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亞中(1954年12月),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國際關係學者,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中國國民黨黨員,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中華人間佛教聯合會常務理事,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報社主筆。

張亞中

圖片來自自由時報
中華民國政治人士、學者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 1954年12月(69-70歲)
台灣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目錄

經歷

張亞中就讀空軍子弟小學、衛道中學、省立台中二中、文化大學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政治學博士,德國漢堡大學哲學博士。

張亞中以外交特考第三名成績進入外交部,曾派駐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漢堡拉脫維亞。其後轉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參與大陸政策研究與制定。後協助星雲大師創辦南華大學建校工作,並擔任亞太研究所所長。曾兼任政治大學外交所教授。目前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在社會參與方面,張亞中2004年創建民主行動聯盟擔任總召並展開台灣反軍購運動。[1] 2005年3月以反修憲為名,與其他學者專家、社會各行業菁英、藝文人士合組「張亞中等一百五十人聯盟」參選,[2] [3]2005年中華民國任務型國代選舉,並以1.64%的得票率當選五人。

2006年6月底,「民主行動聯盟」成立「全民倒扁運動聯盟」,張亞中均擔任總召集人的在中正紀念堂前的「大中至正」廣場,舉辦「民主夜市」[4],呼籲全民倒扁。歷經近兩個月的努力呼喊,得到社會廣泛響應。8月起,施明德先生亦登高一呼,以一百元小額捐款,開啟了後來百萬人參與的反貪腐運動。此時起,反貪腐運動由兩條線進行,一是由施明德先生所號召的群眾聚集於總統府前廣場,另一則是民主行動聯盟所號召的群眾則聚集於中正紀念堂前廣場,彼此分進合擊,共同努力。

2006年張亞中擔任「全民倒扁運動聯盟」負責人(百萬人民反貪倒扁運動或稱反貪腐倒扁運動、紅衫軍運動), 一方主張由文化活動彰顯社會良善的價值方式來進行抗議,一方面並不排除主張以體制外激烈手段倒扁。張亞中中秋夜當時甚至欲闖入總統官邸而遭警方攔阻遂發生衝突,事後遭警方依違反集會遊行法被起訴,2008年高等法院二審宣判張亞中違反集會遊行法,拘役15天,緩刑兩年定讞。

2007年起,陳水扁在外交與兩岸關係上採行激烈手段,以「入聯公投」方式動員群眾,當時在野的國民黨不敢正面否定,亦採「返聯公投」,致使兩岸關係再生緊張,2007年至2008年3月間,張亞中帶領民主行動聯盟積推動反對「入聯公投」與「返聯公投」。[5]

2008年國民黨贏得大選後,「民主行動聯盟」轉型成兩岸統合學會,多次穿梭兩岸之間,推動兩岸退休大使、退休將領及學者的制度性互動。2009年兩岸統合學會在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6]2010年在日本的本棲寺、[7]2011年在澳大利亞雪梨的南天寺、[8]2012年在台北,2013年在北京[9]舉辦過多次會談。其中《台北會談》與《北京會談》更是紅藍綠學者專家第一次在台灣及大陸就政治議題進行面對面的公開對話,在兩岸關係發展上有其時代的意義。

張亞中反對用公投的方式處理兩岸統獨的問題,分別在《新新聞》雜誌第1191期(2009/12/31)、1192期(2010/1/7)、1193期(2010/1/14),以五篇文章陳述其觀點。張亞中認為兩岸關係涉及兩岸人民的情感,輕率用公投一步到位式作為終極解決方式有其政治上的困境,並有可能產生更大的問題。兩岸應該逐步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強化重疊認同,水到渠成才是最佳的路徑。張亞中認為在面對大陸的崛起時,台灣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逃避與尋求偏安,而是積極地面對大陸。[10]

2010年1月27日,在中國電視公司的安排下,張亞中與曹興誠林濁水就「兩岸和平共處法」的可行性的電視辯論會。[11]

2011年,為慶祝建國百年並為兩岸建立客觀的史觀,張亞中與兩岸統合學會自行籌資製作《百年中國、迷悟之間》六集紀錄片。張亞中擔任總監制與總策畫人。影片可上網閱覽。[12]

2013年6月24日兩岸統合學會與大陸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在北京舉辦「築信研討會」,以期建立制度性的合作關係。該研討會由兩岸退休將領、軍事研究人員、學者專家共同參與。張亞中在開幕致辭時表示:「西方的軍事安全機制思維不適合兩岸的特殊情形。兩岸本是一家人,本來就不應該以武力來解決問題。兩岸要的不是『軍事安全』而是『止戈和平』。處理兩岸關係時,應該放棄僅是如何『維護安全』的構思,而採行如何『創造和平』的思維」。[13]

2013年11月30日,兩岸統合學會與大陸孔子基金會、香港的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合作舉辦系列「推動兩岸文化融合研討會」,就如何強化兩岸文化認同紐帶及未來文化協議應有的內涵進行探討。張亞中在致辭時表示,「文化融合有助於未來的經濟統合及政治統合。缺少文化融合,兩岸的經貿與政治關係將有如沙中建塔,不僅不易,亦極為脆弱,禁不起任何的風雨」。[14]

2013年8月9日,兩岸統合學會與香港的中國評論通訊社在大陸青島舉辦「兩岸海洋戰略圓桌會議」。張亞中並宣讀所達成的共識,包括:「兩岸可增進東海與南中國海油氣開發做為兩岸海洋戰略合作的突破口,共同推動研商成立兩岸海洋合作架構。兩岸可訂定海洋日,以彰顯重視海洋之決心,亦建議以鄭和下西洋之起程日,即七月十一日為中華海洋日」。[15]

2012年6月教育部將政治系教授張亞中「增聘」為歷史科審定委員,被不同意見者質疑為非歷史專業背景控制歷史課綱,企圖貶抑台灣多元文化並擁抱大中國史觀。[16]

2013年1月10-12日,方夏文化交流協會與兩岸統合學會在北京舉行首次「夏合研討會」,為兩岸退休大使開創制度性的聯絡管道。大陸方面總共有周文重等八位大使、三位學者及相關單位代表,台灣方面則有程建人等七位大使、四位學者等參與。張亞中在開幕致詞提出「兩岸三席」做為未來兩岸國際共同參與的可能方案。與會者認為,它既可以讓兩岸均可以在國際組織中出現,又可以不造成「一邊一國」,並可以使兩岸關係持續緊密向前發展。[17]

2013年5月18日,張亞中帶領兩岸統合學會與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兩岸法政問題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大陸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協辦之「兩岸共同保釣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兩岸重要的國際法、國際政治及兩岸關係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張亞中在主題演講時說,「日本是利用兩岸分治而獲利,假如沒有兩岸分治,就不會有釣魚台列嶼問題,甚而琉球問題今日的結果也會不同。釣魚台列嶼問題的產生,全是由於冷戰期間兩岸對峙所致。目前兩岸已進入和平發展期,有必要就共同保釣事尋求共識」。[18]

2013年11月26日大陸方夏文化交流協會和兩岸統合學會在大陸重慶共同舉辦第二次夏合研討會,兩岸退休涉外人員和專家學者近30人出席研討會,與會人士將圍繞七十年前《開羅宣言》的意義與啟示、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影響及當前國際形勢對兩岸的挑戰和機遇進行研討。張亞中在開幕致辭時說,七十年後看《開羅宣言》,中日的最終和約其實尚未真正完成。[19]

2014年4月張亞中投書撰文,反思太陽花運動作為台灣特色學運的特質,以及台灣作為小國在國際社會上如何追求生存之道。[20][21]

2014年張亞中邀請兩岸統合學會與台灣大學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在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舉辦「兩岸青年政治對話:台大論壇」,兩岸青年菁英共同參與討論,總共有包括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師範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淡江大學、文化大學、中華大學以及從新竹台中來的大學生,以及大陸在台的陸生總共一百餘人參與。[22]

2014年,兩岸統合學會與武漢大學台灣研究所、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及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主辦「甲午戰爭雙甲子研討會」在武漢大學舉行,40多位來自兩岸四地及海外的專家學者深刻剖析甲午戰爭對中國及兩岸關係影響、台灣社會認同百年前及東亞格局變化等議題。張亞中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兩岸需要一個「推動統合」的階段,透過統合機制的運作,讓兩岸建立共同的重疊認同,也使得兩岸可以形成共同的政策」。「甲午雙甲子,中華民族與大和民族的衝突仍然在海上,希望兩岸能夠在『反對分離、接受分治』的共同基礎上,在東海及南海建立兩岸統合機制『海域共同體』,以共同研究、開發、維護兩岸在東海與南海的主權」。[23]

2014年8月9-10日,張亞中邀請上海南京地區兩岸關係的重要學者參訪大覺寺,並舉辦《大覺夜談》,就太陽花運動以後,兩岸關係的深層問題進行輕鬆但全面且深刻的交談。[24]

2014年8-9月期間,張亞中開啟其全球巡迴演講,首先在美國加拿大等十大城市:紐約波士頓多倫多芝加哥奧斯汀休士頓洛杉機舊金山溫哥華,就「兩岸關係應如何走?」展開全球巡迴演講。張亞中在行前表示,希望21世紀「華僑之母」可以成為推動兩岸「統合之母」。[25]

2014年11月12日,亦為孫中山先生148年誕辰及泰國中華會館第107年館慶,張亞中應邀在泰國曼谷文華大酒店就「兩岸統合與民族復興」做專題演講。張亞中的統合論獲泰國僑界熱烈迴響與支持。張亞中表示,兩岸和平發展期,兩岸應該做到「心靈契合、價值融合、制度統合」,共同建構兩岸的文化認同、制度認同與法人認同,缺一不可。在追求兩岸的心靈契合與價值融合方面,兩岸應該讓彼此有共同歸屬的感覺,在政策上可以「文字趨同化」、「國文教科書一半以上內容一致」、「同樣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對歷史事實、史觀的認同」的方式推動。在價值融合與制度統方面,兩岸應以1+1=3的思維處理制度認同,彼此尊重製度與價值,但又創造兩岸共有的制度與價值。這種相互「尊重」與「包容」,正是兩岸應該努力的方向。在第三主體中,共同參與。當第三主體愈多,功能愈強,統一自然水到渠成。 [26]

2014年11月20日張亞中邀請福建廈門兩岸專家學者在江蘇宜興大覺寺,探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兩岸認同問題。張亞中首先對兩岸統合學會所做的一份台灣社會認同問題民調進行了解讀,他認為,台灣的青年人在認同問題上呈現出與大陸越走越遠的趨勢,他認為「蔡英文所說的『台獨是青年人的天然成分』絕非假話」。[27]

2015年1月10日起,張亞中繼上年8月間在美國、加拿大進行近二十場的全球巡迴演講後,開始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分別在布里斯本、雪梨、墨爾本基督城奧克蘭等地就「人間佛教與兩岸和平」與「人間佛教教義」進行演講與座談。[28]

2015年5月4日張亞中在搶救國文聯盟記者會中表示,國文讀得愈多就愈懂得中華文化中的一些良善價值,包括孝順父母和友愛兄弟,因此,搶救國文也是搶救中華文化的價值。[29]

2015年5月25日兩岸統合學會與大陸方夏文化交流協會在山西太原共同舉辦的第四次夏合研討會。兩岸退休涉外人員和專家學者20餘人出席研討會,與會人士將圍繞抗戰勝利70週年、當前世界局勢發展及走向、兩岸關係對亞太和平安全的重要意義進行研討。張亞中認為兩岸應該先尋求心靈的契合,才能產生認同,也才能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所以雙方都不要再責怪對方,但是要更多的相互理解。該會議並共同探索兩岸如何共同參與國際組織。[30]

2015年6月6日,張亞中在江蘇揚州鑒真圖書館所舉辦的「揚州講壇」,以「人間佛教與民族振興」為題進行公開演講,現場有一千餘名觀眾參與,是揚州重要的一場文化盛會。張亞中在演講中表示,中華民族要想振興,除了本身的努力以外,還必須處理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如何能夠提出一個不同於西方,但是可以豐富西方的文化話語體系;如何讓大陸除了富與強外,也能夠善;另一就是能夠建構一套讓兩岸可以和平發展的結構,畢竟,分裂與相互不友善的兩岸是不利於民族振興的。張亞中因而從「平等、自由、尊重、包容」這四個價值觀做為演講的主軸。[31]

中華民國史觀

2010年,張亞中與相關學者共同為歷史教科書之事發表聲明「莫自亡其史」,公開向馬英九政府喊話「當年我們都曾為防堵台獨史觀而攜手奮進」,反對教科書中將「台灣史對立於中國史,將台灣史前置於中國史, 將三十八年以後的中華民國史歸於台灣史」的內容。[32]

2012年6月在當年歷史教科書定案出版前,研究專長為政治領域的政治系教授張亞中獲臨時「增聘」為歷史科審定委員,被質疑為酬庸非歷史專業系所者是馬政府要把手伸進歷史教科書,企圖擁抱貶抑台灣多元文化的大中國史觀。[33][34]張亞中主張中華文化為主體,不應切割中華文化和臺灣文化;張亞中聲稱50,000-5,500年前的長濱文化和4,000-3,000年前的華夏文明可能有關;張亞中主張以「荷據」(荷蘭佔據)或「荷領」(荷蘭佔領)取代「荷治」(荷蘭統治),西班牙用語亦同;將「鄭氏王朝」、「東寧王國」改為「明鄭時期」;「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簡稱「日殖」而非「日治」時期;不使用「清領」而使用「清朝治理」或「清治」時期;刪除「臺灣地位未定論」等意見,因而引發學術界向教育部抗議並於台灣連署資源運籌平台發起「『我是民眾,我反對竄改歷史』 搶救歷史教科書連署活動」,短時間內即有超過五千多人連署。[35][36]

2013年7月22日,中華民國行政院宣布,政府公文書處理上將統一使用「日據」用語,但教科書審查同時接受「日據」及「日治」用字[37]

2013年6月7日,張亞中舉辦一場「從戰後德國反思日本」的思想者論壇,就戰後德國與日本在「歷史反省」與「周邊關係」的行為以及原因進行比較分析討論,並探究兩岸應如何面對日本未來的可能走向。這是台灣第一次舉辦針對日本戰後行為進行反省的研討會。[38]

2013年7月26日,針對戰後政治安排與琉球問題,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今日在「波茨坦公告紀念研討會-琉球地位與東海和平圓桌論壇」上,發表《戰後政治安排與琉球問題》專題演講,針對琉球地位未定論,提出兩種解決方案,一是交由聯合國重新處理;二是由兩岸和美、、日、琉球等六方召開多邊會議處理。[39]

2015年4月14日,張亞中邀集台灣大學政治系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兩岸統合學會、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馬關條約》兩甲子:對兩岸與東亞的影響」圓桌論壇,就此條約歷史意義及衍生影響進行反思。張亞中在致辭時表示:「日本政府有沒有授受《馬關條約》是不正當的看法。1952年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簽署《中日和約》,雙方承認『在1941年(民國30年)12月9日以前所締結一切條約、專約及協定,均因戰爭結果而歸無效』。雖然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為事實,但依條約,中日兩國均已同意《馬關條約》為無效,因此我們認為,日本是在『占據』台灣行為下行使殖民統治。基於尊重條約與國家立場,因此,這個時期,應該稱之為『日據時期』,完整及正確的表述方式應該是『日據時期的殖民統治』,簡單的說,日本政府在與中華民國政府所簽的《中日和約》中都已經接受《馬關條約》為無效,台灣自己實在沒有理由與必要還一定要再說,日本在台灣五十年的殖民統治為正當的統治」。「如果我們使用『日治』,等於認同日本統治的正當性,那麼當時成千上萬的台灣先民犧牲生命抵抗日本的殖民統治,也就自然成了「暴民」,而不是「義民」,也等於污衊了當時抗日先賢們的犧牲奮鬥」。[40]

著作

  • 《歐洲聯盟的全球角色(主編)》(2015年)
  • 《論統合》(2014年)(長達50萬字,全文連結如參考資料)[41]
  • 《剝復之間:兩岸核心問題探索》(2012年)
  • 《一中同表或一中各表》(2011年,第二版2012年)
  • 《Cross-strait Integration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英文著作:兩岸統合與和平發展)(2011年)
  • 《統合方略》(2010年)
  • 《兩岸政治定位探索》(2010年)
  • 《海西經濟區與台灣》(2010年)
  • 《小國崛起》(2008年)
  • 《歐盟全球戰略與對外關係》(2007年)
  • 《全球化與兩岸統合》(2003年)
  • 《國際關係總論(主編)》(2003年初版、2007年二版,2011年第三版)
  • 《開放政治市場:全球治理臺灣》(2002年)
  • 《兩岸統合論》(2000年)
  • 《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2000年)
  • 《租借台灣》(1998年)
  • 《紅樓摘星》(1999年)
  • 《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1999年)
  • 《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1999年)
  • 《兩岸主權論》(1998年)
  • 《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1998年)
  • 紀錄片:《百年中國 迷悟之間》共六集(1、千年巨變、2、萁豆相煎、3、烽火滄桑、4 探徑尋路、5、兄弟登山、6、百年之悟)[42][43][44][45][46][47]

參考文獻

  1. 世界新聞報:台灣各界聯合反軍購
  2. 《5月14日選11號 懇請您投張亞中等一五○聯盟一票!》
  3. 新新聞:為何媒體稱11號[張亞中等150人等聯盟是台灣民主的唐吉訶德?]
  4. 《「民主夜市」:知識份子們站出來了,請大家多多支持》
  5. 中國網:台灣民盟與前民代結盟 反對「入聯、返聯公投」
  6. 《2009.9.北京和平發展路徑會議》
  7. 【兩岸統合-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研討會系列】
  8. 【兩岸統合-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研討會系列】
  9. 【兩岸統合-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研討會系列】
  10. 《17.以公投決定統獨的困境》
  11. 《即席對辯!曹興誠大戰張亞中林濁水》
  12. 《百年中國 迷悟之間1 千年巨變》
  13. 《張亞中:兩岸應從軍事互信到止戈立信》
  14. 《張亞中:文化融合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
  15. 《兩岸海洋戰略 張亞中宣讀青島共識》
  16. 教團︰教科書非當權者工具 設獨立委會 斷政治黑手,自由時報, 2012-6-25
  17. 《張亞中:兩岸應該共同參與國際組織》
  18. 《張亞中:兩岸應就共同保釣尋求共識》
  19. 《張亞中:中日最終和約尚未完成!》
  20. 太陽花運動反思系列
  21. 太陽花運動反思系列
  22. 《2014.03.15.兩岸青年政治對話:台大論壇》
  23. 《張亞中:兩岸應推動統合 建立共同認同》
  24. 兩岸學者《大覺夜談》兩岸情勢
  25. 《張亞中:盼華僑從革命之母變成「統合之母」》
  26. 《張亞中談統合論獲泰國僑界熱烈迴響》
  27. 《大覺夜談 共議認同(一)》
  28. 《張亞中全球巡迴演講前進澳紐開講》
  29. 自由時報 2015,5,4
  30. 《張亞中:抗戰勝利七十週年 兩岸應另有體悟》
  31. 《張亞中揚州論壇 主講人間佛教與民族振興》
  32. 莫自亡其史:兩岸統合學會聲明
  33. 教團︰教科書非當權者工具 設獨立委會 斷政治黑手 , 自由時報, 2012-6-25
  34. 立委︰公布名單與專業背景 編審怎麼聘 教部須踹共 , 自由時報, 2012-6-25
  35. 反竄改歷史教科書 連署破4千 , 自由時報, 2012-6-25
  36. 『我是民眾,我反對竄改歷史』 搶救歷史教科書連署活動
  37. 聯合報,2013年7月23日報導用詞爭議 政院:公文均用「日據」:行政院表示,基於維護中華民國國家主權及民族尊嚴立場,行政院本於政府行政機關權責,在公文書處理上將統一使用「日據」用語,並通函中央及地方機關依照辦理。
  38. 《中評論壇:從戰後德國反思今天日本》
  39. 張亞中:琉球地位未定 應交國際重新處理
  40. 《馬關條約恥辱 張亞中:日治一詞貶低先烈》
  41. 論統合全文
  42. 千年巨變
  43. 萁豆相煎
  44. 烽火滄桑
  45. 探徑尋路
  46. 兄弟登山
  47. 百年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