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是一首抗战老歌,桂涛声词,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1]
当年,《在太行山上》表达了抗日军民的心声,鼓舞着广大抗日军民英勇杀敌,消灭日本侵略者。冼星海、桂涛声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但这首战斗的歌、胜利的歌却穿越了时空,代代流传,永远年轻!
2005年,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献礼巨片《太行山上》,主题曲就是这首《在太行山上》。同年,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及山西省委宣传部联合拍摄25集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在太行山上》也成为该剧的主题歌。2009年5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十部委联合发文,将歌曲《在太行山上》定为“‘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歌咏活动”100首“红歌”之一。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在太行山上 | 发行时间 | 1938年7月 |
作词 | 桂涛声 | 属性 | 合唱曲 |
作曲 | 冼星海 | 歌曲语言 | 中文 |
创作背景
1937年年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到敌人后方去,创建抗日根据地”的主张。在太行山上、崇山峻岭间,八路军]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日寇周旋。抗日烽火熊熊燃烧,军民热情空前高涨,热血男儿踊跃奔赴战场。此情此景,让在山西宣传抗日的知识分子桂涛声深受感动,挥笔在香烟包装纸上写下这首《在太行山上》。[2]
当时桂涛声在太行山游击队打游击,他是个很有文采的人,他就写了个词,就想把它当做(游击)队歌,后来就到了武汉,桂涛声找到了正在武汉参与抗日救亡活动的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他深情的讲述,仿佛把冼星海带到了太行山上的烽火硝烟之中。桂涛声把太行山游击队英勇作战的事迹给冼星海讲了一遍,他虽然没有去过太行山,但是他听了桂涛声的描述,心里就有数了。冼星海坐在钢琴前,反复琢磨、构思,一夜之间就将《在太行山上》谱曲完成,旋律兼具抒情和进行曲风格。
周恩来和郭沫若此时正在武汉组织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得知桂涛声和冼星海创作了这首《在太行山上》,便前往冼星海住所先睹为快。斗室内,冼星海正全神贯注修改《在太行山上》曲谱,未发觉有人到访。一曲终了,郭沫若捅了捅冼星海后背:“星海,周副主席看你来了。”他让冼星海先试唱一遍,说:“我和周公当你的第一个听众”。冼星海说:“这是一首二部合唱,需要有一个人和我配合。”周恩来便说:“你唱主旋律,我唱第二声部,如何?”冼星海兴奋地说:“好!”浑厚而激昂的歌声在小屋里回荡。合唱完后,周、郭当场拍板,确定《在太行山上》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演唱。[3]
1938年7月7日,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合唱《在太行山上》首次亮相。一曲唱罢,台上台下掌声雷动。特别受欢迎,一而再再而三谢幕了三次,冼星海也高兴的不得了。歌曲传到太行山,朱德总司令听了之后非常激动,亲自抄录歌词、随身携带,不仅自己学唱,还要求全军学唱。上海音乐家协会原主席夏白说《在太行山上》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中华民族的战斗宣言。[4]
歌词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
铁壁铜墙。
抗日的烽火
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歌曲鉴赏
《在太行山上》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上现实的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该曲为复二部曲式,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前段抒情宽广,属小调色彩。乐曲开头部分“红日照遍了东方”是一个强有力的旋律上行,恰似红日东升,配以回响式的二声部,仿佛歌声在山谷中回荡,营造出此起彼伏、一-呼百应的 气氛。后段转入平行大调,豪迈的,气势中又融入深情温柔的诉说,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
第二部分为进行曲风格,节奏铿锵有力且具有弹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没在高山密林、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形象。此部分的第二乐段高音区的切分节奏果敢有力,"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歌声随着音调逐步向上推进,形成高潮,最后结束在小调上,前后呼应、完整统-。[5]
《在太行山上》描绘了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游击健儿英勇抗敌、虽条件艰苦却乐观向上的精神。歌曲震撼人心、发自肺腑的怒吼,铸就了典型的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犹如战斗的号角,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抗日民众奔赴战场。这首充满了抗日军民革命激情的旋律,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肃然产生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荡漾着庄严肃穆和博大浪漫主义的民族之魂。
作者简介
词作家
桂涛声(1906 年一-1982年),原名桂独生,曾用名浩然、翘然,化名吴璧,涛声是笔名。1906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出生于沾益县菱角乡一回族农民家庭。[6]
桂涛声15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初中。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音体美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四年,1923年8月破格考入昆明云南省立美术专科学校。桂涛声在昆明读书期间,深受反帝爱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为反抗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桂涛声积极投入学潮。因此被校方告发他是“赤化分子”,而被政府下令通辑捉拿未遂,便于1926年开除桂涛声学籍。[7]
桂涛声在几经曲折之后,于1928年4月,他离开曲靖赴昆明,又到广东韶关国民革命军第16参谋处担任上尉书记。他亲眼看到国民党军队肆意杀害无辜老百姓,尸横遍野的凄惨景象。目不忍睹的现实,使他逐渐坚定了信仰马列主义的革命人生观。根据他的要求,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考察后,1928年5月,他在湖南省郴州城秘密举行了入党宣誓。桂涛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肩负党的使命,在国民党军营中秘密策动官兵参加革命的特殊战斗。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桂涛声与柳堤、周巍峙,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的带领下,于8月21日奔走山西,进行抗日宣传。在《战斗》、《救中国》两个杂志社工作期间,他积极为两杂志社撰写稿件,发表抗日宣传文章,深入各阶层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演讲。
在此期间,他与董必武发生了工作关系。为增强宣传鼓动效应,他根据抗日先进事迹,与冼星海等相配合,创作了许多富有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战歌。如《送棉衣》、《歌八百壮士》 、《点后曲》 、《在太行山 上》等歌词就是在这时创作的,并在《战斗》和《救中国》两杂志上发表。
抗日战争胜利后,桂涛声从西安来到上海复兴中学教书,后转入上海育才中学任教。他把党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为党和人民忘我地工作。从1950年至1977年,他一直兼任上海音乐协会副主席,为党的文艺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7年,桂涛声退休后,曾回家乡云南原沾益县探望,帮助家乡办公益事业。1982年12月,终因年老多病,医治无效,不幸于上海与世长辞。终年76岁。
曲作家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声乐套曲作品。
1920年,先入岭南大学附中,后升入大学预科,演奏过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在学习期间,他做过打字员、教员,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维持生活、保证学习。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学小提琴。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学院学小提琴。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在院刊上发表《普通的音乐》的论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的民主思想。
1935年秋,面对民族危机的严重形势,他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人民的革命事业,将全部精力贡献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诜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1938 年春参加了由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并与张曙共同负责抗战音乐工作。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如:《保卫芦沟桥》《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为参加电影配乐工作离开延安去苏联。
1945年,因长期工作积劳成疾,病重被送往莫斯科治疗,病榻上完成最后一部作品《中国狂想曲》后,病逝他乡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悼念他的挽幛上亲笔写下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的题词。
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数百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曲、重奏曲多首。数量多、影响广的是群众歌曲,其中有进行曲体裁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芦沟桥》《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性与鼓动性为- -体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等。他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聂耳同志的革命音乐传统,通过广泛的题材和体裁,创作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历史现实。他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愧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是人民所热爱的音乐家。[8]
社会影响
传遍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7月,《在太行山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抗日民众奔赴战场。
朱德抄录歌词带身上
朱德总司令听到这首展示人民战争壮美图画的歌曲后,十分喜欢。他要求八路军总部机关人人会唱《在太行山上》,还把《在太行山上》歌词抄录下来,随身携带。
跨越历史的音符
2009年10月3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环球广播的《中国之窗》,以《跨越历史的音符》为题向全世界介绍了桂涛声、冼星海创作的《在太行山上》。
音乐欣赏
[抗战胜利歌曲展播]歌曲:《在太行山上》 演唱: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9]
解放军千人合唱团演唱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10]
领唱合唱与情景表演《在太行山上》领唱:吕继宏 张英席 [11]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经典红歌《在太行山上》,气势磅礴热血沸腾 [12]
视频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混声合唱《在太行山上》,太有气势了
参考资料
- ↑ 红歌播放室 | 在太行山上 中国国家历史 2020年7月5日
- ↑ 我们在太行山上 光明网 2015-09-18 13:05
- ↑ 《在太行山上》往事新提 歌词从太行热土“掘出” 发表时间:2011-02-11
- ↑ 【三晋史痕】《在太行山上》:战歌传唱中华魂 2017-12-21 06:30
- ↑ 在太行山上歌词
- ↑ 在太行山上 赏析 2016-10-25上传
- ↑ 桂涛声创作的《在太行山上》抗日歌词 2014年07月28日 来源:曲靖文明网
- ↑ 《保卫黄河》赏析2016-01-20
- ↑ 抗战胜利歌曲展播---歌曲:《在太行山上》 演唱: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
- ↑ 解放军千人合唱团演唱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
- ↑ 领唱合唱与情景表演《在太行山上》领唱:吕继宏 张英席 2018年11月07日发布
- ↑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经典红歌《在太行山上》,气势磅礴热血沸腾 2019年09月20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