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經濟學
經濟學術語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價格作為資源配置的協調機制是充分有效的,價格這隻「看不見的手」在指揮着人們的行動和選擇。然而我們的問題是:如果價格機制是充分有效的話,那麼品牌與價格機制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品牌研究涉及到多門學科,如管理學、營銷學、廣告學、傳播學等,但正如貝克爾所說,對品牌的經濟分析是最有說服力的,這是因為,它能對各種各樣的人類行為作出統一的解釋。從學術界來看,國內已經有學者開始利用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對品牌進行經濟研究,如孫曰瑤(2006)、劉華軍(2006)。
- 中文名:品牌經濟學
- 提出者:斯密、科斯等
- 適用領域:經濟
- 應用學科:經濟學
目錄
學科介紹
問題提出
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品牌經濟學或日經濟分析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其基礎假設就是向右下傾斜的需求曲線。眾多經濟學家對此都有過精彩的論述,如斯密、科斯、斯蒂格勒、馬歇爾、弗里德曼、張五常等。需求曲線和需求定律是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表述,二者都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和需求量之間是反方向變動關係。儘管馬歇爾等經濟學家利用基數效用論或序數效用論來推導出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但是由於效用論遭到一些經濟學家的批判,如科斯(1988)、張五常(2001)等,他們乾脆拋棄效用論,直接把「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作為經濟學的基礎假設。按照張五常的解釋,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是:人性使然。換言之,正是通過將最廣泛意義的局限條件全部包括進來,將人類一切行為全部歸結為局限條件下「趨利避害」,才導致了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需求定律所以重要,是因為需求定律所揭示的約束人類行為的局限條件——代價,是制約人類行為最為本質的局限條件,如科斯從成本、阿爾欽從產權和競爭、張五常從交易費用角度來看待一切局限條件。
問題解決
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是選擇問題,任何選擇都要付出代價,需求曲線中的價格當然不限於金錢價格,它是最廣泛意義上的價格或代價,換言之,市場價格是一種代價,但代價不一定是市場價格(張五常,2001)。一般我們在分析消費者選擇和購買的時候,把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商品價格作為「價格」,而實際上,消費者在選擇的過程中的代價除了實際支付的價格外,從眾多可供選擇的品牌中選擇一個進行購買的過程中還必須花費選擇成本(孫日瑤,2006;劉華軍,2006),選擇成本和支付的價格一起構成了消費者選擇和購買的「價格」,即代價。我認為,品牌經濟學和品牌經濟理論必須從選擇成本出發看待一切局限條件。也正如新制度經濟學把「交易成本」理解為生產交易中的摩擦力一樣,我們也可以把選擇成本理解為需求領域的消費者在選擇和購買過程中的摩擦力,這種摩擦力的存在降低了消費者的選擇效率。實際上品牌作為一種品類符號,可以有效地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進而改變需求曲線的位置。然而,品牌是如何影響作為馬歇爾所認為的「經濟分析的發動機」的需求,經濟學中並未給出解釋,這在某種程度上妨礙了經濟學對品牌的分析。正如張五常反覆強調的那樣: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其實只有一個,就是價格理論,價格理論的精髓就是一條向右下傾斜的需求曲線(需求定律),其他任何千變萬化的理論,若不是從這個基本理論推演而來,皆是謬誤(向松祚,2005)。本文在已有的品牌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經濟學的需求曲線分析工具,在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內,引入品牌這個要素,推導出引入品牌後的需求曲線及其變化,同時在此基礎上對社會福利進行分析。本文的分析對於企業擺脫「價格戰」陷阱,由「價格戰」轉向「品牌戰」具有啟示意義。
模型
需求曲線
孫日瑤、劉華軍(2006)通過「選擇成本」將品牌引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並從選擇成本的角度看待影響和制約消費者品牌選擇行為的局限條件。所謂選擇成本,是指通過交易費用,目標顧客獲取一組品牌信息之後,從中選擇一個品牌所花費的成本。品牌是與目標顧客達成長期利益均衡,從而降低其選擇成本的排他性品類的符號。品牌信用度是通過品牌這個排他性的符號向目標顧客做出並做到某種品類承諾的程度。品牌信用度等於品牌品類度與品牌策略的乘積,品牌信用度決定了消費者在選擇某個品牌商品時的選擇成本。由於品牌品類度介於0和1之間,品牌策略取值0或1,因此品牌信用度也介於0和1之間,即B∈[0,1]。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定義,可以通過把不同的品牌看作其能代表的利益點——品類(category)的集合,那麼每個品牌所包含的品類數是不一樣的,比較這些品類是否能夠滿足自己的利益點就需要花費時間、精力等等,這些就是選擇成本。
為了說明引入品牌後對需求曲線的影響,我們構造如下需求函數:
Q-f{P,Cc(B)}
其中,Q表示需求數量;P表示商品的價格;Cc表示選擇成本,選擇成本是品牌信用度B的函數;f表示需求數量Q與商品銷售價格P和選擇成本Cc
之間的函數關係。該函數滿足以下條件:
aQ/aP<0,且a Q/ap2>0 (1)
30YaCc<0,且,3 a i>0 (2)
商品的銷售價格和選擇成本都是消費者在選擇和購買過程中的代價。由於人的「趨利避害」的本性,任何代價的上升都會使需求數量減少。因此(1)式說明在選擇成本及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個品牌的商品價格上升,則其需求數量減少,反之則增加。將某個品牌商品的價格和其需求數量描繪在二維的平面中便得到了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同時在某品牌商品的銷售價格及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選擇該品牌商品的成本越大,則其需求數量越少,反之則越多。將選擇成本和需求數量描繪在二維的平面中可以得到「選擇成本需求曲線」,該需求曲線也是向右下方傾斜的。由於選擇成本Cc是品牌信用度B的函數,則:
Cc—g(B),該函數滿足:dCc/dB<0,因此,我們可以得到需求數量與品牌
信用度之間的關係:
aQ/3B=3Q/aG:·acc/dB>O (3)
(3)式表示在某品牌商品的銷售價格及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個品牌的品牌信用度越高,則對該品牌商品的需求數量就越大,反之則越小。當某個品牌成為單一品類的代言,即品牌信用度B-1時,該品牌商品的需求數量達到最大。因此,當某個品牌的品牌信用度提高後,在價格不變的條件下,需求量也會增加,此時原來的需求曲線就會向右移動。同時,由於品牌信用度的提高是以品牌品類度的提高為前提的,即某個品牌所代表的品類越少,其品牌信用度越高。而隨着品牌代表的品類數量的減少,該品牌的替代品則越少,進而使得該品牌商品的價格需求彈性變小,移動後的需求曲線的斜率比原來的需求曲線的斜率要大,移動後的需求曲線將更為陡峭。
為了簡化分析,我們用線性需求曲線來說明品牌對需求曲線的影響:
Q—f(P)一a— bP (4)
Q—f{P,Cc(B)}一a(1+B)一bBP (5)
其中,不考慮品牌因素的需求曲線用 (4)式表示,引入品牌後的需求曲線用(5) 式表示,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沒有考慮品牌,而後者則考慮了品牌。(5)式表示,在滿足品牌信用度提高的情況時,在任何既定銷售價格條件下,某品牌商品的需求數量比不考慮品牌時的需求數量要大。
經濟學中對需求曲線位置的變動已有許多有益的研究。比如廣告會使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多納德·海等,2001),移動的原因是廣告提供了消費者選擇和購買的信息,但是我們也看到,中國的許多廣告「標王」紛紛落馬。原因在於,廣告儘管提供了信息,但是如果廣告的作用不是通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來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的話,廣告的作用就不會顯現出來了。廣告策略是品牌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廣告的方向必須是提高品牌的品牌信用度,否則企業還要承擔廣告投資的風險。此外,在《藍海戰略》(W.錢金等,2006) 一書中,作者認為通過價值創新可以使需求曲線右移,但本文認為價值創新能否使需求曲線右移要看該價值創新能否提高品牌信用度進而降低消費者選擇成本,否則任何價值創新不過是「曇花一現」。
均衡與福利
在分析了需求曲線為什麼變動及如何變動後,需要對均衡及福利進行分析。在經濟學研究中,從馬歇爾開始,均衡就成為一個極為重要並占據核心位置的概念,均衡分析與供求分析一起,成為經濟學分析中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價格戰
在現代商業實踐中,有人提出用「品牌戰」替代「價格戰」,但缺乏經濟學層面的理論分析。「價格戰」是指企業間的價格競爭,企業通過壓低產品的銷售價格,以擴大銷售量與市場份額。實際上,價格競爭僅僅是眾多商業競爭手段中的一種。雖然有人循着傳統理論的分析把定價決策視為市場行為的中心決策,並做了大量的實證研究,不考慮其他競爭手段的作用。價格決策已不再被視為企業競爭戰略的必然的中心環節(多納德·海等,2001)。可以想象,如果「價格戰」真的是可以成功地、持久地擴大銷售與市場份額的話,就不可能有其他的手段出現,換言之,其他競爭手段的出現說明了「價格戰」不再必然奏效。
毋庸置疑,根據需求定律或需求曲線,價格降低,需求量將增加,但是商品的銷售價格與成本一起構成了決定企業利潤的兩個因素,如果僅降低產品的銷售價格,而不伴隨着成本的相應降低的話,結果只能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使企業進入「價格戰」的陷阱。為此,克服「價格戰」陷阱的一個可行的思路應該是,在有利潤的價格前提下,通過品牌建設,提高品牌信用度,進而通過有效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使需求曲線右移,擴大銷售量。此外,由於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需求曲線變得更為陡峭,根據經濟學原理,這可以使廠商有更大的價格決定權,廠商在定價決策上就有更大空間。這也同時說明了一些強勢品牌為什麼能以較高的價格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原因恰恰是由於這些強勢品牌的品牌信用度較高,降低了消費者的選擇成本,使需求曲線右移。
理論總結
需求曲線或需求定律刻畫了人類行為的本質,所以成為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之一。本文將品牌這個要素通過「選擇成本」引入經濟學,用需求量、價格、選擇成本、品牌信用度這四個變量描述了品牌是怎樣影響和制約人類的選擇行為的,在這個意義上,引入品牌後的需求曲線成為品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本文的結論是: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一方面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有效地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消費者「趨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在任意價格下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線右移;另一方面使得品牌商品的需求彈性變小,需求曲線變陡峭。需求曲線的變動構成了品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換言之,價格和品牌一起,在社會範圍內分配稀缺資源,因而價格和選擇成本約束着參與者的欲望並協調他們的行為。本文還認為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通過改變需求曲線的位置影響市場均衡的變動,提高了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同時將會增加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因此,通過品牌建設提高品牌信用度,使需求曲線改變位置,即使在價格提高的條件下,需求數量也會增加。[1]
視頻
品牌學對企業有哪些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