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水田衣

圖片來自扒拉扒拉

水田衣,也稱百家衣百衲衣百結衣稻畦衣稻畦衫稻畦帔福田衣稻田衣田衣割截衣等,日本稱為百德着物百徳着物)、百接着物百接ぎ着物)、百所着物百所着物)、百軒衣装百軒衣装),是東亞一種傳統拼布服飾。其實際起源時代不明,但戰國時代楚國古墓有出土穿著拼布衣的木俑,中山國古墓出土玉人有呈方格紋的服飾,對照新疆出土的一件同時期的西戎拼布衣,楚墓及中山國墓玉人的格子紋衣服可能是早期的水田衣,稱為偏衣。《藝文類聚》引《晉書》記載西晉太始年間,董京(字威輦)把殘碎的繒帛縫合製成衣服,稱為百結衣[1]。百家衣也是嬰兒、幼童常見的服飾,有受百家祝福、平安成長的含義,現代仍然可以見到。水田衣在明代崇禎年間一度成為婦女流行的穿著,[2][3]水田衣的制作,在開始時還比較注意勻稱,各種錦緞料都事先裁成長方形,然後再有規律地編排縫制成衣。到了後來就不再那樣拘泥,織錦料子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形狀也各不相同。「水田衣」一名是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日本江戶時代津輕藩南部藩)的村莊為了節省布料,把麻布之類的粗布製成水田衣,稱為襤褸

目录

作為袈裟的水田衣

最初的袈裟是以僧侶化緣時收到人們捐贈的舊衣物、舊布碎等縫合而成,直至現代一些僧侶仍然穿著[4]。不少文學作品皆有提及作為袈裟的水田衣,如唐朝王维的《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5]唐彥謙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詩、清朝吳偉業和王太常西田雜興韻》之六[6]、清朝黄景仁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赐袈裟歌[7]、以及《紅樓夢》中妙玉的衣著等[8]。現在戲曲中的尼姑服裝三色道背心也是以這種百衲衣為原型。

歷史沿革

唐詩中有一些詩句寫到水田衣,如:“日暮寒林投古寺,雪花飛滿水田衣”(熊孺登《送僧游山》);“得地又生金象界,結根仍對水田衣”(唐彥謙《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等,都是對水田衣的記錄。在唐朝,水田衣因嚴格的等級著裝制度、新鮮的服裝色彩風格,并未盛行.佛家强调节俭,它在借鉴僧衣的制作方式之外,还由此及彼地传播了一部分的佛教文化思想,如节俭。水田衣在佛教及明朝制度的影响下,成为了弘扬“节俭”美德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水田衣开始出现时是由亲人的旧衣物的零散布头拼接而成,体现了朴素劳动人民对亲人平安的期盼与祝福。


參考資料

  1. 《藝文類聚》卷六七引晉王隱《晉書》:“董威輦每得殘碎繒,輒結以為衣,號曰百結。”
  2. 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中文). 
  3. 清朝翟灝通俗編·服飾》:“王維詩:'乞飯從香積,裁衣學水田。'按,時俗婦女以各色帛寸翦間雜,紩以為衣,亦謂之水田衣。”
  4. 清朝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水田衣》:“釋子以袈裟為水田衣。”
  5. 王維《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
  6. 清朝吳偉業《和王太常西田雜興韻》之六:“手植松枝當麈尾,雲林居士水田衣。”
  7. 清朝黄景仁《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赐袈裟歌》:“水田一袭镂彩成,光焰至今犹未歇。”
  8. 清朝曹雪芹著、無​​名氏續《紅樓夢》第一百零九回:“只見妙玉頭戴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綢襖兒,外罩一件水田青緞鑲邊長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