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长卷,[1] 传为顾恺之(345年-406年)的作品,但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该画卷为5世纪到8世纪时期的摹品。此画根据晋诗人张华所公元292年作《女史箴》一文所绘,《女史箴》用于告诫皇帝后宫中的女性尊崇妇德,此画卷表现了张华的诗歌。此画是现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国画长卷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书画作品之一。最早见于记录是宋徽宗时期,传世几百年留下了大量藏家的印章,最后成为了乾隆皇帝的收藏。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女史箴图》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这幅画卷并不完整,十二幅场景中的前三幅场景已经丢失,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拥有十二幅场景的南宋素描摹本。

女史箴图
图片来自艺术

作品描绘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等。其余各段都是描写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情感,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质。虽然作品蕴涵了妇女应当遵守的道德信条,但是对上层妇女梳妆妆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绘,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无论身姿、仪态、服饰都合乎她们的身份和个性。《女史箴图》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

目录

背景

西晋惠帝时期,贾后专权,祸乱后宫,贾后失败之后,张华作《女史箴》一文来教导后宫女性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 《女史箴图》以绘画形式展示了292行的张华的诗,用于教导皇帝后宫中的女性遵从妇德。中国儒家礼仪有专门约束和限制女性的妇德或称妇道,其主要内容有:明妇顺,倡妇德,讲贞节,男尊女卑,等等,妇德要求女性一生顺从男人的支配,保持地位低下和艰难,保持温柔安静,等等,《女史箴图》教导宫廷女性尊崇妇德,以得到荣誉。

最早用来展示张华诗的作品已不可考,1986年出土的北魏司马金龙(?- 484年12月19日)墓漆案,就有班姬辞辇的场景,意味着张华的作品很早就被人们所引用。 也有学者认为,最早期的《女史箴图》可能是晋朝官方为张贵人刺杀晋孝武帝事件警示后宫下令绘制。

作者和绘制时间

此画一直被认为是晋顾恺之所作,但是画作上并没有顾恺之的签字和印章;并且,现在没有发现顾恺之绘制此画的文字记载。最早提到这幅画的是宋代的米芾,米芾认为此画为顾恺之所作,但是没有他是以何种方式认定此为顾恺之作品的记载。后来此画被收录到宋徽宗的1120年的宣和画谱中,宣和画谱记录该作品为宋徽宗所藏九件顾恺之作品之一。由于宣和画谱的记录,《女史箴图》一直被认为是顾恺之作品直至近代。

1816年清代学者胡敬(1769–1845)第一次指出这幅《女史箴图》不是顾恺之的原作,而是唐代摹本。到20世纪,又有学者根据画作中关于景物的绘画的风格,提出这幅画不是顾恺之的作品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的陈葆真根据1986年司马金龙墓的发现指出,《女史箴图》是早期《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作者很可能是顾恺之。同时,通过对画卷的紫外线扫描,发现了画作历经千年,经过数次修改和维修,可能造成了景物风格的变化。

故宫博物院藏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宋孝宗时期的素描摹本,该素描摹本为临摹大英博物馆本,并且保存了所有十二幅场景。但是,前三幅场景的绘画却没有后九幅详细,可能前三段场景在制作此摹本的时候已经丢失,而为后人创作。

画卷的构成

现存《女史箴图》:

  • 第一段是画汉元帝率宫人幸虎圈看斗兽

后宫佳丽美人在座。有一黑熊突然跃出围栏,直逼汉元帝冯婕妤挺身护主的故事。画卷中的冯婕妤长带宽衣,虽聘婷苗条,但面对跑过来的黑熊豪无惧色,临危不惧的精神表现的很突出。而那两个武士虽手执武器,一个在张口大声呵喊,一个用力刺向黑熊,但面露惊惶之色,与冯婕妤的昂首挺立形成鲜明的对照,更突出地表现了冯婕妤的勇敢与其它宫女、惊慌失措的神态。顾恺之在这一段中,充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不同形象和性格。

  • 第二段是画班婕妤辞谢与汉成帝同辇的故事

画卷中画了八个宫人抬着车辇,汉成帝坐在辇中回首看着后面步行的班婕妤,似乎怪她不肯同乘。同时又倾听班婕妤的慷慨陈词。辇后班婕妤侧身站立,面容庄重美丽。辇中还坐一妇人(可能是皇后)面朝一边不敢正视班婕妤的表情和辇后另一嫔妃两眼望着辇中似做思想斗争的神态,同班婕妤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班婕好的高风亮节。

  • 第三段画的是一座崇山峻岭

表现“崇犹尘积”在山峡中有一匹刚露出头颈的马。山坡上有一只老虎蹲坐回首凝视。山下有两只兔子在奔跑。山旁有两只鸟,一只飞翔空中,一只立在山石上回首而望。山顶两旁画有彩云衬托的日和月同时出现,太阳里边有乌鸦,月亮里边有玉兔。是用象征手法表现《女史箴》文中的“旧中则员,月满则微”的道理。山下有一个人跪右腿,弓左腿,搭箭弯弓欲射,表现了“替若骇机”。从画面的布局来看,人物画中,间杂以山水、飞禽走兽,使画卷的内容显得生动活泼,没有单调的感觉。

  • 第四段画的是两个妇女对镜梳妆

用来表现“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其中一个妇女正对镜自理,镜中映出整个面容,画家巧妙地展现出那种顾影自怜的神态。另一妇女照镜,身后有一女子在为其梳头,梳头的少女表现的尤为秀丽。旁边放有镜台仓具。三个人的姿态各不相同,却都让人感觉到幽雅文静,姿态端庄。画面显示了魏晋女性浓郁的生活气息。

  • 第五段画一张悬挂有帷慢的床

床前有几一妇女侧坐床内,一只胳膊搭在窗权上,面容严肃。一个男子坐床边,鞋尚未穿好,回头看着妇女。这是意在说明“出其言善,千里应之”,如果其言不善,尽管是夫妻,也要造成“同袁以疑”。

  • 第六段画的是夫妻二人并肩端坐

对面一妇女怀抱孩子,孩子手中正在玩一个圆球,另有一个孩子在地上爬着回头观望。旁边的一个妇女正在给面前的小孩疏小辫,孩子不太高兴,挣扎不肯疏,似乎是着急和其它孩子玩耍。画卷的上边有一中年人端坐读书,两旁有两个少女也一同观看,像是在讲解书的内容。全段描写人物众多,但表情各异,丰富多彩。这正是“鉴于小星,戒彼饮遂。比心盘斯,则繁尔类”的形象体现。

  • 第七段画一男一女

男子在前,女子紧随其后,见男子回身做摆手相拒之状,便停了下来,作出一种扣心自问的姿态。这段是用来表示“欢不可以读,宠不可以专”。

  • 第八段画一个妇女端坐

微微低下头来,似乎在沉思着什么。女人面部表情祥和,充分表现了“翼翼矜矜,福所以兴。靖恭自思,荣显所期”的箴文内容。

  • 第九段表现了三个女子的形象

独自站立的女子是女史官,右手执笔,左手托着一本书(大概是记载着王后嫔妃礼仪的典籍),正在批注着什么内容。对面有两位女子,一女子回首与另一女子形成对视,似乎还交谈着什么。也许正在谈论女史宣读的篇言。这正是“女史箴篇,敢告庶姬。

大英博物馆分割前的画卷构成如下:

  • 蓝锦缎绣花外皮,上乾隆御题“顾恺之画女史箴并书真迹,内府珍玩神品”,为1746年重新装裱时所加。
  • 宋代丝绸牡丹绣球外皮,可能为宋徽宗时期制作
  • 丝质画布,乾隆御“彤管芳”
  • 宋代丝质画布,盖有大量收藏章
  • 黄绸画布,乾隆御题诗和兰花
  • 九场景《女史箴图》原作
  • 宋代丝质画布,盖有大量收藏章
  • 宋代丝质画布,乾隆绘兰花
  • 金章宗手写张华诗作, 由于该部分尺寸和原作完全不同,可证明此金章宗手书是其他作品中剪切下来,粘贴到《女史箴图》中。
  • 丝质画布,项元汴(1525–1590)所作长后记
  • 丝质画布,乾隆皇帝后记
  • 纸质画布,乾隆朝邹一桂所作松竹石泉,长74厘米,高24.8厘米

后世影响

《女史箴图》是集教化与审美于一身的成功典范,并预示着中国绘画由重教化到重审美的转型,由此而言,《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