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剩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消費者剩餘是一個專有名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名詞解釋
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又稱為消費者的淨收益,是指消費者消費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這些商品的實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從邊際效用價值論演繹出所謂「消費者剩餘」的概念,一般認為,消費者剩餘最大的條件是邊際效用等於邊際支出。
消費者剩餘的計算
消費者剩餘
由消費者剩餘可知:
第一,如果價格上升,則消費者剩餘下降,反之,如果價格下降,則消費者剩餘上升;
第二,如果需求曲線是平的,則消費者剩餘為0。
比如一場電影的票價為20元,可消費者對它的價值是50元,那麼消費者剩餘則是30元。如果想尊重買者的偏好,那麼消費者剩餘不失為經濟福利的一種好的衡量標準。
消費者剩餘概念的提出目的是告訴我們每一個消費者:我們的付出總是少於我們的所獲。我們總是在交易當中獲取額外的利益,我們社會的總福利總是在交易當中不斷增長。
產生差額的原因在於:除最後一單位外,該商品用貨幣表示的邊際效用(以美元表示)都大於其價格。在一定條件下(利用需求曲線圖),消費者剩餘的貨幣價值可以用需求曲線以下、價格線以上的面積來衡量。消費者剩餘的定義闡述「消費者剩餘」的概念,是紐約大學教授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來的。簡單地說,就是買者賣者都希望從市場活動中獲得收益:一個叫「消費者剩餘」;一個叫「生產者剩餘」。兩者相加,叫「市場總剩餘」。
消費者剩餘的計算公式具體如下:
消費者剩餘=買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一買者的實際支付價格
生產者剩餘=賣者得到的收入一賣者的實際成本
總剩餘=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買者的評價—賣者的實際成本
消費者剩餘的實際意義
1、消費是一切生產的唯一目的。在市場經濟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共同構成完整的社會生產過程。生產的目的是消費,消費是人類社會延續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法國重農學派布阿吉貝爾認為:「所謂富裕,不是別的,只是一種大量的消費,也就是說一種極大的財富。」斯密說:消費是一切生產的唯一目的,而生產者的利益,只在能促進消費者的利益時,才應當加以注意。這一原則是完全自明的,簡直用不着證明。但在重商主義下,消費者的利益幾乎都是為着生產者的利益而被犧牲了;這種主義似乎不把消費看作一切工商業的終極目的,而把生產看作工商業的終極目的。薩伊也認為:「所有產品遲早總是拿來消費。其實,生產它們完全是為消費。」
馬歇爾指出:「一切需要的最終調節者是消費暫的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導向型經濟轉化為需求導向,而需求導向,首先是消費需求。
2、增加消費者剩餘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社會經濟行為主體分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兩類。消費者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是由現代社會分工體系引發並決定的。消費者權益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產物。豪斯曼認為,社會利益主要由消費者利益決定。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說,保護消費者權益集中體現在增加消費者剩餘方面。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要,增進他們的經濟福利,是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歐盟《羅馬條約》假定消費者是條約所要實現的經濟目標的最終受益者。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消費者主權的經濟。這是因為:市場經濟是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的經濟;市場經濟是消費需求導向型經濟;市場經濟是等價交換、平等競爭的經濟。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具有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
影響消費者剩餘的因素
壟斷的影響
西方經濟學認為,壟斷導致產量減少、資源浪費和技術上的低效率。壟斷不僅使消費者剩餘向生產者剩餘轉移,而且還涉及製造和竭力防止這類轉移的成本。處於壟斷地位的企業作為謀求壟斷利潤的組織,必然造成較低產量和較高價格,使消費者剩餘減少,並造成社會性損失。這種福利損失也稱無謂損失,是指實際收入的損失,或由於壟斷、關稅、配額或其他破壞所引起的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損失。產業組織理論給出了壟斷定價導致社會福利淨損失的證明。
政府規制的影響
政府規制一般都有維護公共利益的目標,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往往偏離這一目標。這主要是因為每一項規制措施出台的背後都是多種力量博弈的結果。奧爾森提出了著名的「集團規模」理論。他認為,政府對某個產業的監管從設計到實施都首先從被監管對象的利益出發,並非從全民或公共利益出發。依據集體行動的邏輯理論,規制政策以犧牲大集團的利益為代價而保護小集團的利益。斯蒂格勒提出「監管市場」理論,認為所有的監管安排同樣由需求和供給決定。政府對產業的監管調控進程往往為少數存在利益相關性的企業所左右。他認為,經濟管制主要不是政府對公共需要的有效和仁慈的反應,而是行業中的一部分廠商利用政府權力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一種努力。
稅收的影響
不合理的稅制會導致消費者剩餘的減少。
除了上述因素,還有制度、生產、分配等因素的影響。
保護消費者剩餘措施
政府應該制定合理的政策保護消費者權益。市場經濟是一種政府、廠商、消費者共同參與市場運行的經濟體系。由於存在市場失靈,政府的管制和干預是必要的。福利經濟學認為,政府代表社會公共利益,其基本職能是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根據消費者剩餘理論,政府規制是為了增加消費者剩餘。
放鬆管制,鼓勵競爭。從理論上說,政府規制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但政府干預也存在着「政府失靈」的問題。政府實施管制的出發點是提高經濟效率,追求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發揮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價格理論是現代四方經濟學的基礎。西方經濟學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市場通過價格調節來協調整個經濟中各經濟主體的決策,使消費者的購買量與廠商的產量之間保持平衡。在市場經濟中,「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資源配置問題都由市場價格機制決定。由市場的供求均衡形成的均衡價格,能夠引導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生產者利潤最大化的產品產量組合恰好與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產品消費量組合相一致,因而使社會福利最大化。
合理的宏觀稅負是增進消費者剩餘的有效途徑。根據現代西方財政理論,合理的宏觀稅負是按照稅收的財政原則、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而實現的稅收規模。
樹立消費者至上的觀念。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消費市場的發展。企業與消費者的關係是消費者利益高於一切。生產和消費作為社會在生產過程的起點和終點,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決定了企業與消費者的關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與消費者不僅具有平等競爭的關係,甚至可以說企業的利益與生存由消費者決定,企業依賴市場實際上就是依賴消費者。社會生產的目的是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即消費需要、消費者的需要。生產、經營者的主要任務,最終是為滿足人們的消費需要服務,為消費者服務。如果政府和廠商為增加生產者剩餘,而損害消費者剩餘,就完全背離了社會生產的目的。
參考文獻
- ↑ 中國發現距今8000多年的古老文字,考古專家:中華文明再添三千年,搜狐,2022-08-12
- ↑ 書法|詳解隸書發展的歷史,搜狐,20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