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蘇省淮陰農業學校

江蘇省淮陰農業學校,坐落於淮安市淮安區湖心公園(史稱湖心寺),她像鑲嵌在古運河風光帶西邊陲的一顆璀璨的明珠。1963年至1968年我在這裡讀過5年中專,留下了永恆的美好記憶。這是個風景如畫美麗學校,是名副其實的「江蘇省園林式單位」。

迄今她已度過110個春夏。在蘇北以至江蘇全省是個久負盛名的百年老校[1],比清華大學早創辦3年。我為在這裡讀過書感到自豪。淮陰農校歷經滿清王朝,民國政府和新中國三大歷史時期。

目錄

歷史

該校溯源於1901年清末淮揚道沈瑜慶奏請清政府設立「江北農事試驗場」[2]。到1908年,在「農業救國」的浪潮中,為引進西方現代農業技術,改造中國傳統農業,一批有識之士在古黃河南岸、清江浦八面佛北圩門外的桑園原「江北農事試驗場」的基礎上創辦了江北農工學堂,正式招生。這是當時全國僅有的25所農工學堂之一。淮安因此成為中國近代中等農業教育的發源地之一,從此奠定了淮農的百年基業。

淮農初始校址設於清江浦八面佛北圩門外。當時是「江北農事試驗場」的蠶桑園。

到1951年秋天,在原清江市北郊原淮安市政府東西大院外,復建淮農。復校之初,一無所有,租借了「太平庵」一個廟宇和附近的民房作為校舍。1952年1月搬進了復建的新校區。

1958年秋,淮農搬遷到周總理故鄉,淮安縣原運河公社湖心大隊的湖心公園(前為湖心寺),直到今天,在此處已度過六十個春秋。

成績

淮農學子最大的特色是艱苦奮鬥,想當年從蠶桑園中辟出一塊校區的窘況。又到1951年租借廟宇、民房臨時寄居棲身是何等的艱難。再到1958年遷徙至淮安湖心寺,又是庵堂,這淮農也真巧合,與佛廟結緣自始至終。一九六四年後,正是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學解放軍,學雷鋒精神的火紅時代。學校各班級創學解放軍「四好」(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風好、軍事訓練好、生活管理好)活動蔚然成風。各班級置辦理髮工具,同學互相理髮;互幫洗衣、補衣、套棉被等。夜晚突擊集合野外拉練,演繹軍事化管理。1965年我所在的班級團支部(筆者為團支部書記)榮獲共青團江蘇省「四好」團支部稱號。《江蘇共青團報》用半個版面介紹了淮農牧醫6308班團支部學「毛選」,學雷鋒,創「四好」的先進事跡。校長陳曉雲,業務校長李欣,各班班主任帶領我們到學校農場東邊地區拓荒。硬是憑一雙手,一個肩膀開闢了幾十畝荒地為生長稻麥的良田,擴大了校區的生產基地。校長陳曉雲,副校長李欣,我們班班主任陸長生都親自挖地、抬土。農場裡飼養的奶牛、生豬都是我們學生排班去餵養。學校搞基建,船從裏運河運來了磚頭都是我們學生一塊塊搬到岸上。江蘇省農林廳科教處的領導常來淮農召開校教職工座談會。有時也把我叫去參會,座談農校「社來社去」教育方針的感想和艱苦創業辦農校的體會。校長陳曉雲同志還出席了一九六五年七月全國高中等農業教育工作大會。毛主席,劉主席和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並和他們合影留念。這張照片為這所百年老校增添了榮耀、增加了一塊金字招牌。我在校讀書的上世紀六十年代,淮農那些領導、教師都是德才兼備的人才。對我們這些莘莘學子有顆慈母般的心地。例如陳曉雲、朱建、李欣、范忠、莊茂林、趙國華、陸長生、周湘泉、姚占清,等等在我的腦海里留下永遠的印記。我們走上社會後,人生光鮮,得益於他們五年中的諄諄教誨。我終身感謝母校的老師。

淮農的教師還為全國的高中等農業(職業)院校編寫了政治、經濟、體育、農、牧、水產、計算機等類專業多套教科書。分別由國家人民教育出版社、高校出版社、農業出版社、科技出版社及有關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由於淮農的歷史名聲和歷史貢獻,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從民國到近現代名人題詞的除陳果夫的校訓外,尚有周佛海趙桂華方治盧守耕向紹軒沈百先王世傑余井塘等。現代著名書法家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先生也題寫了「江蘇省淮陰農業學校」校牌。淮陰農校先後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江蘇省優秀教師集體」「江蘇省農業科普宣傳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大中專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淮安市文明單位」「江蘇省園林式單位」等等榮譽稱號。

視頻

江蘇省淮陰農業學校 相關視頻

江蘇省淮陰中學軍訓閉幕式
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