法师利用休假至高雄佛教讲堂,偶然与灵源老和尚同单两宿,法师将生命及修持上的问题尽向老和尚请益,受老和尚棒喝而得到佛法入处。后因教禅弘化,于1978年得老和尚正式赐法派字号“知刚惟柔”,为虚云老和尚下第三代,临济义玄下第五十七代传人。


【东老恩义, 二度披剃】
法师因投稿《人生》杂志而受到创办人东初老人的器重与照顾,因此经常造访位于台北市北投的中华佛教文化馆。东初老人得知法师身体状况,以及出家志向,为法师的退役事宜给予诸多协助及鼓励,终于顺利退役。法师感于东初老人的恩义,于1959年病假期间,便住进北投文化馆,1960年退役令正式生效,法师即于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正式于东初老人座下剃度出家,得法名“圣严”,意为“以圣教庄严佛法,又以圣法严饰身心,复用圣德净毘尼”,勉严以律己并发扬圣业。同时,也接下《人生》杂志的编务工作。


【闭关自修, 山中阅藏】
1961年冬,法师受完大戒未久,为充实佛学及修持,便南下至高雄美浓朝元寺自修,解行并进──行则拜忏、打坐;解则阅藏,以律学为主,兼研《阿含》部等经典,以深入佛法思想根源。至1968年关为止,此番闭关潜修长达六年,中间曾一度因眼疾外出就医,并应邀讲经、讲学。期间法师写作不缀,陆续发表自修所得。其中,戒律方面,持续整理并撰写出《戒律学纲要》;此外,亦应《菩提树》杂志邀稿,据研读《阿含》之心得,以通俗文字介绍佛教内涵,后集结成《正信的佛教》;并著手撰述自传《归程》,于《慈明》杂志上连载。


【留学日本, 取得博士】
早于1965年,东初老人便函促法师出关赴日留学,以备他日弘化之用。法师经长考,为提高佛教的学术地位以及僧人的素质,以开创佛教教育新局面,毅然于1969年赴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攻读硕士。然而,由于赴日僧侣还俗者多,因此教界一片反对声浪,致使法师留学经费几无著落。然而法师仍刻苦于1971年获硕士学位,1975年并完成极高评价的论文《明末佛教之研究》,顺利取得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应邀赴美弘化。留日期间,法师利用课馀参访多处道场,跟几位禅师学禅。取得博士学位之后,法师参加曹洞宗派下的总持寺所举办之精进禅七,获原田祖岳禅师的弟子伴铁牛禅师印可。


【赴美弘化, 指导禅修】
1976年9月,法师被美国佛教会选为新任董事,兼副会长及大觉寺住持,此系法师第一次住持寺院。同年,法师与日常法师合作,于美国大觉寺开设周日静坐班,此则是法师第一次以禅者身分指导禅修,更陆续开设禅坐训练班,以接引中、美青年学佛,此后,法师便经常应邀以禅修、佛法为主题进行演讲,以及至美国、各知名学府指导禅修。次年(1977年),法师应学员请求,于“菩提精舍”首度举行禅七,学员反应极佳,因此,1978年法师即将此主持禅七的经验带回台湾,首度于国内带领禅修活动。


【恩师坐化, 继承遗志】
1977年12月15日,东初老人无疾坐化,法师接获消息后立刻返台处理恩师身后佛事,并邀集诸山长老及有关法师,商讨文化馆产权继承与支配问题,法师以三项原则自励:尽力推动并实践东初老人为佛教文化及教育作奉献的遗志;竭所能维护并照顾文化馆的道场及其原有住众;不支用东初老人所遗的财产。
次年(1978年),财团法人中华佛教文化馆依东初老人之遗嘱筹组完成,召开“中华佛教文化馆董事会”成立会,法师被选为董事长兼任馆长,住持文化馆及下院农禅寺。


【投身教育, 培育人才】
1978年,美国佛教会驻台译经院移至农禅寺,并请法师担任院长,同时,亦应中国文化学院(即今文化大学)邀聘为哲学研究所教授。同年10月,更受邀接任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该所于1981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此为中华民国佛教教育史上,第一所以现代化方式,培养高级佛学研究人才的机构。后由于文化学院改制,佛研所停止招生,法师为持续培养佛教弘法及研究人才,于1985年以“中华佛学研究所”名义继续招生、办学,并以文化馆新建大楼为所址。


【创禅中心, 返往台美】
回台住持文化馆后,感于美国出家、在家弟子求法热诚,因此法师以三个月为期,固定往返台湾、美国两地。由于没有固定的住所,法师几经奔波,甚至一度与弟子流浪街头,终于在1979年,于纽约皇后区租屋成立禅中心。
同年十月,法师得仁俊长老及沈家桢、应行久、马宜昌夫妇等居士护持,购得同区一栋二层楼旧屋,并于1981年5月正式启用。为纪念东初老人法乳之恩,特将禅中心取名为东初禅寺。后由于信众增加、法务日繁,致使空间不敷使用,又于1987年于同街买下一栋三层楼房,为东初禅寺新址。


【创办出版社, 复刊《人生》】
法师继承东初老人的遗志,期能对佛教文化、佛教学术做一份贡献,于是于1980年成立东初出版社(即法鼓文化前身),透过文字和媒体传播佛教观念,使大众能够认识正信的佛教,同时也为中华佛学研究所师生出版论文集。此外,1949年由东初老人所创办,以倡导人生佛教为宗旨的《人生》杂志,在因法师掩关自修无人接续而停刊二十一年后,也于1982年,以八开小型报的季刊形式复刊。同年,在美国除了已固定发行英文《禅杂志》季刊、《禅通讯》月刊外,法师也在东初禅寺成立了法鼓出版社,以出版英文著作。


【大型演讲, 开新风气】
法师继1981年于台南首次主持连两场近两千人的对外大型普化演讲之后,1983年,再度于台北国父纪念馆,以〈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为题进行演讲。此举开创国内佛教团体举办对外大型演讲之先河,此后多次应邀于国内外各地举办此类大型演讲,包括香港新加坡澳洲等。
此外,自1990年起,法师于国父纪念馆进行一系列的经典讲座,包括《心经》、《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等,每场皆有上千人至数千人参与。1999年起,法师更与高科技、教育、文化、演艺界的顶尖人士,举行多场大型的对谈、鼎谈及座谈等,动见观瞻,影响力深入社会各层面。


【大陆巡礼, 寻根探源】
1988年,法师原拟赴英国伦敦主持禅七,因签证问题而临时决定改赴大陆巡礼探亲,此系自1949年来台后,第一次返回大陆,主要除探亲之外,另完成三个心愿:探访中国佛教的源头古迹;重回狼山,重温少年出家时代的旧梦;以及巡礼东初老人的得法道场镇江焦山定慧寺。法师自称“这次大陆探亲之行,与其说‘归根’,毋宁说是回到我血缘的源头及法缘的源头,做一次巡礼式的寻根访问。”
1991年,法师为法鼓山的建设,组成考察团再赴中国大陆考察佛教建筑特色;1996、2002则两度带领僧俗弟子分赴中国北方及南方,进行禅宗溯源之旅。


【持咒求地, 创法鼓山】
1989年,农禅寺面临拆迁,购买土地刻不容缓。由于多年来寻找土地未果,经弟子熊清良医师建议,法师于是带领千位僧俗四众弟子共同持诵〈大悲咒〉二十一遍,期望获得安定、长久之道场用地,三日后好消息传来,法师前往位于北海岸的金山地区看地,一周后便与土地所有权人代表全度法师签订土地转让契约。
同时七月,法师自美返台后,便召集护法会干部,将四月间所购得之金山道场,正式命名为“法鼓山”,期能如晨钟暮鼓般,以佛法宣导人世,普化人间。法师强调,法鼓山不但属于整体佛教,也是属于全民教育的地方,是一座涵盖学术、教育,以及提升人品的国际性修行中心。


【国际行脚, 带领禅修】
1989年,法师应英国弟子约翰.克鲁克之邀,赴英国威尔斯主持禅七,应是第一位至英国指导当地人士禅修的中国法师,众人获益匪浅,深受感动。
此后,法师带领禅修的身影远至捷克波兰克罗埃西亚俄罗斯德国墨西哥等地,只要有禅众邀请,法师便不远千里,前去遍洒禅修的种子,借由超越语言与文化的禅修,将佛法的智慧与慈悲带到世界各地。


【建立理念共识, 建设人间净土】
1989年,法师提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法鼓山的理念,并于同年创办《法鼓》杂志,以联系日益增加之信众、会员。接著,于1991年提出〈我们的共识〉──
我们的理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我们的精神:奉献我们自己,成就社会大众。
我们的方针:回归佛陀本怀,推动世界净化。
我们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实整体关怀。


【倡佛学研究,开国际会议】
1990年,中华佛学研究所主办第一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由法师担任总召集人,于国立中央图书馆举行,以“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为主题,共有二十多国佛学学者一百五十多名参加,提交论文四十篇。
法师指出召开国际性佛学会议有三个主旨:一、提倡佛教学术的研究,发扬佛教文化的精神;二、把世界佛教引回中国,把中国佛教传到世界;三、让国内的教内外人士,认同佛教学术研究的重要和必要,并共同来致力于佛教人才的培养。此后,中华国际佛学会议数年召开一次,对致力于提升国际学术地位,促进学术交流,成效卓著。


【酝酿三十年,菩萨戒革新】
1991年,法师于美国纽约东初禅寺首次传授在家菩萨戒;并于1993年,首次于国内传授在家菩萨戒。法师早于写《戒律学纲要》时,便有了推广菩萨戒精神,改良菩萨戒的心愿,并指出菩萨戒的目的,在于发菩萨悲愿的大菩提心,而不拘泥于琐碎戒条项目。经过三十年的酝酿,根据学理及经论改良的菩萨戒,目的在于回归佛陀时代的精神,并适应时代环境的变迁,故以“四弘誓愿”及“三聚净戒”为基础,再以净化身口意三业的“十善法”为准则,祈愿以平等的慈悲容纳一切众生,以清净的戒行导正社会风气。


【提倡心灵环保,净化社会人心】
1992年,法师订此年为“心灵环保年”,然而,始自1989年,法师即开始提倡心灵环保,认为唯有心灵净化,才能带动个人行为乃至社会的净化。随后于1994年,法师又提出“礼仪环保”,加上先前倡导的“生活环保”、“自然环保”,是为“四环”运动。至1999年,法师进一步全面推展“心五四”运动,包括: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为心灵环保的延伸,更是具体的实践方法。


九二一大地震之后,更发起“台湾,加油”人心重建运动,全国响应;2007年,提出“心六伦”运动,期许借由推广家庭、生活、校园、自然、职场、族群六种范畴的新时代伦理,达成“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每一个社会思想运动的推出,都是法师以佛法精神为依归,观察社会脉动及思惟人心需求的智慧结晶,也是法师给予众生的慈悲叮咛。


【电子传媒,无远弗届】
1994年,电视弘法节目“大法鼓”在华视频道制作播出。节目中,法师以佛法观点为大众解答生活及修行疑问,内容深入浅出,原本预定制播五十集,因广受欢迎而延长成一千馀集,播出时间长达十馀年。节目配上英文字幕,跨海于纽约当地有线电视播出后,亦接引许多人成为佛教徒。节目内容经整理成文稿于《人生》杂志中连载,并集结成书出版,包括:《找回自己》、《从心沟通》、《真正的快乐》、《工作好修行》、《觉情书》等。法师另一节目“不一样的声音”则于1996年开始制播,法师于节目中与国内外各界杰出人士进行对谈,时间亦长达十年。


【创象冈道场,建禅修系统】
1997年,由于东初禅寺信众持续成长,场地早已不敷使用,因此,法师与弟子在几经寻觅后,终于在纽约上州购得土地建立道场,法师为之取名为“象冈”,期许培养出佛门龙象人才。新购入的象冈道场未及整修,法师便于此举办禅修及北美年会,更于1998年首度分别举办单一法门禅七,专修“话头禅”及“默照禅”,引领禅众一门深入、契理契机;2000年更首度在此举办禅四十九。


【天下杂志票选,列影响力人物】
1998年,《天下》杂志于第200期特刊中,遴选圣严法师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两百位人士之一,同时获选的有蒋经国孙中山孙运璿李远哲王永庆施振荣,佛教界人士则有印顺长老、证严法师。其后《天下杂志》进一步由读者票选出前五十名的影响力人物,法师再度入选。法师指出:“这是因为我们法鼓山,不论举办任何大小型活动,都赋有提振人心、改良风俗、影响社会的教育功能,十多年来的心灵环保等四环运动及四安运动,已获得回响。”


【汉藏世纪对谈,推展汉传佛教】
1998年5月,法师与西藏政教领袖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达赖喇嘛于纽约进行“文殊菩萨智慧法门──汉藏佛教世纪大对谈”,由法鼓山美国分会与西藏之家共同举办,为期三天。第一、二天,由达赖喇嘛主讲〈文殊菩萨的智慧法门〉;第三天则由法师主讲〈中国禅宗的生活智慧〉,并与达赖喇嘛进行对谈,为汉、藏佛教交流写下新的一页。更早之前,法师便屡与不同的佛教系统交流,如传承日本禅宗的凯普楼禅师、禅法风行于西方的一行禅师。这场深受世界瞩目的汉藏对谈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法师首度能够在以藏传佛教及日本禅为主流的西方社会中,让汉传佛教及禅法登上世界舞台,提升汉传佛教在西方社会的能见度。


【登联合国演说,致力世界和平】
2000年,法师受邀至联合国举办之“世界宗教暨精神领袖和平高峰会议”发表演说,呼吁以慈悲关怀各个族群,并用智慧化解宗教间的冲突和种族间的歧视。法师展现的智慧与风范普获各界认同。此后,法师持续受邀参与“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世界宗教暨精神领袖理事会”以及“亚太地区世界青年和平高峰会”等各种国际会议,2003年并应以色列巴勒斯坦政府之邀,前往以、巴进行和平之旅。法师会议中一再提出“心灵环保”的重要性,并指出国际间不和谐的根源,在于宗教问题,因此展开推动世界和平的运动,期望宗教发挥力量,促使世界和平早日实现。


【创办僧伽大学,培育佛教人才】
为培养汉传佛教宗教师而创办的僧伽大学,于2001年招生,这是法师继创办培养佛教学术人才的中华佛学研究所之后,又一教育理念的实现。早在东初老人的时代,即有呼吁教界成立佛教大学之刍议,而法师也曾于《人生》、《觉世》等刊物,为创办佛教大学请命,希望“以佛教的力量创办佛教的教育机构”,“以佛教的教育来培植佛教的人才”。法师期许僧伽大学培育出能够洞悉新时代的要求,足以代表汉传佛教的精神与内涵,并在国际宗教界和学术界占有一席地位的僧众人才,并期勉学僧能够做为真正的宗教师,具有奉献的精神,奉献生命、奉献一切来修学佛法、护持佛法和弘扬佛法。


【大悲心起,落成开山】
2005年10月21日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落成开山,为已创立了十六年的法鼓山,开展了新的一页。法师于致词中指出:“回想十六年前,这里原本并没有法鼓山,如今出现了许多建筑物,建筑物要有意义、发挥作用,就要用它来做对社会与世界有用的事。有些事情还没有人想到要做,却是社会与世界需要的,我们就应尽力而为,这也是法鼓山最初的信念。”落成大典以“大悲心起”为主题,期许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中生起大悲心,平等地爱护家人、朋友,乃至于所有族群;也祈愿全人类都能发起大悲心,为世界带来永久的和平。


【传法后代,方丈退位】
为了永续传承法鼓山的法脉法统,使佛法明灯永续不断,继2005年9月2日在农禅寺举办传法大典,将法脉传持的任务,交给十二名法子之后,2006年9月2日,法师更进一步,正式将法鼓山方丈一职,交由果东法师接任。新任方丈系依据“方丈敦聘办法”选出,由僧团大会通过任命,显示法鼓山制度、规章已臻完备,法师认为唯有如此,方能世世代代承先启后,延续弘扬汉传禅佛教永住于世。此举象征著法鼓山僧团第二代正式承担起如来家业,也突显出法师念兹在兹于三宝长久住世利生的无我精神。


【兴学为后世,书迹显悲智】
继中华佛学研究所、僧伽大学之后,2007年4月8日佛诞节,“法鼓佛教学院”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一所教育部核可通过的单一宗教研修学院。此外,以培养人文及社会科学人才为主旨的“法鼓人文社会学院”也于1998年核准筹设。为吁请各界护持兴学,法师晚年于病中运笔不辍,举办多场“游心禅悦”书法展。虽非名家,然笔下毕生禅修工夫自现,法语蕴涵发人深省的智慧,以及不舍众生的悲怀。


2014年,法鼓佛教学院与筹备中的“法鼓人文社会学院”合并为“法鼓文理学院”,于2015年正式招生,将培养具有国际宏观视野的宗教师及学术文化兼具的领导人才,期许带给人类和平、地球永续。法师兴学悲愿终于得以圆满,亦是法师留给后世的祝福。


【法会回归修行,体现慈悲精神】
2007年,法鼓山首度启建汉传佛教最盛大的法会──水陆法会,并以“大悲心”为永久主题。法师少年经历经忏生活,早已思及法会改良。1997年,为纪念东初老人,农禅寺首度举办梁皇宝忏,不同于传统拜牌位、吃斋饭、烧冥纸的作法,并注入禅修的观念和方法,创造一场安定摄受的共修法会,更是一方如莲池海会般的净土,这是法师改良法会的一大步。


在法师的指导下,法鼓山首度启建的水陆法会,结合了人文、环保、科技与艺术,让仪轨回归佛法经典、坛场回归禅宗的本来面目,更取消传统烧化仪式,改采云端牌位;并推广网路共修、行前功课等,种种落实环保的变革,让参与的信众体验人间净土,使得法鼓山水陆法会成为具有文化与教育功能,更体现慈悲精神的新时代法会。


【自在舍报,悲愿无尽】
法师以八十世寿,于2009年2月3日舍报圆寂,荼毘后,灵骨植存于法师生前为改良殡葬风俗、落实环保理念而致力推动的“金山环保生命园区”。


法师早于2004年便预立遗言,刊登于《法鼓》杂志中,嘱咐:“不发讣文、不筑墓、不建塔、不立碑、不竖像、勿捡坚固子”,以及身后佛事“不可办成丧事,乃是一场庄严的佛事。”自2005年罹病以来,法师便抱持著尽形寿、献生命的态度直至圆寂。其末后偈言:“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为后人示现生死自在,是为法师最后一堂珍贵的身教。[6]


法鼓山的共识

“心灵环保”是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在1992年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希望以观念的导正,来提升人的品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处理问题。只要有了心灵的防御措施,处身在任何状况之中,都可以保持平静、稳定、自主、自在的心境,对自己、对周遭环境中的人事物,存有一份关心,存有一份对未来的关怀和希望。


【四种环保】
是以心灵环保为核心,全面推广礼仪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成为四环运动,从心出发,由内而外,推己及人扩大到对社会、人类、环境、自然、生态的整体关怀,以促进人间社会的平安快乐。 心灵环保 保持我们心灵的平静与明净, 法鼓山行动总纲,主要在于保持心灵纯净与安定。
礼仪环保 保护人类社会的尊严与谦和,以心仪、口仪、身仪的净化,促进人我和谐。
生活环保 保障我们生活的整洁与俭朴,少欲知足、简朴自然,落实禅宗“修行在行住坐卧间”的观念。
自然环保 保全地球生态的共存与共荣,知福惜福、感恩大地,保护自然环境免受污染、破坏。


【心五四运动】
是为实践四种环保而陆续提倡推动的心法,基本精神是把佛法普遍地运用在生活中,以实用为先,是人间化、人性化、生活化的佛法,不只是法鼓山的行动方针,更是二十一世纪的生活主张。总计五大项,每一大项有四种“心”的观念和方法,因此称为“心”五四。


四安
提升人品的主张
安心:在心灵中少欲知足。
安身:在生活上勤劳简朴。
安家:在家庭中相爱相助。
安业:在身、口、意上清净精进。


四要
自在人生的主张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四它
解决困境的主张
面对它:正视困难存在,不自欺欺人。
接受它:接受困难事实,不怨天尤人。
处理它:用智慧处理事情,用慈悲对待他人。
放下它:尽心尽力就好,不计成败得失。


四感
与人相处的主张
感恩:使我们成长的一切顺逆因缘。
感谢:给我们奉献、服务的机会。
感化:用佛法感化自己,知惭愧、常忏悔,以佛法的悲智感化自己。
感动:用行为感动他人,从自己做起,以学佛的悲智行愿感动他人。


四福
增进福祉的主张
知福;知福才能知足、知足才能常乐。
惜福:珍惜拥有、感恩图报。
培福:享福非福、培福有福。
种福:成长自己、广种福田、人人有福。


【心六伦】
就是诚心诚意地用心实践伦理的观念和道德,于2007年由圣严法师所发起,将传统的五伦观念,延伸为家庭、生活、校园、自然、职场和族群等“心六伦”,可说是对当前台湾社会及国际情势的回应与契应。透过这项新伦理运动,期许帮助社会与人心能够净化,学习以服务奉献的精神,以利益他人来成长自己,从贯彻伦理价值之中,找到人生的真义。


家庭伦理: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庭中的每一成员,不论辈分,都应该思考如何为家人奉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长辈感恩孝敬,对平辈及晚辈关心照顾。


生活伦理:
生活伦理的落实,除了人人从自己开始,珍惜善用生活中各种资源,对环境也要给予爱护与尊重,除了自己方便,同时也能尊重其他使用者的权益。


校园伦理:
学生、老师与家长是校园伦理的三大主体,学生与家长要能尊敬、感恩老师,老师要能尊重家长、关爱学生,彼此能够互敬、支持与和谐互动,就是健康温馨的校园伦理。


自然伦理:
关怀自然生态,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资源与环境,就是自然伦理,对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块石头,都跟人类的生存有关,除了直接保护,也包括间接保持各资源之间的永续平衡。


职场伦理:
凡是有人际互动的工作环境,就存在著职场伦理,在职场上应守分尽责,热心为工作、同事、上级、下属,以及工作单位奉献,不论职位高低,都应以平等心态视彼此为生命共同体,互相成就。


族群伦理:
面对多元各种的族群现况,应能敞开胸怀去接触、认识,相互尊重与包容,相互学习与奉献,才能展现多元


【四众佛子共勉语】
圣严法师于1990年提出“四众佛子共勉语”,不仅是法鼓山信众学佛与修行的指南,更被誉为普世和平共修的方法,如能熟读共二十句的共勉语,并了解其中涵义,不但可自勉自励,也可勉励他人,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
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
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为了广种福田,那怕任怨任劳。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处处观音菩萨,声声阿弥陀佛。[7]


地址

新北市金山区三界里7邻半岭14-5号


营业(开放)时间

参学时间:每日早上9:00至下午16:00止(采预约参学方式)。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洽询电话 02-24987171


服务设施

1、请于预定活动10天前将‘参学预约登记表’传真至弘化院参学组,传真电话02-2498-9029。
2、参学人数不满15人或个人申请者园区将以合并方式办理。


费用简介

免费参观
◎以上费用仅提供参考,请以现场公告为准,不另行通知!


停车场


交通资讯

★ 自行开车:
1、国道一号:由八堵交流道下,接国道五号往万里方向行驶,续接台2线(北部滨海公路)过磺溪桥,走北22(三界坛路)即可到达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
2、国道三号:由基金交流道下,接台2线(北部滨海公路)过磺溪桥,走北22(三界坛路)即可到达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
3、台2线:行驶台2线(北部滨海公路)至竹子湖路口转北20(五爪仑路),接北23-1和北22-1至三界村即可到达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


★ 搭乘大众运输:
1、客运:由台北国光客运总站搭乘国光客运往金青中心方向之班车至法鼓山站即可到达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 [8]



目录

视频

佛教歌曲:楞严咒 法鼓山


台湾佛教法鼓山圣严法师与张学友名人对谈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