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韓帝國
大韓帝國(朝鮮語:대한제국/大韓帝國 Daehan jeguk ?,1897年10月12日~1910年8月29日)是朝鮮王朝末期君王高宗所建立的君主立憲國家[1]。國土與原王朝相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與中國為界),國都同為漢陽(今首爾)。其廣義上是朝鮮王朝歷史部分,只是國號由「朝鮮國」改為「大韓帝國」,得名於古時三韓。
1897年,俄館播遷的高宗返回德壽宮稱帝。大韓帝國歷經兩代十四年,至1910年8月於日本併吞滅亡。由於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朝鮮半島分裂,大韓帝國也是迄今最後實際統治整座半島的主權國家。
目錄
甲午戰爭與乙未事變
1894年,日本在甲午戰爭擊敗清朝之後,通過《馬關條約》獲得遼東半島並終止清與朝鮮冊封關係。日本在東北亞勢力擴張使日本與沙俄矛盾激化。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
朝鮮高宗和其妻閔妃在意識到東北亞勢力格局變化之後,與沙俄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對付日本。1895年7月6日,閔妃在美國顧問李仙得建議下推翻朴泳孝親日內閣,並且組建以李范晉、李完用、尹致昊為骨幹的親俄內閣。日本意識到閔妃對其在朝利益威脅後,迅速將日本駐朝公使井上馨換成軍事背景的三浦梧樓。10月8日,一群日本人強行闖入景福宮將閔妃殺害焚屍,史稱「乙未事變」[2]。
抗日義兵運動
閔妃遇害之後,三浦梧樓與大院君逼迫高宗改組內閣,親日派金弘集再次掌權。同年11月,金弘集頒布「斷髮令」等改革法令。1895年末,以乙未事變和斷髮令為導火索,朝鮮爆發大規模抗日義兵運動。
這次義兵運動主要是由有着「尊王攘夷」、「恢復國權」思想的朝鮮儒生領導的農民舉義。義兵部隊曾攻克忠州、晉州等重鎮,威脅大邱、元山、釜山乃至首都漢陽等城市。朝鮮親俄勢力利用此次義兵運動,在沙俄支持下成功推翻金弘集親日內閣,金弘集、鄭秉夏、魚允中等親日派被處死,斷髮令也隨之廢除。
俄館播遷
1896年1月9日,俄駐朝鮮公使韋貝卸任之後,通過李范晉密告高宗說大院君和親日派要聯合日本人廢立國王,期望高宗能「移駕」俄國公使館。2月10日,俄國公使以加強「公使館防禦」為由,從停靠在仁川港的俄軍艦增調120名水兵和一門大炮到漢城。次日,高宗與世子純宗深夜秘密逃往俄國駐朝鮮公使館。
高宗到達俄國公使館後旋即發表聲明:「諸叛逆橫行霸道,身負萬罪,人人皆知,最近所頒命令,全非出於朕意。」並下令解散親日內閣,逮捕親日大臣。此後,總理大臣金弘集和農商工大臣鄭秉夏在被押送警務廳路上被朝鮮民眾和巡檢打死。度支大臣魚允中在逃往家鄉路上被義兵處死。內部大臣俞吉浚、法部大臣張博、前軍部大臣趙義淵逃亡日本。日本人扶植親日內閣一夜之間頃刻顛覆。日本駐朝公使小村手太郎不禁哀嘆:「天子為敵所奪,萬事休矣!」
親俄派此後建立以尹容善為總理大臣的親俄內閣。新內閣調回鎮壓義兵的官兵,並免徵貢稅,宣布民眾對斷髮令可「從便為之」。
帝國成立
俄館播遷後,沙俄在朝鮮半島的勢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而日本則在失去遼東之後,再次遭到重挫。俄日兩國的對峙為朝鮮實現進一步的獨立提供了良好時機。1896年,朝鮮開始使用建陽的年號紀年。1897年,高宗由於獨立協會在朝鮮國內外的政治壓力,從俄國駐朝鮮公使館回到德壽宮。為進一步實現獨立,朝鮮群臣紛紛上奏高宗建立與中國和日本一樣的帝制。在群臣多次建議下,高宗最終接受了文武眾臣的建議。
1897年10月12日凌晨2時,高宗在圜丘壇祭天並登基稱帝。他登上金黃色座椅,接過了新制的「大韓國璽」,穿上十二章袞冕稱帝,改年號為「光武」。次日,高宗返回慶運宮,於正午12時在太極殿舉行百官朝賀儀式,改王世子為皇太子,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后。晚上,「長安(漢城)各家遍掛燈籠,亮如白晝,家家戶戶高掛太極國旗,以彰顯人民愛國之心」。日本公使加藤增雄、美國公使安連、俄國公使士貝耶、以及法國、英國和德國等使節祝賀。稱帝程序、規格依據《大明會典》卷四十五所錄之《高皇帝登極儀》。大韓帝國誕生過程編為《大禮儀軌》一書。
1897年10月14日,朝鮮宣布改國號「大韓帝國」,大赦天下。11月20日,由獨立協會建造朝鮮獨立象徵建築獨立門正式完工。
視頻
大韓帝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你所不知道的「大韓帝國」,國號看似威武霸氣,國家卻形同傀儡 ,搜狐,2020-06-18
- ↑ 近代出現的「大韓帝國」究竟怎麼回事?為何不打日本跑去打清朝 ,搜狐,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