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基數效用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基數效用論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基數效用論是主張用絕對數來表示和分析效用的一種消費者行為分析理論。一種商品對消費者是否有效用,取決於消費者對商品和勞務是否有欲望以及這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有滿足消費者欲望的能力。效用和物體的重量、長度等一樣,是可以衡量的。在此基礎上,序數效用論將邊際分析方法引入到探求消費者行為之中,形成邊際效用價值理論。

基數效用論的假設條件

1、效用量可以具體衡量;

2、邊際效用(MU)遞減規律。

基數效用論下的消費者均衡

消費者均衡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約束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在基數效用論那裡,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為:在消費者的貨幣收入和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應該使自己所購買的各種商品的邊際效用與價格之比相等,且等於貨幣邊際效用。

基數效用論下的消費者均衡

其中,I為消費者收入,Pi、Xi和MUi分別為第i種商品的價格、消費量和邊際效用,⋋為貨幣的邊際效用。

需求函數的推導

基數效用論者以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建立在此規律上的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為基礎推導消費者的需求曲線。

1、由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作用,隨着商品消費量的增加,該商品的邊際效用遞減,則消費者為購買這種商品願意支付的價格就隨之遞減。

2、又由於消費者為了達到最大效用,就必須使它商品購買量符合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即MUi/Pi=⋋。

3、假設貨幣的邊際效用不變,則需求曲線可以通過邊際效用曲線得到。

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的異同

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都是研究消費者行為的一種理論。後者是前者的補充和完善。兩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邊際效用分析法,後者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

一、基數效用論

基數效用論是研究消費者行為的一種理論。其基本觀點是:效用是可以計量並加總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數(1、2、3……)來表示,正如長度單位可以用米來表示一樣。

基數效用論採用的是邊際效用分析法。欲望——消費的動機;滿足——消費的結果;效用——滿足程度的度量。效用是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獲得的滿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費效果的綜合指標。效用概念有兩個特點:

1、是中性的;

2、具有主觀性。

效用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基數效用論認為效用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其計數單位就是效用單位。

二、序數效用論

序數效用論是為了彌補基數效用論的缺點而提出來的另一種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理論。其基本觀點是:效用作為一種心理現象無法計量,也不能加總求和,只能表示出滿足程度的高低與順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數(第一、第二、第三……)來表示。例如,消費者消費了巧克力與唱片,他從中得到的效用是無法衡量,也無法加總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數來表示,但他可以比較從消費這兩種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認為消費l塊巧克力所帶來的效用大於消費唱片所帶來的效用,那麼就叫一塊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序數效用論採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序數效用論用消費者偏好的高低來表示滿足程度的高低。該理論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完備性,即指對每一種商品都能說出偏好順序。

2、可傳遞性,即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連貫一致的。若A大於B,B大於C,則A大於C。

3、不充分滿足性,即消費者認為商品數量總是多一些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