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工人日報》是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的綜合性報紙。1949年7月15日在北京創刊,是一張以經濟宣傳為重點的全國性綜合性中央級大報,毛澤東同志親自為之兩次題寫報名[1]。「文化大革命」中於1966年12月31日停刊。1978年10月6日恢復出版。日出對開1張。在北京、上海武漢南昌廣州成都重慶昆明西安蘭州瀋陽哈爾濱印刷發行。日發行量為220萬份(1988)。

目錄

報刊職能

《工人日報》(Workers' Daily)的讀者對象是全國廣大職工和工會工作者。先後在《工人日報》社擔任社長和主編的是王春 、陳用文、馮詩云、高麗生、邢方群、郭國涌、李冀。宗旨是維護廣大職工的正當權益,提高職工社會主義覺悟和勞動積極性。並加強對工業經濟的宣傳,指導工業建設。《工人日報》創刊時規定的任務是:「專門代表中國工人階級說話的報紙,指導廣大職工工作、生活、學習,解答在工作、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並成為培養幹部的學校,學習各種知識的教科書」,「《工人日報》要成為職工運動的集體宣傳者和組織者」,「要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指南針、組織者、鼓舞者、喉舌和顧問……」。

八十年代的《工人日報》,所擔負的任務是:(1)通俗地宣傳中共中央的方針、政策;為職工知政、議政、參政提供輿論陣地。(2)宣傳改革和開放中湧現出來的新事物、新成就、新經驗和新問題。(3)對職工進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教育,提高他們的政治文化科學素質。(4)為職工群眾說話辦事,維護職工群眾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利,發揮輿論監督作用。(5)宣傳工運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工會在改革中的作用和工會自身的改革。

該報以報道廣大職工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活動和宣傳先進人物為主要內容,以職工和通訊員提供的各種稿件為主要稿源,力求使工人群眾成為新聞的主體,替工人說話,為工人辦事。每年報道先進人物400~500個,收到群眾來信14~15萬件,發表來信1000多件。報紙設有「理想與道德」「工會理論與實踐」「企業家之友」「工會生活」「政工之頁」等副刊和專刊,以及以刊登職工作品為主的「工人的畫」「工人攝影」等副刊。經常刊登解答工人群眾思想認識問題的系統講話材料

報社還編輯出版培養工人寫作隊伍的新聞業務刊物《工人通訊員》(1984年起改名《新聞三昧》,月刊)。經常舉辦群眾性活動,如「振興中華讀書知識競賽」「全國職工法律知識競賽」「漫畫大賽」「笑的使者──中日職工漫畫展」 「神州大地」 攝影比賽等。從1984年12月起,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合辦中華新聞函授學院,為各級工會和企事業單位培養宣傳工作人才,先後已招收學員2.2萬多人。

工人日報社與各級政府機構、各群眾性團體、國有大中型企業、非公企業、權威媒體均保持着良好的關係,具有強大的互動能力,多次聯合眾多單位成功實施多項頗具影響力的重大活動。《工人日報》是綜合性中央級大報,發行量大,發行區域廣,讀者群主要分布在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群眾團體

2010年11月16日,由《工人日報》正式推出中央主流媒體首個《農民工專刊》[2],內容主要指向宣傳報道農民工群體中湧現出的優秀代表和他們的成功實踐,及時介紹各地、各界關心、關懷農民工的好做法和好經驗,隨時反映農民工的心聲,引導農民工正確表達自身的主張和訴求等。體現了中央媒體對農民工問題的深切關注,反映了農民工社會地位的變化。《農民工專刊》固定在每周二的四版出版,全國彩印


辦刊宗旨

「服務三工(工廠、工會工人)」是《工人日報》的辦報宗旨,貼近企業,貼近職工,在廣大職工中普及奧運知識是《工人日報》的時代責任。

報刊特色

總結六十餘年來《工人日報》的特點和風格,比較明顯的是群眾性、思想性、戰鬥性和知識性,而其核心是群眾性。

《工人日報》的群眾性,最根本的表現在於它是中國工會和職工群眾的喉舌,它一貫堅持通過新聞報道和各種評論,反映廣大職工群眾的利益和要求,替職工群眾說話,為職工群眾服務。

除此以外,《工人日報》的群眾性還突出地表現:

(1)十分重視結合職工的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有的放矢的宣傳報道。改革開放以來,更特別要求編輯記者報道和宣傳職工群眾每個時期議論的熱點。

(2)十分注意採用職工群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儘量多採用群眾自己教育自己的形式,讓職工群眾用較少的時間看到較多的內容,很少採用長篇大論的文章。

(3)強調儘量讓群眾在報紙上唱主角,多刊用職工群眾的來稿、來信和作品,使報紙充滿職工的聲音,真正辦成是群眾自己的報紙。

(4)在報紙內容上講究品種繁多、豐富多彩,以滿足全國不同行業、不同層次、不同工種、不同年齡性別、不同興趣愛好的職工的需要。為此,《工人日報》辦有專門的專刊副刊,深受職工群眾喜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