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英語: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稱產業革命,更準確的說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約於1760年代興起,持續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而後產生所謂的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和現在(20世紀)的數字化革命[1]。在這段時間裡,人類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轉為機械化,出現了以機器取代人力、獸力的趨勢,以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手工生產的一場革命,引發了現代的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誌,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
目錄
背景
在尚未發生工業革命的時候,大部分西方人都在鄉間居住,並在細小的田地以耕種和畜牧維生。他們以人力輔以牛只及簡單工具耕種,耕種的方法則仍沿用中世紀的三田制(the Three-field System)。根據這種方法,農民把土地劃分出三塊田,每年只在其中兩塊田耕種,另外的一塊田則休耕,收穫量不多。
這時只有一小部分的西方人在城市居住,當時城市的人口平均不到一萬人。除了貴族與教會之外,大部分的城市平民都是商人和工匠出身。商人以轉售和運送工匠的製品謀生,而工匠則多在家中用手動的工具和細小的機器,來生產衣服和一些木製與金屬制日用品維持生計。這種以人手及簡單工具在坊間作業的生產方式稱為「家庭手工業制」(the Domestic System)。
在交通方面,因為此時鄉間和城市的居民都還是以馬匹和馬車為主要的運輸工具,但當時的道路網絡設計並不完善,道路多是崎嶇不平的;在雨天時,很多道路會被水淹沒,所以交通會出現癱瘓的情況,因此交通運輸效率極低。相對於當時擁有大型運河的中國,或有完善道路網的美洲文明,歐洲的城市規模無法達到同樣水準。由於當時無論鄉間或城市的生產動力都以人力、獸力、風力和水力等為主,所以產量有限,當後來航海時代貿易、人口增加時,這種以原始動力來生產物品的方法,已不能再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
起源
工業革命在1759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前尚未真正蓬勃地發展。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9年,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自英格蘭擴散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為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影響
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畜力、水力和風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與1萬年前農業革命一般,革命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們推向了一個嶄新的「蒸汽時代」[2]。
視頻
工業革命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工業革命的特點 ,搜狐,2017-01-01
- ↑ 工業革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影響,學習啦, 201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