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類行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人類行為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1]》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着的柱子。

名詞解釋

人類行為學(Praxeology)是一種研究人類行為的學科。這一詞最先在1890年被AlfredEspinas提出,但真正開始為人所知的則始於是奧地利經濟學派學者米塞斯。

起源

奧地利經濟學派學者路德維希·馮·米塞斯試着探索經濟學的根基。如同其他奧地利經濟學派經濟學家和古典經濟學學者一樣,米塞斯反對使用觀察的方式研究人類行為。他認為人類的行為太過複雜,不可能將其以解構的方式進行研究,而且人類的害羞本性使得他們的行為總是無法被正確的觀察。也因此,與自然科學不同的是,觀察人類行為或者試圖以歷史資料解釋人類的社會科學研究,都難以避免的會受到其他種種沒有注意到的研究變因所影響。由於在歷史和統計有關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必然會遭受個人主觀的影響,米塞斯提出一個新的研究方式,改研究人類行為中的邏輯架構(他後來便將他的鉅作命名為《人類行為》)。

在人類行為中米塞斯提出了一套觀念,主張人類所有帶有意識的行動都是為了增進他們自己的快樂和滿足感。他謹慎的強調人類行為學並不是要統一定義快樂的目標為何,而只是要研究那些在個人看來能夠使他快樂的目標。而一個人增進快樂的方式就是移除那些使他不快樂的來源。由於未來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所有人類行為也都是出自對於未來的預測。

「會行為的人類」被定義為是一個有能力進行邏輯思考的人,否則這個人將只不過是一隻被本性所驅動的生物而已。同樣的,一個會行為的人類必定有某些讓他感到不快樂的來源,同時這個人也相信自己有能力移除這個不快的來源,否則人類根本就不會行動。

米塞斯提出的另一個結論是,人類所有的決策都是以排序方式為基礎的。也因此,一個人不可能同時進行超過一種行動,知覺的大腦在同一時間只有可能處理一個決策—即使這些決策可以被迅速排列亦然。因此人類只會先移除掉那個最使他感到不快的來源,接着再移除排序第二緊迫的不快來源。除此之外,米塞斯認為主觀的價值是不可能以數學方式計算的,人不可能以基數來評估他的價值衡量。舉例而言,一個人可以說:」我傾向於先買下一台電視機,而不是買下一台DVD播放器「,但他不可能說:「我傾向買下一台電視機的欲望高過買下一台DVD播放器的2.5倍。」

在一個人滿足了他最緊迫的目標後,他會接着轉向第二緊迫的目標,而第二緊迫目標又總是比他的第一緊迫目標還要來的不重要。也因此,當一個人達成越來越多未來的目標時,個別目標的滿足感(或稱為邊際效用)也會因此減少。這個現象又可以稱為邊際效益遞減。

因此在人類社會中,許多人類行為都是處於人與人之間的貿易,一個人將他視為較不重要的東西與另一個人交換他視為較重要的東西,而另一個人也對貿易抱有相同的期望,希望換得他認為較重要的東西、而犧牲他認為較不重要的東西。人類行為學對於此領域的研究又稱為交易經濟學(Catallactics),這也是在經濟學界較容易被接受的理論。

歸屬

行為是生命的特徵,而生命由軀體和靈魂所組成。軀體是生命組成的有形因素,屬於《醫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的範疇。靈魂是生命組成的無形因素,屬於《行為學》研究的範疇。靈魂不能脫離軀體,軀體沒有靈魂就失去了生命。人的靈魂包含性格和知識兩大要素。性格是先天賦予的行為本能:包括欲望、情感、智力和體能等方面;知識是後天通過學習所獲得的行為依據:包括習俗、技藝、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意識理念等方面。每個人的靈魂都不會相同,因為每個人先天賦以的性格和後天學習所獲得的知識都不會完全一樣。所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行為的特徵,也就是每個人所特有的個性。在靈魂的兩大要素之中,性格與知識相比較,知識具有主導的地位。一個有豐富知識的人可以克服性格上的許多弱點,使自己的行為有理性和有預見性。而知識貧乏的人,理智也相對貧乏,或大膽鹵莽或膽怯龜縮,行為就只能由自己的性格來主導。

在同一社會群體之中,由於相同的習俗和文化,成員的個性之中會有較多的共同點,因此就形成了社群成員某些行為的共同特徵。對於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就稱這些行為的共同特徵為這個民族的民族性和這個國家的國民性。

人必須生活在環境之中,這環境既包括自然的環境,也包括社會的環境,還包括自己身體的環境。可以將上述三種環境統稱為人的生存空間。所以人的行為要受到生存空間(即環境因素)的制約。由此可見,靈魂和環境是決定人類行為的兩大要素。而一切行為的後果,或者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或者改變環境以適應自己,又或者兼而有之。不能適應者就會被環境所淘汰。

分類

人類行為學可以作出以下分類:

A.孤立型的個人理論

B.人與人之間的自願貿易理論(交易經濟學,或者稱為市場經濟學)

1.以物易物時

2.透過交易媒介時

a.在自由市場的情況

b.當市場受到暴力干擾時的情況

c.當市場受到暴力摧毀時的情況(社會主義)

C.戰爭-敵對行動的理論

D.博弈的理論

E.未知的領域

F.馮·米塞斯所提出的理論。

基本觀點

研究《行為學》的基本觀點是:

1、人的性格是由遺傳基因所決定,除了《遺傳工程學》的方法之外,其他辦法都不能加以改變。

2、人的靈魂是可以塑造和改變的,因為靈魂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通過學習所獲得的知識。

3、人必須控制自己的行為,以適應所生存的環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和自己身體的環境),與環境和諧共處。

人類控制自己行為的方法可以分為兩個大的層面:其一是自我控制,其二是社會群體的控制。自我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要使自己能與其他的社會成員和諧相處。其辦法稱為「修養」。包括:自學、自省、自律等方面。而社會行為控制的主要目的,不但要使得社會成員彼此之間能夠和諧相處,還要使得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也能和諧相處。對社會群體行為的控制又稱為「統治」。其辦法十分複雜,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大的方面:

1、教育:它是獲得知識的主要方法和塑造靈魂的首要工作,也是控制社會行為、把握社會發展的根本辦法。

2、律制:是社會群體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的需要,而必須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