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自然保護區
向海自然保護區1981年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以保護丹頂鶴等珍稀水禽和蒙古黃榆等稀有植物群落為主要目的的內陸濕地與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于吉林省通榆縣境內,總幅員105467公頃。南北最長45公里,東西最寬42公里,西與內蒙古科右中旗接壤,北與洮南市相鄰。保護區南部有霍林河貫穿東西,中部有額穆泰河流進濕地,北部引洮兒河水注入水庫。保護區橫跨通榆縣4個鄉鎮場、12個村、32個自然屯,兩萬口人在區內從事着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
目錄
歷史沿革
1992年被國務院指定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同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評定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
1993年被中國人與生物圈委員會批准納入「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地理環境
位置
向海自然保護區位于吉林省西部通榆縣境內,科爾沁草原中部,西與內蒙古科右中旗接壤,北與洮南市相鄰。地理坐標為44°55′-45°09′N,122°05′-122°31′E,面積105467公頃。保護區南部有霍林河貫穿東西,中部有額穆泰河流進濕地,北部引洮兒河水注入水庫。保護區的保護範圍包括向海蒙古族鄉的全部及四井子鎮、烏蘭花鎮、興隆山鎮、同發牧場的部分,計為5個鄉(鎮、場),12個村、32個自然屯。全區南北最長45公里,東西最寬42公里,總面積105467公頃。
地質
向海地處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在大地構造上屬松遼凹陷的西部沉降帶,自中生代以來大幅度下沉,有深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地貌以沙化和鹽漬化的平原為特徵。發源於大興安嶺東部的三條河流,到這裡失去了河道,水流漫散排泄不暢,形成大面積的蘆葦沼澤。地勢由西向東微微傾斜,海拔在156-192米之間,壟狀沙丘與壟間窪地交錯相間排列,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表現為沙丘榆林--茫茫草原--蒲草葦盪--湖泊[2]水域的自然景色,地貌為沙丘覆蓋的衝擊平原,屬科爾沁沙地(草原)的延伸部分。
土壤
向海區內土壤主要為栗鈣土、草甸土、鹽鹼土和風積沙土,土壤厚度一般在0.5-1.0米之間,土壤中腐殖質含量較少,含鹽鹼量偏高,PH值在7.5-8.5之間。
氣候
向海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處于吉林省半乾旱草原氣候地帶。春季多風乾旱,夏季溫暖,冬季嚴寒少雪,風沙較多。年平均氣溫5.1℃,最高37℃,最低-32℃;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蒸發量為1945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876小時,無霜期150天左右;全年盛行西南風,風速一般5-6級,最大風速可達11級,7級以上大風年平均35天。
水文
向海總水域面積為12441公頃,沼澤面積23654公頃。區內南部有霍林河貫穿東西,中部有額穆泰河形成的草原沼澤,北部有洮兒河引水灌溉系統,三大水系在向海區域內形成大肚泡、付老文泡等22個大型泡沼。由於蒸發、滲透,在區內無明顯河床,只有在雨季時,形成季節性濕地或沼澤地。居中的大香海泡與二場泡於1971年建壩,並引入洮(洮兒河)灌溉工程系統,稱為向海水庫。向海水庫無污染,酸鹼度7.6,淺水湖域水草肥美,水溫高,正常蓄水湖面6650公頃,最大湖水面7100公頃。向海水庫與相鄰各泡及興隆水庫相通,水深一般在0.5-1.5米,最深處10米以上。
景區資源
脊椎動物300多種,其中鳥類293種,獸類37種,爬行類8種,兩棲類5種;魚類29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335種中向海就有52種。其中一級10種:大鴇、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白鶴、白頭鶴、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二級動物42種。有《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中的鳥類173種,占協定種類的76.21%,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保護的鳥類49種。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235種。
代表景點
鶴島
位於向海保護區管理局所在地西南4公里處,三面環水,一面臨山,植被多樣,灌木蔥蘢,環島水域內,蒲草葦盪高可過人,茂密連片,最值得一看的當然還要數人工馴化成功的半散養的丹頂鶴。
博物館
是向海自然保護區的微觀縮影,體現了向海濕地特性,尤其各種動物栩栩如生。
香海寺
1664年清朝順治初始,在向海建了一座喇嘛廟,取名「青海廟」,一九七二年在「破四舊」中毀掉。一九九四年始,對廟宇進行了重新修復,已故國家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將其題名為「香海寺」。
蒙古黃榆林
黃榆光觀區距縣城約60公里,那裡有一片亞洲最大的蒙古黃榆林,面積約50平方公里。蒙古黃榆樹是亞洲稀有樹種,屬於榆科、榆屬,是天然次生林,是乾旱地區沙丘崗地上特有的樹種。
視頻
向海自然保護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474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新名單 ,搜狐,2018-06-10
- ↑ 湖泊的分類,搜狐,2019-06-20